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提高基层灾害应对能力

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5月11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共同主办的“防灾减灾:从基层做起”论坛,邀请国内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位专家共话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我国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问题也对我们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形成了挑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务***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在会上表示,全面提高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要聚焦重点,强化科普宣传,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和避险意识和能力;要加大资源投入,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要建立和完善预警、预防、应急响应等体系,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迈上新台阶。

政策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提高基层灾害应对能力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务***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致辞。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郑国光也表示,减少灾害威胁和损失较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做好预防。“功夫下在平时,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防灾减灾救灾没有旁观者,都是责任人。”

政策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提高基层灾害应对能力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郑国光致辞。

基层重处置、轻预防现象严重,事先预防不够到位

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存在改*时间短、基础弱,基层面临机制不够健全、力量不够整合等问题。多位专家表示,当前引发事故的问题多数发生在基层,基层是防控网络的最末梢,也是力量最薄弱、基础最脆弱、管理最松懈的环节,恰恰这些环节是事故尤其是火灾事故防控的最前沿。

“有的基层对于辖区内重大安全风险认识不清,重处置、轻预防现象严重。”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李明坦言,目前基层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理念尚没有真正确立,事先预防不够到位,应急处置不够高效、支撑保障不够有力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应急管理整体效能。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责任边界不清、力量不足、成效不稳的现象突出。

李明认为想要解决上述难题,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就应加强提升应急能力的关键机制设计、激励机制设计,调动各方的内在积极性,同时也要提供新的应急管理智慧和智能方面的服务,从软件和硬件方面提供应急保障。

“发生火灾后,一分钟后处置和十分钟后处置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国家**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原主任、研究员贾群林坦言。而怎样才能做到先处置?他认为这涉及到基层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社区韧弹性建设不仅要关注城乡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恢复能力,还包括预防措施、动态平衡、冗余缓冲、自我修复多方面的能力。

“应对重大危机事件依然集中在政府权力体系中,我们社会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贾群林也表示,面对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生产安全形势严峻的现实,如何形成和建立多种不同复杂的应急体系和应急机制予以应对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创新利用人工智能防范重大风险,搭建“智慧应急+保险理赔”新模式

察时局注意到,“智慧应急”“保险理赔”是本次论坛的两大高频词。多位专家围绕新时代如何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递交了一份答卷。

多位专家论坛上建议,要进一步健全法律、严密制度、加强监督、加强执法、创新机制,尤其要创新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手段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注重保险理赔创新。

“科技为我们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了非常有效可靠的手段。”一位长期在消防一线工作的专家分享了信息化、人工智能的手段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她认为,智慧消防可以监测易出问题的设施和重点部位,并及时发现故障督促整改,一旦发现火情可以在探头报警时就启动应急预案。

天津大学青少年安全应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原国家救援队二支队支队长秦小刚也介绍了其团队经过摸索总结的一套基层智慧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包括“一网”智慧物联网,“一平台”基层智慧应急管理平台,“一中心”运营中心,该系统可以从监测报警、人员值守、系统维护、巡检巡查等七方面服务打造出人防、技防、物防等三环节。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应急防控领域的相关技术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人。李明也强调,在保障智慧消防、智慧应急等硬件设施完备的基础上,关键是要实现人机的结合。

会上,有专家还提到了一种已经过长期实践的模式——“智慧消防”+“火灾保险”模式:即智慧消防服务体系融入了保险全过程,包括承保前风险识别,承保后事中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减量到发生灾害后的风险处置全环节。

据介绍,智慧消防提供的安全服务可以为保户降低火灾风险,平台保险公司为连入智慧消防平台的保户设计低保费、高保额、保障全覆盖范围广的火灾保险品种;同时智慧消防平台为保险公司管控风险、风险减量提供数据支撑,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制定浮动的费率。

作为保险企业代表,平安集团品牌宣传部副总经理俞蕴文也表示,当前企业已构建“保险+服务+科技”模式,推动简单的事后补偿向“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快速响应、灾后精准理赔”全过程管理升级。

广纳社会力量,搭建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应急协作网络

在过往**、水灾等自然灾害中,身处救灾死角的人们不得不借助社交平台发出求助信息。而这些杂乱的求助信息如何真正链接到救援力量?新浪微博政务公益运营总经理李峥嵘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社会化应急网络的搭建。

她表示,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和链接能力,平台平时会不断链接主体做好科普知识的普及和传递。而一旦发生自然灾害,社交平台就可以进一步发挥公共信息平台作用,通过连接政府、公益机构、救援队、媒体、企业、明星大V等多元主体和资源,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更加高效的协同运作,建立起社会化应急协作网络,成为用户发布信息、民间互助、各类救助力量响应求助信息的重要平台。

“自然灾害发生时,社交平台中会出现非常多杂乱的信息,我们会把求助信息格式化,形成标准的求助信息包括和救援队和消防力量做对接。”李峥嵘说。

李峥嵘认为,只有当公益机构及企业等社会力量看到震区最真实的信息时,才能为他们后续参与提供精准的信息匹配。“我们现在一直在搭建这样的应急救灾协作网络,现在消防力量、几百支民间救援队及大量企业已参与其中。”她表示,希望未来可以共建一个更好、更科学、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应急协作网络。

采写:南都记者王玮 发自青岛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想吃鲨鱼吗"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sg/news/8agfnB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