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桐的微博,聊聊我心目中的音乐创作,郑华娟并非数量论者

彭海桐的微博,聊聊我心目中的音乐创作,郑华娟并非数量论者

▲“滚石唱片”在微博发布的关于郑华娟老师去世的消息

听闻郑华娟老师去世的消息,已经有几天了,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说,一个音乐人的使命,其实是将作品永远流传下去,但那一首首经典,终究是肉体凡身创作的,而听歌的人,也难免爱歌及人,联想到世事的无常,终究会有很多遗憾。

而在靠前时间的纪念、致敬后,我觉得对于这样的一位音乐人,如果是真爱、真喜欢,也应该聊的更细一点,表达你的观点,也让更多人从不同角度理解华娟老师的作品。

当然,之前看到某者名乐评人说的“郑华娟,这个名字停留在80年代的遥远记忆。虽然她创作歌曲的数量不多”这句话,还真是着实的气到我了。我觉得人人都可以伤感于一个音乐人的离去,并纪念之。不管你了解或是不了解,哪怕你只听过她写的一首歌,甚至从来都没有听过她的歌,是她离去后才听到她生前的作品,这些都无所谓,因为很多纪念,都是因为人之为人而对生命产生的一种敬畏情绪。

但到真正纪念一个音乐人的环节,你可以说你喜欢她的某首作品,你也可以说她很优秀,甚至可以提到他们的一些弱点,但在所有的我觉得、我认为、我自以为是之前,有一个关键项却千万不能丢,那就是事实,尤其是作为一个音乐传播者,更应该有起码的认知,要不然你就成了以讹传讹的罪魁祸首。

什么是关于一个音乐人的事实?包括但不限于把音乐人的名字写正确,不要把作品张冠李戴,尽量不要搞错专辑发行的年份和序号,创作时间的先后等等。至于“虽然她创作歌曲的数量不多”这类的总结,也要搞清楚再说出口,因为多和少这个概念虽然可能因人而异,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标准,但还是有一个普世价值存在。

比如我觉得像郑华娟这样创作作品在300首左右的词曲作者,放到华语乐坛的历史上,都属于一个高产作者。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所有的观点还是要基于事实,或者纵横对比之后再下结论,你当然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你也有自己判断多少的标准,但如果你说李宗盛是低产创作人之类的话,那正常人就一定会认为你是胡说八道。

关于郑华娟老师的创作数量,同理。

彭海桐的微博,聊聊我心目中的音乐创作,郑华娟并非数量论者

▲陶晶莹在社交媒体上纪念郑华娟老师,陶子的代表作《太委屈》,就是郑华娟老师的作品

而说到高产创作者,从郑华娟老师我也想到,以台*流行音乐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新世纪初这三十年来算,究竟谁才是主业为给他们创作的职业音乐创作者(排除纯填词人)里的产量王?当然,这个要严谨考究起来,是一个很大的工程,不过如果把这个结果模糊化一点处理,那可能首先会浮现出一些音乐人,比如陈志远、陈小霞、李宗盛、罗大佑,翁孝良、梁**、黄韵玲、小虫、周治平,以及在台*地区发展的新加坡李氏兄弟,然后也同样会想到郑华娟。

其实我也在想,应该有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提到职业词曲作者时,还是首先会想到李宗盛和小虫这些名字,而不会靠前时间提到郑华娟。虽然正常关注华语创作人的歌迷,都知道郑华娟的创作量很大,但还是在靠前时间被“忽略”,这又是什么原因?

从我个人的认知里,就是郑华娟在音乐创作里,常常是隐身本我的。打个比方,像伍佰、张震岳、周杰伦这些音乐人给别的歌手创作,往往很难隐藏他们的原味。即使他们是在为别的歌手量身定造,都像是在给自己写歌。

即使是李宗盛这样专业打造都会妇女三十年的职业音乐人,即使他很多时候也会歌手量身定造,但很多音乐的曲调、遣词,都还是有一定的李氏烙印的。

但郑华娟不一样,很多歌曲其实我也知道是她写的,但是当把这些歌曲放到一起时,会突然间怀疑自己,是不是资料搜集出了问题,因为真的很难想象,像《少年游》、《Men’s Talk》、《蒙娜丽莎的眼泪》、《醒时作梦》、《呛姑娘》、《太委屈》、《彩色气球》、《聪明糊涂心》、《天堂》、《落雨的暗暝》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是会出自一个创作人之手,而且又是在各种完全不同风格领域里,能够做到好听自洽的。

而且,和陈小霞的曲比词多,以及陈志远的基本为曲不同,郑华娟在创作上,也是高产且词曲兼修的创作人。她不仅有大量词曲作品,还有很多单个的作曲或填词作品,这种创作特点也非常接近于李宗盛,而在女性创作人里,则是极少数的例子。

作为一个从民歌时代涌现出来的创作人,郑华娟的音乐风格跨越确实很大。一般来讲,民歌时代的创作人,基本都会有一种固定的风格套路,即使后来不断成长,但那种用本色、直觉化的敏感写歌,基本是不会变的。

彭海桐的微博,聊聊我心目中的音乐创作,郑华娟并非数量论者

▲郑华娟同时也是一个唱作歌手,此为她1984年发行的首张专辑《郑华娟I》

但郑华娟从早期的民歌手到后来的职业音乐人,其音乐边界的拓展却是很大的,比如像后来写的《少年游》、《蒙娜丽莎的眼泪》和《升F大调行板》这些歌曲,明显融入了古典音乐、音乐剧等等的元素,使流行作品听起来脱俗了许多。

之前我在朋友圈里,也提到《少年游》这首歌曲在作曲上的特别,一开始就用华彩的高音,以及非常大动态的旋律,把情绪直接推到顶点的开场,这样的主歌写法,是极为少见的。着名唱作人彭海桐老师,对这样的特别同样也是深以为然。

另一方面,郑华娟的创作里,也不缺传统的元素,这也是她后来为江蕙创作《返来阮身边》、《落雨的暗暝》,为潘越云创作《情字这条路》等闽南语歌曲的原因,而像《呛姑娘》、《蝶恋》等歌曲,也同样有很多东方的传统音乐曲调在其中。

我也特别喜欢郑华娟写的那种神清气爽、轻快明亮的作品,就像《加州阳光》、《醒时作梦》,其中《醒时作梦》原名叫《追寻》,也是我最喜欢的那姐作品之一和郑华娟作品之一,这也是女性创作人角度般的《凡人歌》,一样的洒脱从容、逍遥自在。

而作为女性唱作人,郑华娟在《Men’s Talk》、《太委屈》、《聪明糊涂心》和《本城女子》等作品里,也从很多个角度,用音乐谱写出都会女性的聪明、委屈、纠结、矛盾、敏感、豁达和脆弱。虽然说李宗盛是华语乐坛知名的妇女之友,但毕竟是从男性的角度写女性,不如郑华娟那样来得更为直接和通透。而用音乐多角度叙述现代都会女性的爱恨情仇,也让郑华娟的创作,堪称华语乐坛的女性世界百科全书。

不过,尽管郑华娟的音乐风格很多变,但她一直属于那种——无论外在怎么变,音乐内核一直保持着很本色的感性与敏感,属于那种非工匠性玩音乐的音乐人,而是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音乐人。而之所以能够体现出音乐风格的多变,一是郑华娟在多年的创作中,确实保持了非常强的汲取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在性格上,一定是一个纠结和矛盾的人,要不然很难解释她在音乐里,能够时而洒脱时而困惑、时而简单时而华丽、时而豁达时而沉郁,而且在每个情绪点上,都能把情绪发挥到极致。

还有一点,不管风格如何变化,郑华娟身上的民歌烙印却始终没变,即使她写了大量的都会情歌,都市女子的心语,她却依然还能在《少年游》等作品里,体现出民歌时代的那种少年气质,而这种少年气质,也是很多民歌时代出身的创作者,到后期已经回不去的过去。

在这里也要推荐一首陈永龙的《一秒钟》,十二年前的作品,也是郑华娟生前最后的作品之一,但在这首歌曲里,你却可以听到李泰祥、齐豫、李建复那个人文和艺术兼具的民歌时代的气质,而这时候的郑华娟,已经是一个写了三十多年歌的创作人了。

说到郑华娟这个名字,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她相比李宗盛、小虫这些创作人的名字,确实提起的概率相对要少一点,但她的作品数量明明并不少,这里面的原因,我觉得可能也是她的经典作品里,更少一些世俗的芭乐歌有关。

比如郑华娟写过传唱最广的,应该就是《加州阳光》、《蒙娜丽莎的眼泪》、《少年游》、《谢谢你曾经爱过我》、《聪明糊涂心》、《太委屈》等作品,但都没到《心太软》、《吻别》这个令人发指的传播量级。她给郑怡写的《天堂》,以及另一首代表作《往天涯的尽头单飞》,甚至对于大众歌迷和年轻歌迷来讲,很多都没有听过。

这其实也说明,虽然是一个很职业的创作人,郑华娟在创作上还是保持了某种倔强,不向市场妥协,不向单纯的旋律性让路,这也让华语乐坛能够拥有《蒙娜丽莎的眼泪》、《少年游》这样独具一格的传唱经典,在流行的旋律中保持着脱俗的格调。

当然,最后还是重申一句,郑华娟是华语乐坛创作数量较多的创作人之一!致敬她不仅要尊敬她,更要尊重这个历史事实!

“你不再把梦反覆的想,对快乐也不再隐藏,了悟的人生变成故事,对爱你的人慢慢讲”……

最后,你还能想到哪些创作数量在两百首以上的华语音乐词曲作者?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没电了叭"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usic/8qq1Bn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