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术殿堂到生产一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之路

从学术殿堂到生产一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之路

□本报记者 师喆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关键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5月18日,北京大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大会暨北京大学郑州新材料高等研究院发展大会在郑州举行。

工程师的“双手”与科学家的“大脑”同样重要,河南要打造制造强省,不仅需要数量庞大的优秀科学家群体,也需要数量庞大的卓越工程师群体。

在这方面,我省已展开有效探索。郑州大学聚焦国家战略和河南省关键产业发展急需,布局了集成电路、超硬材料、智能感知等特色行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培养战略紧缺和新兴产业领域卓越工程师;哈工大郑州研究院获批建设“河南省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聚焦工程应用相关专业,联合企业强化对人才的协同培养,利用企业的实践环境和资源,探索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沃土”,为河南做好“新工科”人才供给;今年1月,在首届“国家工程师奖”评选表彰中,我省有2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2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获奖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新时代,如何加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会上,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主题,来自高校、企业和投资界的几位代表展开对话。

“与学术人才相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万华化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岐善建议,应聚焦技术创新能力重构专业知识体系,例如可以完善课程体系设计、加强教材体系更新、优化实践教学知识内容等。

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北京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成臣看来,高校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具备较强优势,但培养卓越工程师,还需要在校企协作方面不断加强。学生除了在校内学习之外,还要在企业进行为期两年或三年的专业实践,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和改进工程思维,研究真问题、锻造真能力。

“我们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不缺人才,缺的是方向。方向要去哪找?还是要到企业里走一走。”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认为,企业真实问题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源头活水,要让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生产线”,把他们安排到设计、生产、服务“工位”上,以企业真实问题为课堂,促进学生对于企业真实工程问题的情境代入、意义建构和思维深化。

“我们接触过的工程师中,有不少是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的‘专才’,但现在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昆仲资本创始合伙人王钧说。怎样才能从一个“搞技术的”成为通商务、晓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他认为,有必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业、企业管理等相关教育和培训,培养出一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ClikeWa"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news/8jkfCn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