□本报评论员 赵志疆
随着警情通报的发布,“胖猫”事件有了最新进展。
5月19日,重庆警方发布关于刘某(男,21岁,网名“胖猫”)在重庆长江大桥跳江身亡事件相关情况的通报。针对舆论关注的焦点,警情通报从三方面详细作出回应:感情上,“胖猫”与谭某以真实身份交往两年多,并互见亲友;金钱上,“胖猫”与谭某互有转账记录,“胖猫”跳江前,谭某明确拒绝其转账;舆论上,“胖猫”的姐姐刘某找人代写文案以博取网民同情,购买流量提升事件热度。
自拍时要“很疲惫,很心累,很委屈的模样”“让别人看出你很憔悴的样子”,打扮可以“随意一点”“可以不化妆”,录制时“要先背下来”、不要“眼睛时不时地在看台词”,截取聊天记录要显示谭某“是捞女+骗子”,要显示“胖猫”被谭某PUA、成为提款机……随着“胖猫”姐姐的话术被警方拆穿,“胖猫”的姐姐与女友瞬间完成了身份互换——被网友口诛笔伐的谭某,是又一个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一直以“受害者家属”姿态出现的“胖猫”姐姐,则是幕后的“总导演”。
不善言辞的“胖猫”,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全网关注的“话题人物”。“胖猫”轻生后,先是长江大桥上摆满了鲜花和外卖,然后就出现外卖“空包”事件,接下来谭某成为众矢之的,一些营销号趁机炮制各种谣言,最终“胖猫”姐姐被拆穿——是她一直在拱火引战。“胖猫”姐姐所谓守护亲情的做法,始于算计,终于金钱,败于人品。围绕着“胖猫”的各种乱象,不过是一个“钱”字在作怪。一个人的悲剧,成了一群人的狂欢,甚至连骨肉至亲都趁势攫取流量收益。
“胖猫”事件的结局令人措手不及,尽管重庆警方发布的通报足够详细,一些网友仍表示“难以理解”“无法接受”。回顾此次事件,“后真相”“弱传播”“回音壁”三种传播现象一览无遗:裹挟在群体性情绪之中,网友更愿意接受自己以为的“真相”;以弱示人的“胖猫”姐姐,精准把握了公众情绪,并且不断固化网友的判断;在圈层传播中,相同的声音不断重复,人们很难接受其他的观点。因此,哪怕是面对细致入微的警情通报,依然有人难以接受,他们无法接受的不仅仅是真相,同时更无法接受被人蒙蔽和利用的现实。
实际上,这正是网络谣言的破坏力所在:那些撩拨公众情绪的谣言,不仅使事实真相模糊不清,而且消弭了人们追究真相的能力,以及面对真相的勇气。“惩前”才能“毖后”,此次事件无疑颇具标本价值——以法律的名义,“胖猫”的姐姐曾表示要讨一个说法,现在,她需要给无数被欺骗和利用的网友一个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