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对刀郎新歌作出回应,强调音乐价值有是非之分,不愿随波逐流

沉寂歌坛十多年、被称为“西部歌王”的刀郎新歌一出,就引发了热议,全网播放量直逼百亿大关。最受关注的是《罗刹海市》,因为引用了同名的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文言短篇小说,“以丑为美”“是非颠倒”的罗刹国,被广泛认为是针对那、汪、杨、高等人,以至于不少的网友涌入上述四人的社交平台留言恶评,引发了一场乐坛大战。

汪峰对刀郎新歌作出回应,强调音乐价值有是非之分,不愿随波逐流

但面对汹涌民意,几乎没有人敢回应,毕竟,任何回应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在显微镜下,几乎不可能存在绝对正确的、满足所有人期待的语言,更何况,大多数人不会分析是非曲直本身,而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来进行批判。

客观说,汪峰的回应,算是深思熟虑甚至精雕细琢,满满的诚意,展现出了极高的情商,既回忆了过往的恩怨,从没有看不起刀郎,又从音乐本身进行了评价,被人们认为是放低了身段,态度诚恳,总体上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特别喜欢汪峰说“尊重,来源于对音乐执着的探索”这句话,颇有一些“我可以不喜欢,但必须尊重”的哲思。

汪峰对刀郎新歌作出回应,强调音乐价值有是非之分,不愿随波逐流

但作为开篇语的一席话,“任何一种音乐,它是音乐,它不是是非,它不是道德审判”,却可能暴露出汪峰文化上或者音乐艺术价值上的缺失。

汪峰对刀郎新歌作出回应,强调音乐价值有是非之分,不愿随波逐流

先说“是非”一词。“是非”共有三个义项:①对与错,正确与谬误,比如“大是大非问题”;②口舌、纠纷,比如“搬弄是非”;③评论,褒贬(一般用于文言,属于名词动用,现代很少使用)。

汪峰对刀郎新歌作出回应,强调音乐价值有是非之分,不愿随波逐流

那么,如果汪峰所谓“音乐没有是非”中的“是非”是第二个义项即“音乐不应该引起口舌纠纷”“或者“音乐不应该搬弄是非”,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倒是可以的。结合到现在的热点,刀郎有没有利用自己的音乐(歌曲、歌词)来表达对某些人的不满,这本身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如果刻意解读,或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可以解读,无疑就是在搬弄是非,引起口舌纷争了。

也就是说,如果当初创作音乐的时候,就是为了发泄胸中的郁闷,讽刺他人,无疑,就只能是个人的恩怨成为群众的狂欢,降低了音乐本身的“格”,也丧失了这一首广受好评的歌曲背后所隐含的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更愿意认为,刀郎《罗刹海市》的歌词,与蒲松龄的《罗刹海市》一脉相承,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批判或和揭露,背后是对这个世界更深沉的爱——歌词属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流派,这也是莫言称“文学不是唱赞歌的工具”的思想根源。

但如果汪峰的“是非”的意思是“口舌纠纷”,那么,不会引发歧义的说法,应该是“任何一种音乐,它是音乐,它不是搬弄是非,它不是道德审判”。

而如果汪峰所谓“音乐没有是非”中的“是非”是靠前个义项,即对错、正确谬误,那么,不得不说,王峰的说法,就大错特错,甚至可能暴露出对音乐价值与功能认识的片面化了。

在通常看来,音乐是一种娱乐的工具,累了困了,听音乐。但事实上,音乐的功能和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娱乐。

先说音乐的起源 。按照《乐经》(《乐经》已经失传,可能是后人所做,也可能是后人发掘出来的)的说法“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耐动,放行于声。声相应,放声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于戚羽毣,谓之乐 ”。简单地说, 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那么,人的内心,有没有是非呢?

再说音乐的文化传承。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学,起源于《诗经》,而《诗经》本身就是用于歌唱的,这就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中讲究音律美的文化传承。孔子就认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 )。意思就是“ 读《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洞察力,锻炼合群性,学会讽刺方法 ”,被认为是批判主义的经典语言,既然要批判,没有是非如何批判呢?

还要说音乐的历史功能。 就以近现代的历史为例,在**主义铁蹄蹂躏我中华大地的时候,音乐所起的作用,就具有历史性。比如,至今听来、唱来都会让人热血沸腾的《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还有大量的救亡图存的歌曲,激励军心民心,鼓舞了士气,是无形的反抗侵略的利器!

试问,谁还敢说音乐本身没有是非呢?

最后说教育。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叫做“礼乐教化”,我们今天依然会进行“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教育,其中的“美育”,就包括音乐(美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一种),比如,通过音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三字经》《**规》《千字文》,都很适合唱读,所以,音乐对幼儿进行启蒙的重要形式。试问,既然音乐是教育的重要内容,那又有没有是非呢?

当然,是非都有判断的标准,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甚至阶级性,以前的“是”,可能是现在的“非”,别人的“是”,可能是你的“非”。所以,陶渊明就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辞》)。但无论如何,抛却判断是非的标准,是非本身,是不是一直存在于音乐之中呢?

总之,关于刀郎《罗刹海市》的关注,关于汪峰的回应,关于对“美丑不分”“是非颠倒”的讨论,我们不应该仅仅执着于个体的恩怨,不妨将其作为一场有关音乐价值的讨论,有关美好世界的追求,我想,这才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

特别说明:我不是音乐专业人士,但音乐作为艺术,与文 读《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提高洞察力,锻炼合群性,学会讽刺方法。 学同属“文学艺术”,归于“文艺学”的大类。我的评论,也不代表对任何个人不敬,就事论事,就观点谈观点,目的在于厘清是非。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灯光下的疲惫"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usic/8qU6B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