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该项目将填补国内有色金属综合处理的多项技术空白”“该项目填补了我省大型风电用钢的空白”……5月14日,记者从济源经开区、济源高新区一路走来,看到较多的是火热的项目建设现场和各个重点项目向新而行、向绿转型的勃勃生机。
在位于济源经开区总投资37.6亿元的固废资源化利用及危废处置中心项目工地上,电焊工、钢筋工、水暖工等十余个工种的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各种施工的声音交替起伏,运送各种材料和设备的工人行走穿梭。济源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明亮向记者介绍目前的进度:“1号和2号综合仓库ALC板安装已分别完成30%和70%,白砷及铼酸胺制备车间钢筋绑扎已完成20%,3号仓库土方回填、原料罐区基础浇筑、素砼垫层浇筑等均已完成。”
记者了解到,在我国的铅锌有色行业中,济源的有色产业始终起着“方向标”的作用,更是济源经济大盘的“压舱石”。目前济源有色年产能为210万吨,预计到2025年有色产能将超300万吨。随着有色金属行业的不断发展,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为此,济源紧扣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划,谋划实施了固废资源化利用及危废处置中心项目。
“该项目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引,以打造‘无废城市’为目标,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固废资源循环利用标杆项目。”陈明亮介绍,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为正在建设的10万吨有色金属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二期将建设危废处置中心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填补我国有色金属综合处理的多项技术空白,并可在全国含重金属危废技术研发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对我省乃至华中地区的重金属危废做到托底处置保障,从而推动我国铅锌等有色生产工艺更加绿色环保。”陈明亮说。
在位于济源高新区的河南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应用到多个环节的工业机器人已在不少岗位完全代替了传统印象中的“钢铁工人”。已经投用的生产全流程跟踪、质量预警、大数据分析等管控系统平台,以及5G+AI+废钢智能化判级系统、轧线集控中心等智能化管理系统,使得原本有“黑色工业”之称的钢铁企业,变得更加清洁、绿色,也推动了该企业新品迭出,填补了我省大型风电、高端轴承用钢的空白。
下一步,济源各项目建设单位将抢抓二季度黄金施工季,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在向新而行、向绿转型中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速、压茬推进,推动更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形成最大实物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