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现场〗快乐男声左立深情演绎《如果我老了》 数你的皱纹 讴歌岁月深情传奇——听众共鸣泪水盈眶的经典时刻

〖音乐现场〗快乐男声左立深情演绎《如果我老了》 数你的皱纹 讴歌岁月深情传奇——听众共鸣泪水盈眶的经典时刻

“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别报道

世纪老人·百岁作者·伟大女性

——各界盛评李长慧《绿梳子》

〖音乐现场〗快乐男声左立深情演绎《如果我老了》 数你的皱纹 讴歌岁月深情传奇——听众共鸣泪水盈眶的经典时刻

世纪老人李长慧(渠陆军摄于2019年11月)

金辉按语:《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出版后,深受各界读者喜爱,好评如潮。母亲的心,经由《绿梳子》感染了那么多人;而每一则读者感言,皆之律动心灵共鸣的由衷回响。如下两百余则反馈主要来自朋友圈,余收集整理之时,既为母亲高兴,亦为师友众亲所感动,辉感激复感恩,珍藏且分享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百岁老人李长慧《绿梳子》

百岁作者李长慧为《绿梳子》签名(2021年3月)

百岁老人亲写传奇人生

——《绿梳子》导读谨以此献给天下母亲

金辉

【原刊载于瞭望中国新媒体的致辞:深切缅怀百岁老人李长慧——李长慧老妈妈以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煤矿工人*务几十年,是中华医学会儿科理事、全国三八红旗手、两届全国劳动模范,曾光荣出席1959年全国“群英会”。她92岁高龄开始写自传,《绿梳子》彰显出人性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人生信条是:做个好医生,回报所有的人。 瞭望中国新媒体致敬】

《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出版,作者李长慧是我的母亲。这本自传的写作,可以说是她漫长人生的又一份答卷和果实。

南方一位出版社的总编,看了《绿梳子》之后连连称奇,说真是“奇人、奇书、奇迹!”

这是一部百岁老人的自传。作者92岁才开始本书的写作,焚膏继晷,经年累月,一点一滴情景再现,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倾注了老人对岁月的珍重,对生命历程美好的回忆,对人性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主人公李长慧1920年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诗书世家,其父李宝常为湖北书法家,以“三楚名士”之誉而名重一时,并为青年时代的张大千所仰慕与推重。

这本自传记述了一名弱女子“志于学”而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作者自幼饱尝人世沧桑,但她自强不息,未读小学而直接念初中,继而16岁独自离家负笈远游;抗战爆发后逃难到重庆,艰难自立谋生;尽管没有读过高中,却仅凭八个月的昼夜补习,终于在录取比例悬殊的情况下考取了中正医学院,并收获了在战乱中萌生的美满爱情。毕业后,她以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煤矿工人*务几十年,是中华医学会儿科理事、全国三八红旗手、两届全国劳动模范,曾光荣出席1959年全国“群英会”。

她的人生信条是:做个好医生,回报所有的人。

《绿梳子》是对历史的感性解读,是民国时期口述史的珍贵补充。全书以个人经历为主线,通过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的细节描述,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与人生的鲜活气息。

作者以朴实的笔触,呈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艺术与生活之种种,掀开了旧时代大家庭沉重幕帘之一角,传递了内陆商埠城镇近现代化的早期面貌,记录了中国靠前批教会学校的办学新风。而一代学子在抗战中艰难刻苦求学,不仅有着名的西南**,还有作者履历所至的唐山交大和中正医学院。作者在颠沛流离中屡屡遇到陌生的好心人,闪烁着离乱年代的人性之美;主人公经历的炽烈青春爱情,则不啻为苦难岁月中穿透沉郁阴霾的一缕温暖阳光。个性化的书写,使人看到了和历史书不一样的历史。

《绿梳子》写作缘起

母亲做了一辈子医生,在我印象中和文字有关系的,大概就是写写医院的工作总结,文化大**时写检查交代材料,再就是给我写信,这些都不是一般所说的“文学”,更没有写过书。结果到九十多岁,一下写了这么一本书,确实让人吃惊。

2010年夏天,父亲95岁去世,共同生活70年,母亲很悲伤,最后几年照顾父亲也非常劳累,身心疲弱。我给母亲推荐“312锻炼法”,主要是两条腿起立下蹲。看上面介绍治疗各种慢性病的效果很好,母亲也想练,但是下蹲开始只能勉强做一个,我让她千万小心,慢慢来。一个月后回家,母亲说,她每天增加一个,一个月已经可以做30个了,食欲睡眠都明显好了,腰背疼了十几年,也基本好了。后来母亲继续坚持,一直到一次能够下蹲100多下,每天早晚做两次。几个月后,家人发现,老太太的黑头发多了,脸上的皱纹少了,身体和精神都好多了。人的生命力真是奇妙,即使九十多岁,仍然具有可观的恢复能力。母亲特别有毅力,做什么都能够坚持;坚持就会有成效。

90多岁时,母亲摔倒过两次,都比较厉害,躺了几天她就挣扎着起来,忍着疼痛一点一点恢复锻炼。她知道,高龄卧床,时间一长也就起不来了,生命力就会很快下降。两次摔伤后都是忍痛坚持走路和下蹲,经过一两个月就基本恢复正常。

精神好了,就要有点事做。有一天,母亲看到报纸上的广告,花2000元就可以出自传,就问我她能不能写回忆录,我一听好啊,马上鼓励她写。母亲又说只有作家才能写书,担心自己写不了,我说,您的经历很丰富又很坎坷,非常值得写。又说,写自传其实没什么,您就当是给我写信,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用管什么文学啊文笔啊那些东西,就像给我们说当年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就行了,您一定能写好,肯定会很有意思的。

那时候主要是想老人应该有点事做,这样晚年生活更充实,有奔头有意思,同时还可以给亲人给后代留下一些历史记忆。

结果,写出来的文字,让我大吃一惊。不仅是我觉得母亲写得好,印出来后同事朋友们也都看好。出版后,吸引了各个阶层和各年龄段的读者,好多人都说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

《绿梳子》让人喜欢,一是如此高龄还能写书,非常令人感慨和惊奇,而更主要的还是它的内容,自然而生动的讲说,既朴实又传神的文字,很有可读性和感染力。

母亲的文化功底和文字感觉,来自于童子功,出生在诗书世家,遗传加上熏陶和影响。

〖音乐现场〗快乐男声左立深情演绎《如果我老了》 数你的皱纹 讴歌岁月深情传奇——听众共鸣泪水盈眶的经典时刻

李长慧老人在写作

母亲的家庭和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李宝常先生,是清末和民国年间湖北荆州的着名书法家,有人评价他是地方上久负盛名的一位文化耆宿,近现代一个有抱负、有智慧、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一位“入朝智可辅国,归隐谋当兴邦”,以屈原为榜样式的人物。

我母亲的祖父李芙塘就是一位艺术造诣很高的书画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成为画家,一个成为书法家,书法家就是我的外公李宝常。李宝常自幼习诗文书画,年青时考中秀才,并以优秀成绩成为靠前批官费去日留学生。回国后做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其才气深得张之洞赏识,又在四川做过益州(成都)知府,为正四品。辛亥**后回归江陵,息影家园,不问世事,他自述:“夫博览百家,耕驭数十年,于古法稍有所获,愧为公员,鬻书为生,本壮夫之末路;自食其力,亦志士之苦心。”

他喜爱金石书画,是收藏家和鉴赏家,他对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都有较高造诣。他的书法,学古人而“得其精,挥其宏,取其神”,形成了自己雄浑古拙的书风。其书用笔苍劲老到,刚中有柔,古朴庄重,笔画奇崛,浑厚豪迈,具有浓厚的金石韵味。李宝常的书法艺术对荆沙地区的书画家有较深的影响,是清末民初荆沙地区不可多得的具有较高成就的书画家。

着名国画家张大千,十九岁随兄张善子出川,经过江陵时,因仰慕李宝常书法,登门造访,在李家习字数月,所以有人评价李宝常与张大千的关系“尽在不言中,至少是张大千的启蒙老师”。上世纪末,荆州发现一幅张大千赠李宝常的对联,新华社还播发了通稿。后来网上传出一张李宝常与张大千等人合影的老照片,荆州文史专家陈礼荣先生推测照片中李宝常牵手的小姑娘很可能就是我母亲,2019年夏天他专门让我请老人确认。母亲一看照片,坐在中间的就是她父亲,还指说张大千和张善子兄弟,还记得她父亲旁边的是童月江。那是1932年,李宝常为了设计沙市中山公园,和荆州富商童月江一起去苏州考察古典园林,看望老朋友张大千兄弟。那年母亲13岁,这张照片记录下了90年前的瞬间。

90多年前,李长慧(中排左站立者)和父亲、张大千等名仕在一起

【老照片说明:李宝常(中间坐白衣长者)偕女儿李长慧(左立小女孩)与张大千(后排中站者)、张善子(前右),童月江(中右坐深色衣长者)等合影,1932年夏摄于苏州网师园。】

母亲的启蒙教育,就来自家庭。开始主要是外婆教她读书识字。那时候重男轻女,外公望子心切,娶了五房生了十一个女孩,最终也没有儿子。外公是个文人,对家里的女孩却放任自流,只有我母亲在外婆的督导下从小学文化。后来外公一看这个女儿很聪明,也开始用心教育。她十二岁时,一位中学教导主任来家串门,看了她写的诗,就对外公说,你女儿的语文程度已经达到初中水平,上中学没问题。这样母亲没有读过一天小学,就直接上了荆州第八中学读书。

外公李宝常中年便沉寂荆沙,蹉跎壮志,报国无门,精于书道,默默无闻。他的诗作惋叹世事空漠,充满悲凉之气。他崇拜屈原,诗云:

芳园夜静灯悬树,

萧寺钟鸣月满厨。

唯有离骚千古在,

不随兰芷弄荒芜。

据史迹记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南下湘沅前,曾在沙市住了一段时间,李宝常写过一首《过屈原居感赋》:

抱洁生污世,

含愁孰忍言。

人穷多着作,

身死有余冤。

兰芷千年秀,

离骚一卷存。

我才惭宋玉,

何处赋招魂。

十六岁只身外出求学

从母亲身上,可以看到外公的人格和学养,外婆的善良和坚韧的影响。外婆几岁时看戏和家人失散,被人贩子拐卖,16岁嫁到李家做小妾,料理家务之余依靠自学,能读古诗文和红楼梦。所以外婆从小就不断教育母亲,女孩子一定要读书,读书才能自立。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母亲的一生,就是读书志于学而改变命运的传奇。

母亲初中毕业后,还想继续念高中,但是荆州没有高中,只能去武汉读。初中的同学毕业后基本都准备嫁人过日子了,找不到同伴,但母亲决心已定,一个人也要去,最终说服了外公,16岁开始外出求学,只身走天下。到了汉口举目无亲,不知道去哪里报考,幸好旅店老板很同情她,主动介绍宜昌来的一对父女,女孩也是要报考女子高中。那位女孩的父亲跑到武昌为她们报了名,最后她俩都考取了省立女子第二高中。

高中开学不久,母亲听到武昌同仁高级职业助产学校招生的消息,那里学费和食宿费全免,毕业后就有工作,母亲想尽快*,就转学了。母亲之所以选择学医,和她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大关系。她出生时就遭遇难产而窒息,已经被扔到外边又捡回来最终死而复生;她的母亲后来又死于难产。她们姐妹11人,竟有5个夭折。还有家里的大妈、二妈和二姐夫都是得病突然去世。那个时代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在动乱的社会中更是人命如草,所有这些应该都是母亲做一个好医生、一辈子尽心尽力治病救人的因缘和动力。

助产学校毕业,就赶上日军进犯,武汉沦陷,母亲和同学匆忙乘船经三峡逃难到重庆。本来是要投奔她三姐,结果三姐一家躲避日军轰炸搬到乡下去了。隔壁人家留她住宿,可这家人第二天也搬家了,临走还给她二十元。母亲一个人在重庆,白天到防空洞躲轰炸,夜间到餐馆打工,又被骗逃跑,几乎走投无路时,傍晚在嘉陵江边,忽然遇到了她在助产学校另一位同学的母亲,把她带到家里,然后两个二十来岁的姑娘就在合川开诊所,挂牌接生。好不容易经营一年,诊所被日本飞机炸毁了。这段时间,外公也从荆州逃难到了重庆及合川。

外公李宝常那时年已古稀,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他写了一组律诗,字里行间饱含个人感遇,民族气节,情真意切,悲愤满腔,是乱离年代和战祸中人心境的深切写照。

己卯(1939)暮春,余挈眷避难入蜀,经渝,适敌机狂炸,其破坏惨状,目不忍睹,乃上游合川,赁屋以居,感而赋此。

仓皇烽火逼残春,

买棹移家蜀水滨。

十二巫峰笼夜月,

千寻剑阁绝飞尘。

已拼骨肉填沟壑,

妄冀琴书护鬼神。

侥幸乘风登彼岸,

惊心已是再来身。

惶恐才经十八难,

抛开舟楫入渝关。

崔巍楼阁成灰烬,

颓坏墙垣溅血斑。

罗雀已空廷尉宅,

沐猴犹戴楚人冠。

敖鸿遍野浑闲事,

我独衔杯泪暗弹。

浩劫红羊遍大千,

关河梗塞复经年。

羁人每恨无容地,

逆寇何堪共戴天。

万里悲风嘶战马,

半山凉月听啼鹃。

黄龙痛饮知何日,

呼起同侪猛着鞭。

轻泛嘉陵江外舟,

自憎潦倒负清游。

泉温滑腻堪宜夏,

禾秀迷离空有秋。

野灶炊烟穿破壁,

荒营暮雨逼高楼。

缙云山色空蒙里,

何日登临一洗愁。

外公的诗作,既有慷慨悲壮的家国情怀,又有流离失所的个人忧思,大气格局与细微觉受交融呈现,堪称抗战诗篇的佳作。

〖音乐现场〗快乐男声左立深情演绎《如果我老了》 数你的皱纹 讴歌岁月深情传奇——听众共鸣泪水盈眶的经典时刻

李长慧老人与绿梳子

绿梳子的见证

诊所被炸毁,合作的同学也准备结婚离开合川,母亲的生活又没有了着落。这个时候在重庆的朋友家,碰到了我的父亲金传炳。他们在荆州就是邻居,两家也很熟,外公李宝常是荆州社会名流,祖父金荣甫是荆州商会会长。但那几年两人却没有说过话。那时祖父一家也逃难到了重庆,父亲就读的唐山交大迁到贵州平越,他是放暑假到重庆。

《绿梳子》这样记载他们的异地重逢:

天气热,男人们都到井边去擦澡,回来传炳拿着一把绿梳子梳头。朋友陈破读看见对传炳说,昨天在河里游泳,我将长慧一把绿梳子掉到河里,没有捞起来,你就将这把梳子送给长慧吧。传炳也很喜欢这把梳子,因那时在抗战期间,物资缺乏,一般市场上都买不到。但传炳听说是送给我,很高兴地答应了。他将梳子送到我的手上,并说作个纪念吧,以后不知是否有机会再相逢。我很珍惜这把梳子,经过多次流离失所,我总将它藏在身上,因为它是相爱的象征。以后我和传炳都特别喜爱绿梳子,见了绿梳子就买,因此我家绿梳子就有三四十把。

全书关于绿梳子的描写就这么一段文字。但这却是母亲和父亲最终走到一起的机缘和见证。吴稼祥先生的文学感觉极好,他提议说,这本自传的名字,应该用《绿梳子》。这个书名确实很有韵味和意象,给人印象很深。后来一位年轻的朋友,看了这书之后,专门买了一把精致的绿梳子,特地送给李奶奶。

母亲还是想上大学,就到了贵州平越,父亲还在读大学三年级,自己一边上课,一边给母亲补习。开始母亲连初中的内容基本都忘记了,就从复习初中课程开始,接着学习高中数理化和英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最后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全部搞定。抗战时期到大后方的年轻人特别多,高考竞争非常激烈,在五六十个才录取一人的考场上,母亲接连考取了两所医学院,选择到江西的中正医学院就读。

母亲没有读过高中,报名用的是假文凭,后来被查出来,医学院教务处长直接谈话追问,母亲只好如实招来。所幸母亲靠前学期考试全部及格,才没有被除名。因为中正医学院的教学和考试非常严格,最终能够完成学业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教务处长了解母亲复习情况后说,那你很聪敏,那位老师也很会教。他说,现在考生质量很高,去年他的大儿子参加考试,但最后还是没有被学校录取,只得再补习一年,明年再考。母亲说,那您跟评卷老师说一下,录取不是很容易的事吗?处长马上说,当领导哪能这样做呢。好了,希望你继续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好医生。母亲写道:多亏陈处长成全,不然我真的可能被勒令退学,遗憾一辈子。当然,他鼓励我的话,他的为人,对我的影响更大。

——《绿梳子》中这样的细节很多,随处很平常的一句话,都给人印象很深。

母亲的青少年时代,从大环境来说,是战争动荡年代;而她自己的经历,没上小学,也没读高中,所以格外珍惜学习机会。那也是一代青年学子在抗战中艰苦求学精神的缩影。

《绿梳子》写作情形

母亲以《绿梳子》朴朴实实写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原生态,因此给读者的感受就特别丰富。

母亲从来没写过书,也就没有任何模式和框框;写的时候也没有想到出版,就像是给晚辈们讲故事一样。从战争年代到后来的各种运动和动乱,家里没有任何书信日记等资料可以参考,鲐背之年忆韶华,母亲完全凭记忆写作。静心沉浸其中,许多久远的历史画面竟然自动浮现。母亲自己也说,真是奇怪啊,多少几十年都没再想起过的事情,拿起笔一写,它们自己就出来了。从书里可以看到,母亲记忆力特别好,那些七八十年前的经历,时间、地点、人名、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小时候背的《长恨歌》《滕王阁序》,几十年不念了,那年录像时张口就来。那是2016年,北京00后的中学生徐雅飞同学,看了《绿梳子》之后,利用参加暑期纪录片夏夏令营的时机,专门到唐山为老人摄制了纪录短片,名字就叫《学霸太奶奶》。母亲和父亲都学习能力超强,用现在的话说都是学霸,学习精神一直持续到晚年高龄。父亲五十多岁病休在家,后面四十年一直钻研数学,为了及时阅读外文期刊,七十来岁开始自学德文、法文和日文,我从王府井外文书店买回去的教材和磁带,父亲从背单词到直接读外文专业论文,两年时间搞定三门外语。父亲说,学外语的窍门就是集中时间,一天一小时学十年,不如一天三小时学一年。父亲九十来岁时对我说,脑子越用越灵,好几个多少年都没想通的大题目,最近竟然接连突破,非常有意思。母亲本行西医,八十岁开始学中医,后来诊治就经常号脉开方子,年届百岁短临记忆差了,但只要一把脉,马上垂目凝神进入状态,还能说出我们身体和以前的对比变化。母亲八十多岁时我让她经常念念心经,到百岁还能流利背诵。

母亲写自传时非常投入,写到动情处,经常流泪不止,不能自己。家里人很担心,毕竟那么大年纪了,那么伤感怕出事。我劝母亲,不用着急,慢慢来,情绪比较激动时,就停一阵。母亲很有毅力,只要精力稍可,每天都要坚持写,哪怕有的时候一天只写几行。从92岁到93岁的一年多里,一字一句地写出了十多万字。母亲在纸上写出一两个章节,大姐就拿到街边的复印店电脑录入,然后传给我。我边看边校对,同时从网上查找外公的诗词书法等资料作编排。写到母亲从医学院毕业和父亲一起回到唐山交大,母亲说就先这样吧,然后以“我的青少年时代”为名,轻印刷出来,送给同事邻居朋友,反响都很好,人们纷纷索取传阅,母亲也很高兴。

〖音乐现场〗快乐男声左立深情演绎《如果我老了》 数你的皱纹 讴歌岁月深情传奇——听众共鸣泪水盈眶的经典时刻

《绿梳子》手稿

空军作家王苏红女士说:《绿梳子》激起我的好奇和思索,那就是92岁的老者之前从不曾笔耕写作,居然在耄耋之年伏案提笔写出18万字的自传。且凡是读过此书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手难释卷,这是何等的神奇和惊世啊。由此我感到,人类其实对生命以及生命力,也许并非有真正的认知。老人在执笔之初,也许对撰写自传亦存有怀疑,但是从书中看来,她是越写越好,越写越自信,越写越酣畅,文字简洁平实,却是直抵人心。尤其是写到“孤身去武汉”“学习高中功课”,完全是少女的笔触与情怀。尤其那“12封挂号信”,她是字字句句复背下来的!想到笔者的年纪,我突然意识到,她的写作过程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重塑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力在复苏、绽放的过程。就像一棵已经快要干枯的生命之树,在生命力的作用下,一点点由枯黄变为黄绿、墨绿继而青绿、碧绿……也许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也不时地为笔下的文字和奔涌而来的灵感吃惊,不相信这是自己写出的文字。由此,读得激动时我掩卷沉思,这书不仅是对历史感性的解读,更是对生命力的再认识。对我来说,我从《绿梳子》里感受到的东西,有许多是可意会神解的,但还有一些是我仍然要继续思考琢磨的。我认为这本书是老人走到人生边缘时的一次生命力的展示和绽放。我先生也是边读边称“奇书!”“奇人!”他说“绿梳子”的书名太好了,不仅有诗意和吸引力,读完全书还会深深的明白其中的寓意,那就是期颐之年的作者仍如绿梳子一般晶莹剔透,怡然碧绿!

周围许多朋友对《绿梳子》都很喜欢,评价很好,于是就想着正式出版。2019年8月,《绿梳子》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也是母亲百岁寿诞之时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也凝聚着许多朋友的诚挚心意。

所以特别感谢中国青年出版社刘炜先生和周红女士的真诚支持和大力帮助,使《绿梳子》能够顺利出版;

感谢裴飚先生的题词:医者仁,仁者寿,这六个字的组合,对《绿梳子》犹如画龙点睛;

还要感谢母亲的闺蜜刘曼华阿姨,她和母亲的友情交往持续了80多年。收录在这本书中的《铭记永生的书房》,是她20多年前写的文章。她年近90岁时坐着轮椅从美国飞到北京与母亲相会。两位老人这些年通过越洋电话、电子邮件和微信时常联系一直到2019春天。这年五月份,就在《绿梳子》排版校对期间,刘曼华阿姨的孙女丹丹从美国发来微信:“金叔叔,我奶奶长眠了,今天午睡就再也没醒。”丹丹姑娘还发来刘阿姨与母亲1940年在重庆的合影,这是母亲年轻时期唯一留下来的珍贵照片;

还要感谢诸多朋友和读者对《绿梳子》的喜爱,看到那么多的感人评价和美好祝福,让人欣慰,也为母亲高兴,金辉感恩不尽!

(原刊于《瞭望中国新媒体》《晨晖纪实》)

金辉

【作者简介】金辉,一级作家,文化学者,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恸问苍冥——日本侵华暴行备忘录》《西*墨脱的诱惑》《中越战争秘录》《三年自然灾害备忘录》《千秋万代话资源》《苍茫灵山·玄奘传》《明心讲谈》《探寻雾霾之谜的重大发现》等,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届和第六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老舍文学奖提名奖。曾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瞭望中国新媒体顾问。

社会各界对李长慧老人及其着作《绿梳子》的喜爱与评价

李长慧老人

裴飚 (国家宗教局): 医者仁,仁者寿。

张海迪(中国残联主席):《绿梳子》看了一遍又一遍,好感动!母亲真了不起!爱她敬她祝福她!也深懂了你为什么优秀!谢谢!!!不知道说什么了!!!

好榜样就在身边,一生都在努力,那么有大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书印得特别漂亮,一定会有无数读者喜欢!祝福母亲健康长寿!

方泉 (北京财经媒体总编):感性真切的历史:1940年战乱中,20岁的姑娘李长慧从重庆去贵州平越求学。十几天的山区之行,大卡车里挤满男人,快到目的地时上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叫张丽丽。一天后到女孩的家马厂坪,女孩邀李长慧去她家住几天再走,她去了,是个大户人家。八个月后,李长慧考上医学院专程去马厂坪看张丽丽,看到的是一片废墟,他们人呢,生死不知……李长慧医生92岁时写自传依然清晰记起张丽丽的模样。读《绿梳子》,想起周素子的《晦侬往事》,想起齐邦媛的《巨流河》,想起龙应台的《大江大海》……都是个人亲历的漫长时光,感性真切的细碎往事,却无不折射出山河岁月的沧桑动荡!这才是活生生的普通人的历史。

许志辉 (南京艺术家):《绿梳子》真是太好了!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翻阅了这部百岁老人的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作者出生书香门第,其父去官为民以字画为生,并为当地名流,与张大千交往甚密。作者抗战中颠沛流离求学与逃亡,山河破碎中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从此书中,可以感受上个世纪战争年代知识分子的救国、爱国的情怀!更可贵的是作者92岁开始写作,一笔一画,经年累月,遂成此书,为后代留下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真是奇迹!

王凤良 (深圳工程师):读罢令堂大作,灵魂深处的震撼与荡涤,难以言表……

令堂在少年青年时代历经磨难,并未残留阴影,一生扶危济世,至晚年心性澄明,堪称做人典范。书中所叙令尊令堂的感情经历,尤令人感动。谨此向老人家表达崇高敬意……

尊外祖父的书法,篆、隶、魏、楷,无一不佳!

成平 (珠海出版社社长):奇书,奇人,奇迹!老人家了不起,女性中的杰出者。老公跟我抢着看,他特别喜欢,边看边赞!

《绿梳子》爱不释手!

自述,文献,文章,字画,加子女文章,使百岁母亲立体化。

老人家白描一生,直朴,细腻,充满真情!少女时代的心理活动挺感人。

八个月的补课,那些一天一封的挂号信,使世纪之爱生辉,红豆永远灿烂!

老人为什么如金刚护体?我想,她纯洁如水晶,本是金刚身!

给**亲鞠躬!敬礼!

《绿梳子》书名好!赞!

谢老人家对社会的贡献!如今,缺的是这种精神!

张大帅 (瞭望中国新媒体总编): 读一次百岁老人写的书就是一次心灵的净化洗礼;存一本百岁老人的《绿梳子》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积的一份福分……

胡广辉 (南通高校教师):《绿梳子》处处都是真性情的自然展露,不断敲击着我的心弦,感人至深。

自然真实,百年传奇;

医者仁寿,德善传家!

长慧奶奶:自在吉祥!

徐畅 (北京新媒体编辑):《绿梳子》看完了,好感慨啊……旧时代书香大家的景象,弱女子在其中的生存、十五六的小姑娘孤身闯乱世、真挚简单的学霸间的爱情、纯朴的人间温暖、战乱中学子们的努力、医者一生一贯对医学、对患者的敬畏之心、热爱之心……虽然只写了二十几年的时光,已经像过山车一样揪得人心起起落落,现在心里还在“过电影”。用心铺开的文字,没有华丽与修饰,却那么打动人心!

您在后面为李奶奶写的一句话,最让我震动:她对一切永远怀着感恩之心……她从来不怀疑人,不是不怀疑,是根本不会!一辈子经历那么多,还能如此,实在可贵。

祝《绿梳子》正式出版,让这人间佳话永远流传,也祝李奶奶如松柏长青!

苏韦君 (北京军休干部):《绿梳子》让人难以释卷,这是我退休后最认真拜读的靠前本书,真真的把我打动了!不一般的人生,不一般的才华,不一般的精神,真是老神仙!祝福老寿星!

我是一气呵成连夜读完的。老太太家世显赫,大家出身,一生颠沛流离,近百岁了还记忆强劲。关键是老人已无任何功利取舍,只是叙述历史,还原民国的原生态,让我们对民国对战乱对抗战对历史对爱情对奋斗从而对人生都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建国后乃至“文革”老人备受催残,其实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可以抒发,但她就此戛然止笔,既是我们莫大的遗憾,也是百岁老人的明智之举。

任安华(宁波企业家):《绿梳子》一字不落一气读完,爱不释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绿梳子》是伯母的回忆录,也是有幸拜读本书的读者的人生教程。特别感人,特别励志!读“我的童年”和“嘉陵江畔”等章节令人揪心催人泪下,读“应考女高”“报考医学院”等章节令人欣慰心情舒畅,一切似是天意,关键时刻总有神助。一切的苦难,都只是滋养伟大人格的营养,所有的积善之举,上苍都会以另一种形式眷顾好人。伯母是一位新时代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老外婆”也是一位生在旧社会的伟大而平凡的母亲。祝伯母她老人家一切安好,好人自然有好报,“忠孝传家,天宝长华”,天道自然!

王蕾(深圳职员):百岁老人自传,记录了她的传奇人生。推荐大家看看,我在当当网购买的,老人书写得真好!伟大的母亲,呕心沥血的一生,看得我泪眼蒙眬,感触很深,感觉自己现在面临的挫折都是微风吹过,很激烈的小心脏。

王丽平 (北京企业家):仔细拜读《绿梳子》,真的感动了我,佩服老人奋斗出彩的一生。书中的有些情节,忍不住和老公分享。

张子君 (河北省应急管理厅):《绿梳子》太感人了!老人家一生所体现的,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精英身上最为宝贵的精神,我们应该让这种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永远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的不竭动力。向尊敬的老人家致敬!

张建民 (唐山企业家):真正的好人,为几代人治病的好医生!她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更是我们做人的榜样!

王林梅 (唐山战友):了不起的女性,令人肃然起敬!

王子平 (河北理工大学教授):你母亲的回忆录,我老伴都认真地看过了,她还给我重点读了大部分章节,因为我目前阅读已经困难。对于老伴来说,你母亲的书,从成长的家庭环境、抗战中的经历,青年出游求学等情况,都是陌生的、新鲜的,这册书给她补上了历史的一课。至于李长慧大夫个人的奋斗,全面展现个人优秀品质的高风亮节,更是让她感叹不已。

虞炜 (上海电视台编导):太了不起了!

陈礼荣 (荆州日报主任编辑):《绿梳子》装帧精美,设计上乘。展读之际,觉得全书的语言平实质朴,确如面对一位睿智而平和的老太太,或于清辉照影的月光下、或于夏日当庭的浓荫中,给人要言不繁地回述生平的亲切之感。书中所附数十帧图片,印证着作者的绵绵轻述;将全书文、图对照起来读,那言辞虽是轻柔委婉,但却使人从中感觉到这位自荆楚大地走出来奇女子心灵中那强大的内驱力,具有一种不容易移的坚韧与刚毅。在那个强寇入侵、岁月飘零的时代,由女主人公所展现出来一心向学、奋发有为的自立自强精神,给人信心、给人力量,不啻是当下最具感染力的一部励志教材。让读者于品读中充分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这位弱女子之人生命运所带来的巨大推动力,乃是其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

作为一位百岁老人,李长慧医生一笔一画写出的《绿梳子》,为年轻一代树立起坚强信念,做出了榜样。她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对人生、对生活始终保存有一份追求、一份向往,就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也就没有不可实现的梦想。

阎岩 (北京记者):《绿梳子》很好看,我看了几章,就被我媳妇“霸占”了,她也觉得好读。感谢这样一部个人史的问世。

王忻(唐山老同学):读完了老人家的回忆录,合上书都不能从书中拔出来,感慨万千,为您有这样伟大的母亲感到骄傲!咱们家乡的人提起李院长都交口称赞她的医德医术,却不知她年少受了那么多苦,为了做一名好医生在求学路上付出了多少艰辛,“文革”受了那么大打击她挺过来了,是一位无私无畏爱岗敬业的真正的白衣天使!这不仅是回忆录,也是一本励志书,千言万语难表达对老人家的敬仰。积善之人必有福报,医者仁,仁者寿。祝她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我母亲在世时也服用了李院长送的松针,效果很好。另外你对生死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感谢这本好书。

刘维奇 (唐山老同学):伯母的《绿梳子》,感动!感人!令人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为李院长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折服!我们被李院长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所感染!我们为李院长一生不屈不挠的高尚追求所激励!大家敬候着李院长继续娓娓道来,期望着《绿梳子》的下集早日和读者见面!

杨河源 (佛山电视台评论员):令堂大人《绿梳子》,是我近年阅读最为感动的作品,而且是我特意放慢速度,不舍得一口气翻完的作品。除了作品中折射出来令尊令堂高尚的人格、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不渝的爱情,片言只语所涉及的那个时代,让人动容的地方,在在皆是。这是个人史,同时也是伟大的家国史。

特别令人感动,在经受那么多苦难之后,能如此澄明清澈,真是茫茫浊世的一道清流、沉沉暗夜的一缕辉光。

我请朋友帮我多订几套,让更多人受益。

郗志群 (首都师大教授):拜读《绿梳子》,非常享受您**亲娓娓的文笔和精彩的人生。

郝斌 (河北大学医学院教授):《绿梳子》太好了!重新读起来,又是一番感动!老人的这些文字,沉淀了太多的东西,反复回味,受益无穷。我要把这本书,作为较好的奖品,送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从这本生动教材中,好好学习体会为医之道和为人之道。

真是老寿星!仁者寿,诚非虚言!

感恩金师和老人家,给我们触动和力量!

郝斌教授的学生群:

·《绿梳子》我看完了,之前是零零星星地看,这两天看进去了,如饥似渴地看完了。作者就像一汪清水一样,源源不断,生机不灭,不论生活给予何种重创,最后都是自然透明,这是人性中最可贵的地方啊!自问:要是我,我应该会承受不了吧?其中,还有对历史的补充,真是惊叹到我了,原来还有这样的事情,和电视、历史书上轻描淡写的,给人的感受不太一样啊;其中,还有那个时候,人与人相处之间的美好、信任、互相帮助;还有他们之间那纯纯的爱情,坚贞不渝,又自由,彼此信任,没有强烈的占有欲;还有一些诗词书画,也很美好,弥足珍贵。都是宝贵的财富,大家应该看看啊,强烈推荐!!!还要感谢老师的赠送。我看完了,大家想看的,可以先看我这一本啊。

·看得我几度哽咽,很质朴,很自然,很走心!

·可不嘛,我也是,我昨天晚上差点都哭了,看得我特别心疼。

·看了《绿梳子》,不觉被老人志于学的精神所震撼,那是怎样的觉悟才能够到达一直向上,中间更是坎坎坷坷,比我们现在不知要难过多少,而老人成为医生之前之后的慈悲心,同情心竟不减分毫,大爱于世,也让我汗颜。少年的苦难需要多么强大的心力才能转换成“甜果”。老人真实,以最真的心面对周遭,随心而转,让我敬佩。

· 成艳红 :重新看到《绿梳子》的消息,感觉才没过多久,感谢老师当年对我们的引导,使我们有机会接触“真”的力量。老人持之不倦的向上,最本真也最有力量。

· 郝斌 :德不孤,必有邻。精神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成艳红:也感谢金老师分享的评论,让我知道言语的力量。我以为的微小,并不微小。

熊家铭 (医学院学生):《绿梳子》是我上瘾的一本书了,今天下午和晚间读完,几次落泪。又恍然自己原来是读者,不知不觉在情节情感中穿行一番。

我看到的是弱小无力后又慈悲柔软强大的心。更是对自己学习历程的羞愧。

仿佛寿者在眼前心田轻声诉说,柔和的光散开,自己见事物心情也和缓温暖。

我更看到金老师对母亲的温暖周到。我也想鼓励父亲退休后写写自传,他曾说有写本自传的愿望。

徐笑欢 (石家庄医生):我一直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阶层消亡了,但读完这本书后,我看到了希望。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做着自认为该做的事,就像李奶奶所说的“我只不过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就是他们这样一个个自认为平凡人的付出和坚守,让我们见到了不平凡,让我们在这个浊浊尘世中,看到了阳光、希望。

老人家不是在写书,而是在传心。老人家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老人家是以行言心,以心印心,以心传心。作为该书的读者,我愿意作为此精神的传递者和践行者。

祝愿李奶奶仁寿康健!

马晓婷 (医学院学生):听完讲解《绿梳子》,心力、定力又增一分。很幸运能遇到良师,能被熏陶和感染着。

张美旋 (医学院学生):晚上有课,刚刚听完金老师的分享,深深感恩。祝长慧奶奶健康长寿,更期待下一部动人作品。自己有幸能在20岁遇见各位老师,总时时影响着无措的我,点醒迷茫的我,指导懵懂的我,真心奉献,以心传心。

杨磊 (开滦煤矿博物馆):李长慧——百年传奇!她到开滦工作后,任马家沟矿医院院长,出席1959年全国群英会。年过九旬,饱含深情,亲自动笔写出这样一本书来,真的是令人啧啧称奇!认真读完,使我对李长慧老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开滦建矿130周年我们编辑《开滦130年人物纪事》一书时,李长慧以全国劳动模范身份入选该书人物纪事。李长慧老人是开滦的光荣和骄傲!

吉玲 (北京医生):老妈妈太棒了!请替我向她拜寿,祝老人家寿比南山不老松!

老妈这厉害,《绿梳子》的内容丰富多彩,很励志。她老人家就是我们的好榜样!

我要多买几本,送给朋友和患者。

李桂林 (北京军休干部):《绿梳子》是一本非常好书,非常受教育,非常感动,非常感谢!阅读之中多次流泪,感慨万千,到现在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本好书。

向尊敬的老人家致以崇高的敬礼!

杜兰弟 (北京退休干部): 老人家太棒了!我买20本《绿梳子》,送给朋友们。

陈辉 (新华社高级记者): 《绿梳子》是一位百岁老人生前力作,老人一生平凡而传奇的经历,令人感慨良多,赞叹不已。好好读读这部百岁老人在人生尽头一笔笔一字字写出的人生足迹和生命感悟,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施贵林 (唐山报社编辑):《绿梳子》既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每个老年人的鞭策和激励。看看周围90多岁的长辈,就知道老人家的过人之处了。

出版后请马上代我买10本,送给这边的朋友。我还想再赠送给唐山市图书馆,读者面会更广。

邢伟 (石家庄军休干部):《绿梳子》我一口气读完了,感慨万分。老人近百岁高龄写出此书,实为奇迹。拜读之余为之兴奋,为老人家写首诗以示敬意,祝老太太长寿再长寿!

兰心济世堪仁寿,活到忘我可称仙。

张文利(京唐港海关):《绿梳子》文字很朴素却很耐读,很有感染力,对老人家人性人品钦佩有加。茫茫人海,最后能让人立住的还得是一撇一捺这个“人”字,老人当得起这个字,既有胸怀又有抱负,更能愿意为他人考虑成全他人,这个是很多人欠缺的,应该既有自己悟性和坚持,也有家族的渊源。很佩服。

宋国勋 (北京军队作家):你母亲的传记写得真好,我分三个晚上读完,今夜三点醒来,一直读到凌晨读完,本来习惯是夜里醒来读书才可再入睡,不料令堂大人的书却让我看得很提神,反而难眠。

卢中原 (北京军休干部):奇人、奇书,伟大的母亲!老人家确实写得很好,每句话都是故事,很吸引人。

金立佐(北京学者):《绿梳子》从北京带到加拿大来了。一路读之,一再感慨,好一个生灵生命的故事。

慈悲之华,庄严之果。

德行天下“大”家传。

李西岳 (北京军队作家):读完《绿梳子》,好书!好人!好运!

如此坎坷的人生用如此平淡的语调叙述不着一字尽自风流。

如此伟大的女性以如此平凡的心态处世令人仰望丰碑高耸。

郎岗峰 (石家庄书法家):高堂母经历太奇特太感人了,我被深深**撼。

贺之军 (国家机关干部):深为感动,更有感叹和感慨!同时,心里暖暖的,那是人性的温情,是母亲的温馨。

刘群力 (北京退休干部):您母亲的确太棒了。自看了《绿梳子》后,许多情节和画面一直都植根心里挥之不去。羡慕您有如此朴实仁爱而坚韧伟大的母亲!

《绿梳子》像一面镜子展现母亲的坚强和纯洁之心,展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书,完全可以拍成电视剧,真希望有慧眼之人能上手,定会震撼人心。

徐进 (中央电视台记者):世纪老人,人生楷模。

信振科 (北京军休干部):敬佩《绿梳子》,感人、朴实。

一本“绿梳子”,一部教育史,不时读来,总有放不下的感觉……

陈礼荣 (荆州日报)《绿梳子》音频介绍版问世,无疑给这部书的传播,又开了一个新生面。我先品为快,觉得您讲得真好!不单气息平稳,吐字清晰,发音圆润饱满如珠玑流畅,而且饱含情感,意深情浓……我不懂朗诵之道,但听来却似有一股清泉在轻轻地润泽着心灵。

我感受到,这是您身为人子给母亲献上的一部心灵之作,是您至诚至孝之心通过诵读而凝聚所得的心血结晶……现已珍藏并会努力传播,让更多的听众来感受它、品赏它。

** (四川地质学家):你讲《绿梳子》的录音听了多次,无比感慨!建议改编成剧本,励志后人。

王长青 (北京长城专家):打开书后,百岁老人那慈祥的面容立刻融入心里,一口气读下来。百岁老人都能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启示后人,我们呢?努力前行吧。

《绿梳子》太感人了。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我看完了,孙女正在读。

郭华 (唐山老同学):你讲《绿梳子》,非但我认真听,且转发给老妈及家人一同欣赏。李院长、金教授与我父母,如同家人一样亲切。他们一起工作,相邻而居;境遇相近,大医精诚。我边听边想:人性的召唤,是多么珍贵;文化的滋养,是多么绵长;善良的回报,是多么神奇;精神的作用,是多么无穷;生命的力量,是多么顽强……

李松丽 (马家沟矿医生):您的《绿梳子》讲座,今天我们全家人用三个小时听了两遍。老院长的人生传奇故事不仅是你们家族和后人的,她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她高尚的品质像一面镜子照着世人的灵魂。

周合 (内蒙古战友):多时不读书、不看报了。一口气看完了**亲的自传,令人感动,令人钦佩。祝愿**亲健康长寿!

卢跃刚 (北京作家):金妈妈的回忆录读了,感人至深!

袁小茜 (深圳企业家):大爱无相,爱立人心,《绿梳子》真的非常感动,太励志了!人性的良知需要唤醒,需要让更多的人醒来。谢谢金老师和长慧奶奶!长慧奶奶到这个年纪还能绽放自己生命的价值,坚持行动、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了。

卢占峰 (石家庄海关):很少有一本书让我一气读完,这部自传让我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位出生于荆楚书香门第的百岁老人,向我们平和地讲述了她坎坷而丰富的世纪人生,从中感受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上善若水仁者爱人的医德力量和伟大崇高的母爱光辉。同时,这也是对历史的感性解读,从一个特定视角展示了民国到解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画卷,为我们诠释了深深的家国情怀。

舒婷 (深圳职员):金老师,谢谢您的分享!昨晚听完您讲绿梳子很感动,您的声音传递着您对母亲的那份情、那份孝心,深深触动着我。还有您叙述您母亲的经历,您外婆对您母亲说的那句话:“女孩一定要读书。”书香门第,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传承。我很庆幸,能遇见您,遇见老师们,给我分享你们那个时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也是心的传递。

汪永晨 (北京记者):昨天下午到晚上一口气把你母亲写的《绿梳子》看完,被那个时代的记录和人性的描述所吸引,谢谢送来这么好的精神食粮。

赵林根 (开滦煤矿高工):《绿梳子》非常好!尽管今上午各种事不断,但我抽空拜读了十多篇了。很珍贵!但愿能收录到开滦博物馆或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康雪 (北京记者):令堂大人的自传拜读了,感谢!感慨!**亲高龄写自传最是我钦佩的老人家,普通人的个人史正是历史的一部分,也理解自传集中在民国时代的原因。️

祝老人家健康快乐!

董保存 (北京出版社总编):昨天读了《绿梳子》中的五篇,为老人点赞,为你点赞!这样自传体的文字,值得大大提倡,如能有一批这样的自传,便构成了跨世纪中国史。

王闪 (北京电视人):《绿梳子》一书动笔于2012年,李长慧女士92岁那年,令人敬佩!年近百岁的老人讲述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平凡人生。读来真切,鲜活,非常感人!祝愿李长慧女士平安喜乐!

邹维荣 (《解放军报》记者):刚读到,特别感动!

姚友霞 (中央电视台编导):老太太了得!

张丽钧 (唐山中学校长):敬爱的李院长高德高能高寿。

《绿梳子》让我好感动!那段你和妈妈谈老人失能的对话,让我感慨万千!想到我妈妈的晚年,甚至想到我自己的晚年。

李红满 (保定银行):致敬光明伟大的仁慧女性!

裴飚 (国家宗教局):百岁老人的《绿梳子》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可贵在于:逢盛世则能存信史,知道前辈们是怎样走过来的;逢乱世则能励情志,知道这一辈应当如何走下去。

我已转女儿,让她静下心来再读一遍,绝对受益!

李吉星 (石家庄职员):源之远,流之长,德之深,才之广。

李思超 (唐山中学教师):

百龄巾帼,历经沧桑;

求学励志,白衣技湛;

为人慈善,绿梳咏谭。

樊莲凤(全国妇联):读了《绿梳子》,对你的父母肃然起敬。你母亲可称为林巧稚第二,不仅是医者的典范,也是中国妇女自强不息的典范。

高国庆 (唐山战友):刚刚听完《绿梳子》的讲座,很感动。《绿梳子》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不分老幼、阶层)的喜爱和追捧,原因就在一个“真”字,真的历史、真的苦难、真的爱情、真的追求。还是那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老人家是真金,老人家的着述也是真金!

盼着《绿梳子》的续集出版。建议趁老人这部活历史还健在,口述或者搜集些资料,你代笔也可。好好写写老人行医和那一代人的奉献。我的表姐曾在马家沟矿工会工作,还记得当年提起你母亲,她啧啧称赞:“李院长是老劳模,对工作、对病人,那是忒好啊!”

慕弘 (荆州文化学者):您讲《绿梳子》,好听、爱听、更想听,请您继续分享是荷。

丁小琦 (旅澳作家):**亲太了不起了,我发给我的母亲让她听一听。

吴丰惠 (成都退休人员):谢谢你!你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我都为你高兴,为你的母亲点赞!

朱正怀 (北京军休干部):听了您对《绿梳子》一书的介绍,深受感动。老人家给了我们一份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蔡华 (北京作家):《绿梳子》读着很亲切。一个真正的令人肃然起敬的知识分子。我在马家沟矿工作多年,对李院长耳闻不少,口碑极好。当时却有一疑问,这样一个专家级的医生为何常年在马家沟矿这样的小医院?看完《绿梳子》知晓了原委。我的母亲也是上世纪40年代留学归来的医生,“文革”前是唐山市人民医院的五官科主任。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今人难以企及。

吴刚 (退休将军): 深受感动,感受老人家的故事、情怀和境界!

王晓龙 (退休将军):听了《绿梳子》讲座,我立即请人去买三本,妻子儿子和我各一。

曲振江(衡水退休干部):一口气听完了老战友对《绿梳子》的导读,感人!刚午饭时书寄到了,恰小孙女(上四年级,未满十岁)下楼取回,打开后就爱不释手地读起来,我只好叫她拿回去先读。谢谢!

王苏红(空军作家):《绿梳子》拜读完毕,这是六年来我读的唯一一本长篇着作。实不相瞒,六年前我的眼睛出了问题,眼压高得令医生惊诧,当下就命令我说:不想双目失明,必须停止看一切读物,包括手机和书籍。这些年就是我和爱人的书出版和再版,我都不曾翻阅。之所以“破戒”拜读伯母的《绿梳子》,一是你我的同窗之谊,再是《绿梳子》激起我的好奇和思索,那就是92岁的老者之前从不曾笔耕写作,居然在耄耋之年伏案提笔写出10多万字的自传。且凡是读过此书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手难释卷,这是何等的神奇和惊世啊。由此我感到,人类其实对生命以及生命力,也许并非有真正的认知。伯母在执笔之初,也许对撰写自传亦存有怀疑,但是从书中看来,她是越写越好,越写越自信,越写越酣畅,文字简洁平实,却是直抵人心。尤其是写到“孤身去武汉”“学习高中功课”,完全是少女的笔触与情怀。而那“12封挂号信”,她是字字句句复背下来的!想到笔者的年纪,我突然意识到,她的写作过程就是自我挑战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重塑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力在复苏、绽放的过程。就像一棵已经快要干枯的生命之树,在生命力的作用下,一点点由枯黄变为黄绿、墨绿继而青绿、碧绿……也许伯母在写作过程中也不时地为笔下的文字和奔涌而来的灵感吃惊,不相信这是自己写出的文字……由此,读得激动时我掩卷沉思,这书不仅是对历史感性的解读,更是对生命力的再度诠释。对我来说,我从《绿梳子》里感受到的东西,有许多是可意会神解的,但还有一些是我仍然要继续思考回味的。我认为这本书是老人走到人生边缘时的一次生命力的展示和绽放。

我爱人也是边读边称“奇书”“奇人”!他说《绿梳子》的书名太好了,不仅有诗意和吸引力,读完全书还会深深的明白其中的寓意,那就是期颐之年的作者仍如绿梳子一般晶莹剔透,怡然碧绿!

周红(出版社总编辑):百岁老人亲笔写的自传《绿梳子》,备受读者喜爱,首印几个月后即加印,实属该书自有魅力自带流量——淡雅质朴文字中尽展历史悠悠……

京东网读者留言:

·医者仁,仁者寿,大爱无疆!

·绝对一本好书!

·精品佳作,生命写就。

·平凡人被历史裹挟着推动,但自强*勤勉善良成就了不平凡的一生。向作者致敬!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这本书熬夜看完了,很感人,真实的历史。

·非常好看,精彩动人,感人的故事!浪漫、真挚的爱情。

·书很好看。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虽然感觉没有《巨流河》那么气势恢宏,但也非常感人,值得一看!

·封面设计挺不错的,有一种从容的优雅。

·不错的一本书,讲一个老人的一生历历在目。

·挺棒的!

当当网读者留言:

·一个不平凡老人的一生,书香门第,聪慧少女,勤奋好学,事业有成,儿孙成才,有福之人!

·很不错,值得一买。

·一气读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能否写写1948年到1982年的回忆录?

·收获了感动和激励。

·不错,挺感动的,爱情的美好让我感动。·经典书,写得不错,真好。

·很好,很值得看。

·作者聪慧、善良、坚韧有爱心,自幼饱尝人世沧桑,仍在战乱时期坚持学习上进,考上湘雅医学院和中正医学院,最终选择中正医学院学习,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仁医,在学习过程中还收获了爱情。读此书让我想起了齐邦媛的《巨流河》。

马宝琛(民盟中央):多日捧读《绿梳子》,初惊叹,再读感慨,末了扼腕!我是崇拜老一代大师的,他们的学问人品令人叹服,可能与我长期工作在民盟有关,学人虽九死而不悔之骨气只有仰视,前人中不少巾帼不让须眉,真是要五体投地了。而令堂李长慧先生九十二岁亲写之一生,正如卷首语中焚膏继晷经年累月这八个字,栩栩如生记录那个年代和金先生艰苦而又幸福美满的爱情,如同多幅画面和场景展现于眼前,让人鼓舞奋进而又向往,似乎血流加快了!

从书中又了解尊外公李宝常老先生之辉煌(先前未闻),也从一个侧面透露出金兄之优秀之源,基因啊!

感谢您的惠赐,在疫期间忽闻雅乐而耳目一新!

袁志军 (天津作家):《绿梳子》文笔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像一股清泉流入心田,对人很有启迪。老人家九十多岁高龄开始写书,真是我学习的榜样啊!

秦蕾 (文职干部):人性之美,美美与共。

李祯盛 (退休将军):美文真美,感人至深!老人家百年人生路,彰显仁爱美!

王纯莉 (上海编辑):读过《绿梳子》,真实感人,令人难忘,敬佩百岁老人。

梁立刚 (国企高管):近日拜读李长慧伯母鲐背之年撰写的回忆录《绿梳子》,心中被伯母的高尚人格深深感动!是真正厚德载物的活菩萨!心情随书中情节起伏跌宕,时而鼻子发酸,时而开心一笑。看到老人家幼年受到恶人欺凌时,恨不得马上看到有人能出来呵护她!看到老人家青年时期求学颠沛流离无助时,又急切盼望有人出来帮衬她!看到老人家当年每当窘迫之际就遇到贵人出现相助时,心里着实为她老人家高兴好一阵子!伯母从医六十余载,慈悲大爱,乐善好施,医治病人拯救生命无数。还有老人家活到老学到老帮人到老的精神,堪为我这个晚辈学习的榜样!看您家背景有许多我父母家室的影子,很有共鸣。

沁园春·赞李长慧伯母

气秉月华,呱呱坠地,庭桂香馨。幼学承慈母,天资颖慧;深得父爱,早入杏林。抗战八年,狼烟洗礼,鄂渝闽赣历艰辛。赞淑女,中正医学院,至爱双临。

开滦煤矿重新,正激情澎湃为人民。喜十年大庆,总*诚邀;师生同榜,格外欢欣。动荡相仍,劫波历尽,妙手回春万人钦。敬伯母,用仁心大爱,化铁融金。

李深(影视制片人):有幸拜读《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一书,爱不释手,感慨颇多。

作者李长慧老人幼年饱受苦难,求学之路更是异常曲折,但仍靠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最终考取了当时国内最顶级的医学院,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同时也收获了完美的爱情。老人用她精湛的医术和仁爱的心灵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即便在动荡的年代,也依然如此。更在九十几岁高龄时亲笔写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惊!奇!神也!

在书中,老人求学时遭逢战争年代,日军侵华国难当头,但那时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依存,甚至对陌生人慷慨解囊相助,不求回报;那时的先生,教学问更教做人;那时的大夫,救人命更暖人心……

反观我们的时代,物质充沛却精神匮乏,甚至为追求利益可以丧失良心,这是进步还是退步?好在还有一些好书,可以告诉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不仅仅只在书里面,是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我们要努力把它找回来,并延续下去……

杨冰 (荆州编辑): 老人的回忆录我时常重读,每次读时就有如身临其境。

老人命运多舛,但总是以平和、坚韧来自渡,不埋怨,不消沉。又似有禅机,欲开悟后人。

“荆州记忆”转载《绿梳子》读者留言:

· 欧阳华 :这本传记写得真实、真诚、真情。透过一字一句,看到了百年民情风貌,看到了地方士大夫的风骨与追求,看到作者个人特别是女子追求知识、追求*与自由、追求幸福与封建社会环境、与外强侵略下的时代环境、与恶劣的家庭生存环境不懈的抗争、奋斗。看到了作者92岁了,还拿起笔亲写自己精彩的一生,从而留下了一幅荆州沙市百年风土人情的画卷。18万字,我用两个半天一晚一口气读完。作者真的了不起!此书真的耐读可读!

· 胡书文 :李长慧老人今年已一百多岁了,福气好啊!

· PPP :《绿梳子》这本传记,宝贵!

· :真是一本好书!喜欢这沙市旧事,读来特别缓解乡愁。

· 邹同泰 :这应该是沙市较早的*女性先锋了吧,这么早就认识到不能靠丈夫要自己工作赚钱。

· 帅不帅 :1935年,满大街都没几个人识字的年代,更别说一个女子还懂英文。

· 风行 :那个遍地文盲的年代,初中毕业居然懂英语,绝对的大户人家精英人士了。

· 张朴 :了解历史,颇有收益,纯朴的医疗环境,不纯的社会变换。

· 木棉 :厉害的人。

· 百科全素 :可以拍连续剧了。

· 刘洋 :好文章,内容丰富,收获良多。

· 王文杰 :历史的痕迹,让人追忆。

· 戴克中 :真好,真实的过去的年代。

· 153 :一个沙市故事,一个好故事。谢谢老奶奶分享她的求学经历,那时求学真不容易。人生的楷模。

· 赵书亚 :绝佳好文。

任熊鹰 (荆州市国资委):有幸读到伯母所着《绿梳子》,非常喜欢也非常受启发,作为新沙市人(2001年从石首调入荆州)对于荆州的历史了解甚少,通过老人的回忆,使我很受启发很受教育。老一辈人的婚姻观世界观以及老人医者仁心的践行,让我们油然起敬,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坚韧、勤奋、质朴、仁厚、善良与多才的知识女性的形象与丰碑!老人高龄写书,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您的孝也是独特的,令人羡慕和感动!感谢您及您的母亲为我们提供的精神食粮,使我们终生受益!

李雪君 (荆州表弟):为九姨妈成书赋诗二首:

巨椽心笔百年史,

辣苦甜酸允后知。

鹤影惊鸿淑女范,

巾帼不让弱眉姿。

洒书翰墨风云汇,

泥爪雪鸿尘世间。

回眸凝视心魂动,

留与来人芸竹攀。

再为九姨妈自赞吟二首:

波涛卷雪任风狂,

素洁空灵志更强。

莲花千瓣存心巧,

长与人间沁腑香。

幽谷高山别样骨,

清泉洗濯自争春。

严寒磨砺经霜久,

兰蕙一枝香世尘。

谷国树 (石家庄战友):赠金辉——读《绿梳子》

母履传后人,

家世续基因;

点滴润春雨,

德性化道真。

姚翠芹 (唐山战友):伯母是翠芹和众人心上的好人、才女、天使、榜样、楷模。

一般人都生如苦役,长慧妈妈却活得璀璨如花!

长正 (唐山老诗人):一曲长歌百世吟——赞李长慧院长

李长慧老人,原为开滦马家沟矿医院院长,今年遐龄寿满一百零二岁,耳聪目明,谈笑自若。青少年流离失所,历尽兵燹战乱。离乱中没能就读高中的她,用8个月自学补齐高中课程,考入全公费中正医学院,毕业后任交通大学校医。1951年调开滦矿务局总管理处医院。1958年全家迁入马家沟矿,经手创建矿医院,解矿工及家属伤病之苦,成绩斐然。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82年退休。年届期颐执笔着《绿梳子》,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成为畅销书。

三月春风传佳音,

白衣天使降红尘。

千家问药万户诊,

霜染秀发笑语亲。

无际煤海留倩影,

矿工老哥心上人。

当代杏林垂青史,

一曲长歌百世吟。

赵廷贤 (唐山中学校长):神奇老太仁者寿——敬读李长慧先生《绿梳子》

夜读人瑞忆绿梳,

岁月峥嵘展风流。

乡邦风物存珍贵,

坎坷青春竞自由。

感人细节原生态,

离乱遇善敞怀收。

文化传承守祖训,

神奇老太仁者寿。

艾立起 (唐山诗人):百年风云史——赏读长慧老人《绿梳子》有感

百年风云史,

多情系绿梳。

书香尊孔孟,

墨韵伴更夫。

厄运显奇智,

逆境展鸿图。

煤海传佳话,

德艺杏林殊!

苗顺来 (唐山医生):七律·绿梳子

山河破碎月娥愁,

少女求学涉九州。

自幼书香陶大志,

从医救命毕生筹。

悬壶济世披星斗,

侧伴婵娟感泪流。

力挽危急掏义胆,

铭心事迹颂千秋。

康静宏 (唐山老同学):我含着热泪读完李姨《绿梳子》,她老人家不是您一个人的母亲,而是唐山人民的伟大慈祥的母亲。她老人家从刚出生的婴儿到危重病人,抢救过来的生命不计其数,她经常为病人献血,她不分班上班下,不分白天黑夜,任何时间只想着如何救治患者。她的仁心大爱聪明才智,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伟大和蔼可敬的老妈妈。

张文敬 (中科院冰川学家): 高光家世,书香世家。

司翔月 (北京医生):读了《绿梳子》,真的收获颇丰!人生路上要努力的地方确实还有很多,谢谢这本好书。

陈瑞琴 (唐山老同学):感触很深。李妈妈92岁高龄时写下她的毕生追求:做个好医生,*务所有人。她做到了。她是患者信赖的平易近人的好医生,是一位善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我把《〈绿梳子〉导读》发到了同学群里,老太太的一生、她的美德太值得我们传颂了!

康东海(秦皇岛企业家):拜读了令堂大人的大作《绿梳子》,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厚重感油然而生。作者的青少年时代,正值天下动乱、内忧外患的民国时期,作者的家庭变故、个人遭遇,正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存照。从《绿梳子》中我们更真切地看到,大多数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破必家亡,乱离人不及太平犬。

《绿梳子》中许多萍水相逢、慷慨相助以及作者心存感恩的细节描写,生动地折射出中华民族同情弱小、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即便当时社会不公、世风日下,但大多数人依然固守本性,公道自在人心。我想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生生不息的深厚根源。

遥想作者当年,以柔弱之身,敢于只身去武汉、闯重庆、走江西,是何等勇气。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立志学医,千方百计地救治世人,又是何等贤惠!她的所作所为无法用“女汉子”来形容,而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坚毅、善良、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是一位真正的中国母亲!

刘俊成 (唐山战友):拜读《绿梳子》,老妈妈非凡的人生,非凡的才华,真可谓伟大的女性,英雄的母亲。

柴英 (空军作家):妈妈的书,我已经反复看了几遍,非常震撼!老人家像小溪流水,娓娓道来,但却让人心里震撼,特别了不起的老人。想写点东西。受益匪浅。

这本书太厚重了,太深沉了,一个世纪的积淀,无论是从个人人生、情感、经历,还是国家的历史、变迁,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真实记录。

王维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老人家出身名门,一生都是故事,值得景仰!

杨家昌 (沧州战友):读完了**亲写的《绿梳子》。掩卷深思,不禁心潮起伏,感动崇敬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首先,我为伯父金传炳伯母李长慧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第二,是对二老在任何恶劣环境下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民的情怀所敬佩;第三,对二老笃学不倦刻苦用功严谨不怠的敬业精神所折服;第四,对二老仪表和才华给以赞叹。从照片上看,伯父英俊潇洒,相貌堂堂,伯母慈祥和善,秀外慧中。

父亲传炳,母亲长慧,一个是光明,一个是聪慧。二人珠联璧合,又同是书香世家,正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最难能可贵的是**亲在如此高龄下写出如此高水平的回忆录,条理清晰,文笔朴实无华。如果说整本书是一条精美的项链,那每一章节就是颗颗珍珠串连而成。从老人家的文章里,仿佛看见她从历史的烟云深处,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绿梳子》书名挺好的,绿梳子是您父母爱情的信物,就是这把柔韧的梳子把父母老一辈的幸福并苦涩、快乐并辛酸历史经历一丝丝一页页梳理得井井有条。**亲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文笔功底深厚,令我钦佩至极。孩子们也轮流学读了,都觉得真是一本励志的好书。

李世明(内蒙古作家):细细读完令堂的百岁大作《绿梳子》,读后感慨万千啊!《绿梳子》读起来似品陈坛老酒,醇厚绵香,回味无穷;又似把玩古董,包浆柔滑,不忍释手。

毫不夸张的说,令堂是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在她身上集中了中国女性所有美德,忍让负重,外秀中慧,追求自由,性格倔犟,不甘被命运摆布,有坚定的人生目标。也许是童年与娘亲屈辱的成长经历,使她有勇气摆脱家庭束缚,16岁就只身踏上了艰难的求学之路,这对一个出身名门的小姐是难以想象的选择。令堂的求学之路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色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主导她人生之路的灯塔,就是遇到了令尊,一个年轻有为,仪表堂堂,博学儒雅的年轻学者,绿梳子成了令尊与令堂爱情的信物。令堂的心底善良,聪明绝顶,智慧超群,使令尊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选择,俩人七十多年始终如一的爱情故事,尤其是令堂的医者仁心,令尊的严谨学风,见证了绿梳子的生命不衰,使两人均得高寿。

《绿梳子》全篇文笔老道,字里行间充满对生命的放歌,透溢着生命的活力,爱情的纯贞美好,给人以人生最精华的启迪,即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求回报,大爱无私,爱情之树的长青,须有共同追寻的事业支撑。金辉兄有这样的父母亲,有这样的家庭,令人羡慕,兄那种热爱生活,穷尽知识,不断追求,勇于探索,不为世俗所左右的精神,也就不难理解了。向令堂令尊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郑世雄 (莆田市政协): 神奇之人,神奇之事,神奇之作!

白雳 (天津作家):打开印制精美的《绿梳子》细细品读,心里静了,有些仪式感。

很喜欢这把细梳岁月的绿梳子。语言清新脱俗,感情真挚细腻,细节真实感人,娓娓道来,细说从头。捧读《绿梳子》,我想起了杨绛的《我们仨》,她们都是同一时代的传奇女性,都出身书香门第,同样的自爱自强,婚姻美满,事业有成。更巧的是这两部书都是在九十二岁高龄时写的。

书的结构也很好,老妈妈的回忆录,加上亲朋好友的文章、评论以及一些珍贵的图片,编排精当,相得益彰。特别是你和金雨的文章,情真意切,一个补充了老妈妈的行医生涯,一个总结了老妈妈的一生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录写得这样厚重,算是天花板了吧。

这几天小区疫情静默管理,谢谢你让我静默不寂寞,读了一本好书。

姚松平 (湖北电视台编导):认真阅读了您为母亲《绿梳子》写的导读,仍然特别感动老妈妈的曲折经历,好学坚韧,医者仁心。还特别为你的细心、孝心、真心感动。尤其是一个九旬老人,能拿起笔记录下近一个世纪的经历,应该是首创了,有她自己的坚持,也离不开你的支持鼓励。这件事太有意义了,这是个人史,也是民族史的一个章节,多么有血有肉。太了不起了!

《绿梳子》那里面许多地方都是我熟悉的,比如沙市的中山公园,从沙市坐船到汉口经过的大大小小码头,都是我青少年时代的记忆。这本书勾起了许多回忆,也填补了想象中老沙市的画面。我真心佩服老人家九十多岁还能记住这么多细节,就是我现在回忆儿时的事,也是零星碎片了。谢谢老人家,把这么珍贵的民间历史细节显现给我们!

信真 (北京军休干部):一口气听完了你介绍母亲大作《绿梳子》的讲座,我不禁热泪盈眶,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

母亲传奇的一生,光彩照人。母亲是神,我们心中的女神!母亲是仙,浑身仙风道骨!母亲是活菩萨,救死扶伤,济世救人!为**亲点赞!向**亲致敬!

应该把《绿梳子》推荐给央视《朗读者》,请名家朗读,定会引起强烈共鸣。这是一笔珍贵的遗产,这是一份重量级的精神财富。

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母亲的书我还要给儿孙们多订几本,让他们好好拜读,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立志做母亲那样平凡而伟大的人!

韩爱果 (美籍教授): 一人的记忆,历史的传记,生命的传奇。

朱正怀 (北京军休干部): 从您的文章《〈绿梳子〉导读》中才知道老人家已经仙逝,老人家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受教于老人的言传身教,老人精神不朽!再次向老人家致敬!

曲振江 (衡水战友):看《〈绿梳子〉导读》,才知老人不在了。

医者仁心,仁者高寿。老人千古!

王蕾 (深圳职员):金老师,不知道怎样表达,刚从您的文章中得知老人去世了,心里非常难过。

喜欢《绿梳子》,我买了以后,认真看了两遍,受益匪浅。

王忻 (唐山老同学):刚看了你的文章得知**亲已经仙逝。但是她老人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与世长存。你的《〈绿梳子〉导读》更深刻地阐述了老人家不平凡的一生,非常有幸拥有老人家的遗作《绿梳子》。

胡广辉 (南通高校教师):师婆婆,医者仁心,学生永远怀念她!

王苏红 (空军作家):

惊悉噩耗

哀思如潮

虽未谋面

魂牵梦绕

呜呼哀哉

草木无语

天地悲浩

洒泪合十

祭拜恸悼

阿姨这一生,职业是自己选就的,悬壶济世,兰心惠民,被誉为“神仙奶奶”。

婚姻是自己选定的,挚爱炽情,百年琴瑟,白首齐眉。

儿女是人中龙凤,出类拔萃,被世人瞩目。

同为女人,我羡慕她,仰慕她,敬慕她。阿姨的一生是幸福的,圆满的,理想的,成功的,也是坎坷的。比一般的女人,她多活了好几个轮回。

全翠兰 (唐山中学校长):愿李院长永恒的大爱、高尚的医德传承光大,让我们永远铭记老人家的医者仁心!

董湘慧 (全翠兰女儿):李奶奶是我的救命恩人。从小我就知道是李奶奶把我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从小我就知道我的名字的来历,妈妈教育我向李奶奶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徐畅 (北京编辑):一把《绿梳子》,一曲百岁良医的传奇人生。

慧者曲终,仁心长鸣。

梁立刚 (国企高管):伟大的母亲!

人生的典范!

永远激励后人!

吴稼祥 (北京学者):伟大女性,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缩影。

《绿梳子》可以和《巨流河》成为姊妹篇。

令堂令尊可以不朽了。

郭华 (唐山老同学):品读两遍,感慨万千;百岁老人,启迪后生。

导读成篇,以文纪念;头条刊发,功德无限。

雷祯干 (当年中学班主任): 看完你对百岁母亲的回忆和令堂着作《绿梳子》,感动再感动!崇拜再崇拜!

吉晓峰 (北京战友):

一把绿梳梳理,百年历史沧桑;

四世悲欢离合,风雨传奇人生。

刘群力 (北京退休干部):没想到您**亲已驾鹤仙去,但她的第二生命却永远留在人世间!老人家真是一位活菩萨,那颗心永远是那么纯净无暇,已然自然成道。一提起《绿梳子》,那些艰难平凡而刻骨铭心的画面就扑面而来。真希望能有人把这书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来,让更多人领略这位不平凡的震撼人心的女性。如今特别缺乏这种感人入心的真实的平凡而伟大的生命故事。

强昱 (北师大教授):导读《绿梳子》,深刻而细腻。

老人家真是令人佩服,让我既感动又敬仰。转发给了我的学生群,让学子们更好地理解人生。

王曼玲 (军队作家):

传奇老人,伟大母亲。

漂亮一生,精彩无限。

陈礼荣 (荆州日报):

拳拳游子心,眷眷桑梓情。

每读《绿梳子》,心绪总难平。

——追思缅怀先乡贤李长慧医生兼示金辉同志

李昆堂 (河北收藏家):读完《绿梳子》,很为你**亲不平凡的经历喝彩!老人年轻时期的求学之路艰辛曲折,建国后的执着和贡献令人十分钦佩。老人离世留下的是育人的宝贵遗产,永远让人敬仰。

杨家昌 (沧州战友):《绿梳子》令我终身不忘,教育我,激励我,相伴我一生!

张湘玲 (柳州会计):《绿梳子》值得拥有,可复阅之一生。

反复在看您和李婆婆说生死那段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命的奥秘谁能道个明了,唯有知,知生知死,生死一体;常观生灭变化,了然分明,何必执生与死?

金老师和李婆婆的精神力量励志我坚心勇猛向上,向前,探究回归自然、本来。

吉玲 (北京医生):你母亲的故事太感人了,她是我们医者的典范!她出生在动荡的战争年代,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她还是那么积极乐观,永远充满阳光!我们之间通过几封信,老妈妈总是把关怀和热情传递给我,难以忘怀,她就是我的榜样!

郭忠武 (唐山老同学):李院长和我家及我爱人家渊源颇深,我岳父也曾当过马家沟矿医院院长,和李院长共事多年,一同评为先进,接受表彰。我家兄妹四人、爱人家姐弟五人,都得到过李院长的诊治,我们都铭记在心。她老人家德高望重,医技超群,普济众生,芳名永存!

高国庆(唐山战友):一个朋友,曾在小学任校长,多次外派出国任教,喜读诗书,微信聊天时我顺便把你的“导读”发去,让她也了解一下唐山这位奇女子的百岁人生。

我的同乡、战友、好朋友、作家金辉发来《〈绿梳子〉导读》,我又忍不住翻出原书——他母亲的自传《绿梳子》读起来。老人坎坷曲折一生,仁爱行医一世,真乃奇人奇文啊!老人在我的家乡是有口皆碑,备受治疗过的病人及唐山群众爱戴。我也写过一首《读〈绿梳子〉有感》:

书香门第,名流之女,命运堪多舛,且喜身伴护花人。

唐山巨擘,巾帼英才,医心系仁者,晚瞰烂漫夕阳红。

朋友看完“导读”回信:为你有这样优秀的作家朋友,为作家有这样杰出的母亲,点赞、致敬!

李秋生 (北京高校教师):金辉老师的母亲李长慧女士102岁仙逝,作为怀念,他写下了《绿梳子》的导读文字。老人92岁时的亲笔自传《绿梳子》,我曾在朋友圈推荐过。

本文使我更加深入了解了金辉的外公李宝常先生。此前见识了他的书法,今日吟诵他的诗章,感觉在与大家对话。比如他在抗战逃难中写下的这首诗:“仓皇烽火逼残春,买棹移家蜀水滨。十二巫峰笼夜月,千寻剑阁绝飞尘。已拼骨肉填沟壑,妄冀琴书护鬼神。侥幸乘风登彼岸,惊心已是再来身。”

这首诗令我想起了杜甫的《逃难》:“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干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以我的欣赏能力,我真觉得二者不分伯仲——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悲凉,同样的油画般的质感,同样的家仇国恨……

李宝常先生,估计除了他家乡的文史馆,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由此我对最感兴趣的历史学产生了怀疑。我想说的是,《绿梳子》这样的书是对大历史的较好的补充和解读。我重复一遍:所有人的历史都是一部当代史,所以,需要每个人都像李长慧老人这样书写自己。

当下的疫情,亲历过的,有感受的人都应该把它写下来,你写下来的会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告诉后来者这是怎样的三年,它会比历史书的记载更真实,更感性。

不信,你去看看《绿梳子》。

张子君 (河北省应急管理厅): 伟大的母亲和母爱永远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生活的不竭动力。

唐文军 (北京军休干部):时代楷模,未来导师。

李红满 (保定银行):百年风华,山高水长。

苏韦君 (北京军休干部):把《绿梳子》拍成电影电视剧,或是又一部《青春之歌》。

郭洪钧 (上海高校教师):百岁老人,传奇人生,特此致敬!

杨秀清 (北京军休干部):几代人的感人故事。

江凌飞 (国防大学教授): 奇人奇书,如获至宝。

韩同庆 (北京军休干部):《绿梳子》我是一口气读完的,有种读杨绛书的感觉。后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一下。非常敬佩老人家的学识和境界。

高上凯 (经理人):从医至善,做人至德!你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卢程亮 (经济学博士): 令堂老人有如此高寿、心境和人生际遇,不枉此世!望兄秉承母业,道功德慧更臻圆融。

李彦兵 (西*转业干部):再读感受更深切。老人家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王学智 (天津战友):伟大的母亲,传奇的人生,民族的精英,时代的楷模!

孟凡邦 (廊坊退休干部):老人家真是传奇的一生,太让人们敬慕和怀念了,她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代纯明 (唐山工程师):可敬可爱的李(妈妈)院长啥时候仙逝的?是老人家把我领进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开心快乐每一天 (网友):心里好难受痛苦,今天早上看到信息我大哭,深切怀念德高望重的李阿姨李院长,一路走好!

长正 (唐山老诗人):一世英名百世秋——遥祭长慧院长

惊闻慧老辞故旧,鹤龄丹心志未酬。十里长街酹奠酒,千家饮泣万户讴。踏破煤海千重浪,一袭白衣岁月遒。音容笑貌今犹在,一世英名百世秋。

赵廷贤 (唐山中学校长):遥祭李长慧先生:

笑看百年沧桑巨变,正气留千古;

无憾一朝驾鹤西行,丹心照万年。

艾立起 (唐山诗人):遥祭李长慧老人

寒风萧瑟送残秋,噩耗传来涕泗流。枕侧绿梳余韵在,却悲慧老已神游。

霍凤玲(唐山诗人):遥祭李长慧院长细雨霏霏洒晚秋,惊闻噩耗泪双流。绿梳手捧音犹在,慧老英名百世留。

苗顺来(唐山医生):惊悉我最尊敬最爱戴和崇拜的医学界泰斗级老专家教授李长慧女士逝世,寿102岁。我知道她的名字从学医开始,老人家精湛的医学技术,感人肺腑的仁爱之心、大爱之举,给千千万万唐山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的气质、精神始终如一地散发着高雅、慈善、大爱和无私。百姓们从老人到儿童无人不晓,无不夸赞李院长,感叹、赞佩之声百年愈盛。我的神经被老人家牵动着、感动着……我看过老人家写的自传《绿梳子》,更加敬佩这位坚强、勇敢、聪慧、执着、善良、勤奋的慈祥老人!今天,她走了,把真、善、美和大爱留给了我们。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安息吧,我最敬爱的人!

壬寅十月泪书收,

惊诧名医驾鹤游。

风雨燕山悲痛咽,

云霞碧水泣难休。

心牵童患施春手,

梦绕悬壶解病忧。

热血柔肠恩不断,

流芳万古贯唐州!

(注:唐州,指唐山地区。)

王晓田 (唐山公务员):伟大的母亲,流芳百世!

孟晓霞 (北京居士):《绿梳子》能让那么多人喜欢,为老人家高兴。普通人的历史是最生动的历史,鲜鲜活活的,是生命的痕迹。很少有人把这痕迹记录,奶奶留下了《绿梳子》,所以更珍贵。

王苏红 (空军作家):把《绿梳子》的读后感一一汇集,让慧光长照 ,启迪后人,孝慰母恩……

金辉,你又做了一件大事!

梁争 (“银河悦读”网站编辑):刊载《各界读者喜爱〈绿梳子〉》编者按:

《绿梳子》问世,耄耋老人还能执笔书写回忆录,质朴的文字写出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的沧桑巨变,在动荡中勇于冲破樊笼优秀女子成长的心历路程,医者仁,仁者寿,《绿梳子》让读者惊叹、惊艳,世纪老人长慧的前半生跌宕起伏,精彩绝伦,是后人的典范,此书在社会各界好评如潮。

金辉先生是个有心人,把《绿梳子》读者的感受汇集成文。各个阶层读者的感言评价都令人印象深刻,还可以看到长慧院长当年的老同事及其子女对长慧的缅怀感激之情,还有曾经的邻居对长慧的美好印象,这些文字都十分珍贵。长慧在天堂看到此篇,一定颔首微笑。“德高望重,医技超群,普济众生,芳名永存”,看着百岁老人慈祥的笑脸,让人不得不相信,长慧是上天派下来的真正的白衣天使,我们永远缅怀她!

王丽平 (北京企业家):看各界人士读者对《绿梳子》的点评,都是大家发自内心的感受。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每当想起百岁老人家都那么努力奋进,一生把大爱给了社会和亲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生活和享受着美好的日子。《绿梳子》这本书我时常还在翻看。

柴英 (空军作家):这么多读者感言,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的敬佩、爱戴和怀念,每一句话都带着温度。你有这样的好妈妈真幸运,令人羡慕。妈妈有你这样的儿子,非常幸福。

刘俊成 (唐山战友):《绿梳子》是老妈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各界喜读是理所当然。

李世明 (内蒙古作家):好评如潮,不凡之作!

陈瑞琴(唐山老同学):认真阅读了各界读者对《绿梳子》的喜欢和高度的评价,我有一种感觉,我们很幸福有这样一位慈祥而伟大的妈妈,用她的高超的医术,还有一种无私的奉献,滋养了我们几代人。有妈妈在就会保一方水土平安。几十年来只要谁家有疑难病症都会来找李院长。愿老妈妈的医术医德流传百世!她老人家是我们永远的榜样!

杨红心 (唐山中学教师):李院长是看着我长大的亲爱的阿姨。从我小时的记忆开始,她对人从来都是笑脸相迎,尤其是对病人和家属,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亲人和慈祥的母亲。她说话很直*善解人意,和老伴金教授两人工资挺高的,很乐于助人,自己却很节俭,衣服虽然不是很新,但很干净整洁。和我父亲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帮助我父亲,劝他改正暴躁的坏脾气。我父亲很是听这位老大姐的劝告,脾气逐渐改了许多。遗憾的是我到市里工作后很少看望老人家,如今我这心愿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们永远怀念您!

徐洪贤 (唐山老同学):老人家在我心目中几近完人,你我既为发小,故与老人的近距离接触,影响可谓深矣。

门前左邻右舍大多市井平民或家庭妇女,只是不记得当时如何称谓:大妈?阿姨?就像你到我家,见我父母只是怯怯地一笑……

1960年我小弟出生不久患脑膜炎,我跟我妈去陪床,你家老太一宿不知多少次临床问及,我至今历历在目。

“文革”中,老人家挂着牌子拎着凳子在矿医院门前低头认罪,看不出沮丧与不忿,晚上再去临床看病。须知那时多少人偷偷找李大夫瞧病(不敢称李院长了)。老人说:白天接受批判不算上班,晚上得补上。

记得**后住在简易房,我回家逢你探亲,在你家我们从下午聊到晚上,老人家捧来两杯热牛奶,至今仍觉香甜。

似你所言,你从老人家身上所得教益与影响,她身边的其他人不受益么?反正我是有感的……

杨临怀 (唐山中学教师):李院长是我最敬重的人,她一生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不求名利,可惜如今这种德医双馨的医生太少了。李院长是一个大写的人,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李松丽 (马家沟矿医生):假如人间有通往天堂的天梯,我会借用天梯对天堂的李长慧老院长叫声李妈妈!人生有太多的遗憾,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感情。如果您老人家健在,当面叫上一声李妈妈,这是我的夙愿。因为只有您能配得上这样的称呼。母亲的所有美好的词汇都不为过,母亲是伟大的慈悲的博爱的不求回报的,您见不得哪个孩子经受病痛苦难贫困,用您那高超的医术救治和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您用有限的工资资助和帮助了多少困苦的家庭,我就是其中一个。

老院长大爱无疆,是上天派来的天使救赎世人的。她老人家的人品更是世间的楷模。

我是个普通人,我愿意把老院长的故事传递出去,让更多有能力和有正能量的人士来传播老院长的事迹,让社会更加净化,百姓得到恩慧,人类灵魂道德得到升华!

陈辉 (新华社高级记者):帮助老人出版《绿梳子》是**亲生前最欣慰的事!

陈惠方 (北京军队作家):《绿梳子》无论从题目到题材,还是从内容到细节,真是妥妥的一部电视剧好故事!犹如一块弥足珍贵的原生态百年璞玉,熠熠生辉,字字珠玑。

老人家堪称“光辉的一生”。我总觉得老人还活着。

于增湘 (舞蹈家):《绿梳子》太感人了!

只有用“高贵”两个字形容她的一生。

读这本书,你的妈妈还活着。

成平 (珠海出版社长):难忘《绿梳子》。

意志与智慧双融的杰出大医。

万古长青!

**亲是金矿,儿子细心帮助挖掘,贡献的是历史画卷。

刘秋萍 (唐山中学教师):《绿梳子》这两年我读了好几遍,仍意犹未尽。这是一本拿起来就让人放不下的好书,是老少皆宜的书,特别是激励青少年立志的书。优美隽永的《绿梳子》令人陶醉,她德医双馨是医务工作者的楷模,是我们做人的榜样。长慧院长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将和《绿梳子》长留世间。

张俊 (荆州学者):人有没有灵魂没法证实,总觉得一个留下自传的人就会有灵魂,读逝者的自传其实就是一次灵魂间的对话。

再读百岁老人李长慧生前留下的自传《绿梳子》时就有这种感觉。

您帮助母亲出版了一本好书,让她的光辉形象留在无数人的心中。这也是您对母亲的较好纪念!

时间会让《绿梳子》成为一本励志名着!

孟凡茹 (唐山中学教师):李院长是天堂派到人世间的菩萨,来度化凡人,我们能够见过这样的人,能够感受她的点点滴滴,真是三生有幸。

孟晓霞 (北京居士):用心读“导读”,《绿梳子》真是较好的纪念。看到这本书传播得这么广,你又把这些读者反响细细摘抄。这么多人的感言集中起来,给人的感觉又不一样。老人家走后,你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寄托自己的思念,你的深情好感动人啊!

张丽钧 (唐山中学校长):李院长真的是一本我们读不完的大书!敬仰她!怀念她!

汪永晨 (北京记者):还记着读《绿梳子》时的感受,愿老人家在天国安康。

李宏 (铁路总工): 令堂乃中华文化之瑰宝,文明之楷模,愿精神永续!

施贵林 (唐山报社编辑): 令堂大人走了,她把《绿梳子》留在人间。

姚天泓 (东北大学图书馆):传世着述,启迪后人,慧华常照,精神永存!

2023年第3期《军休之友》杂志刊登军旅作家陈惠方文章《百年璞玉耀春秋》

当当网、京东网均可购买《绿梳子》

瞭望中国新媒体刊头题字 朱增泉将军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薛小妹啊"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usic/bseWv7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