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子勋
央行日前公布的5月份货币和社会融资数据都实现超预期大幅反弹,预示着整体金融需求和经济活动正在从疫情影响下快速恢复。
令人关注的是,人民币存款同样出现大幅增长:5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04万亿元,同比多增475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39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1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592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68亿元。前5个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元,同比增长50.6%,增加额也超过2020年疫情发生初期的情况,2020年前5个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6.15万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一大原因是疫情影响使得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今年3月份以来,随着疫情持续蔓延,企业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居民收入来源受限,消费动力不足,导致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根据央行2022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4.7%,比上一季度增加2.9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7%,比上一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21.6%,比上一季度减少1.9个百分点。居民存款大增也进一步佐证了当前消费、投资实际需求不足的问题。此外,股市疲弱致使居民减少了对资本市场理财产品的购买;房地产市场运行疲弱也使得居民持币观望意愿增强。
“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已经形成中长期趋势,而不仅仅是短期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汤铎铎对本报记者说,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部人民币存款余额的比例来看,二者之比从1995年第三季度*高的60.4%,一路下降到2017年年底的39.2%。然而,从2018年开始,该比值扭转下降趋势,开始逐步上涨,到2022年一季度已经上升到45.4%。
汤铎铎表示,居民储蓄存款出现这种中长期的结构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经历重大变化。从2018年至今,我们可以称之为“新三期叠加”阶段,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外部冲击频发期。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至今,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密集的多重外部冲击,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其强度和频度是前所未见的。从全球视角看,这意味着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下,全球经济社会进入相对动荡的阶段。
“面对‘新三期叠加’,尤其是外部冲击频发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每个经济主体都会在安全和效率之间作出新的平衡,以增强自身抗击冲击的韧性。”汤铎铎说,居民可能会更多储蓄,企业可能会保持更多库存,金融机构可能会保留更多准备金,政府可能也会预留更多政策空间。因此,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是居民面对经济形势变化作出的调整和应变,反映了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后的预防和谨慎。这种调整可以增加经济的韧性,但是也会降低经济增长中枢。频发的外部冲击是造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重要原因。
梁斯指出,居民存款规模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银行资产扩张以及负债结构调整等,所以并不一定完全由经济因素影响。但今年以来,居民储蓄存款规模走高,确实存在消费和投资意愿下降的现象。一方面,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60%,居民消费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居民消费需求持续疲弱不利于提振总需求,这会对经济恢复进度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居民对股市信心不足将减少投向资本市场的资金规模,这不利于更好发挥股市对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
如何逆转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趋势,进而提振消费?在梁斯看来,一是宏观调控政策要持续发力,加速推动经济运转恢复正常,确保居民收入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居民消费意愿,降低预防性储蓄。二是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变化,确保股市长期稳健发展,增强居民对于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心。三是支持合理住房需要,尤其是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健康发展。
汤铎铎认为,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扭转预期、通过改*和政策创新进一步拓展政策空间、有效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调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