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从30年前的罕见病,到如今的常见病,炎症性肠病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中青年“占大头”。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举办的“自在如风”炎症性肠病患者关爱活动中,协和专家表示,千万不要因为确诊炎症性肠病就感到绝望,早期积极治疗能够有效阻止消化系统进一步损伤,避免并发症,改变疾病病程,重回正常生活。
活动现场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胃肠疾病研究室主任朱良如介绍,该病原来在西方国家人群中高发,随着我国生活节奏加快、高热量饮食等习惯,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明显增长。
“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消瘦、贫血,部分患者还会有体重下降、发烧、全身乏力,以及更严重的肠梗阻、肠穿孔、肛瘘等,因炎症反复发作有癌变风险。”朱良如教授介绍,溃疡性结肠炎仅累及结肠,而克罗恩病可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据数据显示,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近年来增加明显,且发病人群偏年轻化。预计到2025年,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将达到150万,且以青壮年居多,发病高峰年龄为15至35岁。
这类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很多患者一蹶不振。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创新治疗方案不断丰富,炎症性肠病的治疗目标也已经从最初的症状控制、减少激素使用和避免手术,逐步发展到更加注重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炎症性肠病已经成为可控的慢性病。其中,内镜黏膜愈合是炎症性肠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节点。
朱良如教授(中)和患者互动
朱良如教授表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即便临床症状缓解也不意味着炎症的消除,内镜黏膜愈合才是长期目标。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方式,如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等,这类药物起效速度快,有利于肠道黏膜的愈合,让患者可以保持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状态。
“除了药物的治疗,心理疗愈也很重要。”朱良如教授介绍,协和医院消化内科联合胃肠外科、病理科、放射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专家组建了IBD诊疗团队,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IBD病友会。5年多来,医生、护士、患者一起携手,从身心双方面发力,促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希望患者们能更有信心,通过和医生的沟通配合,大多都能很好地回归社会。”朱良如表示。
在炎症性肠病关爱活动现场,患者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分享了通过长期规范地治疗和疾病管理,也能回归正常生活。在协和医院,一位患者12岁时因腹泻不愈被确诊为克罗恩病,经过规范治疗后,他一直控制得不错,2023年还结婚组建了小家庭。复查时,他专程给朱良如教授送来了喜糖表示感谢。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