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顾客,本店将在三十分钟后停止营业,请您尽快结账,谢谢。”
“XXX所有散装都可以使用家乐福购物卡结账。”
周五晚七点半,眼镜儿走访了北京的一家家乐福门店。不知是否是提前一小时关门的缘故,双休日前本该热热闹闹的大卖场此时却是门可罗雀。
稀少的人群和空荡荡的货架,使得这本就空旷的地方更显冷清,只剩下闭店广播和促销喇叭的声音阵阵回荡。
大部分的货架都已是空无一物,甚至有的架子已经被堂而皇之地作为仓储之用,凌乱地摆上了纸壳箱。
而那些为数不多仍有货物的货架,尽管看上去满满当当,走近一瞧却是松松垮垮。架上的货物不是只摆了最前面一排,就是把原本该立着摆的物品趴着放,以求增加琳琅满目的视觉效果。
位于超市一层的蔬菜、烘焙、熟食、水产等区域已经无人值守,就连灯也只是开那么几盏,远远看上去一片昏暗;
而专卖日用品的二层也是一片萧条,就连一些美妆品牌的展柜也是一干二净,只剩下形象大使们的人形立牌还在保持微笑。
在那些仅存的货物之中,以零食类和调味品类居多。只是,虽说存货不少,对应的品牌却是不多。调味料基本上只剩下太太乐一家;零食类也只剩下亿滋、好丽友、乐事、徐福记在苦苦支撑。
而这些商品的价签旁,无一例外地都贴着一张写有「福气心选」字样的蓝色小卡片。凡是贴了这张小卡片的商品,都暂时无法使用购物卡来进行结账。
这也许,就是它们在历经「血洗」之后,还被剩在货架上的原因。
一、春节前的「血洗」潮
“从家乐福回来的第二天,我就发烧了。”沈阳的刘女士如是对眼镜儿说道:“等身体恢复之后再去家乐福,已经啥都不剩了,只能高价抢购了好多平时根本不会吃的零食。”
自去年10月以来,家乐福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供应商停供的传言就在沈阳传的沸沸扬扬。
一开始,只是水产区的货供应不上,而后蔓延到了整个大卖场。
“家里亲戚告诉我这个消息之后,我立刻就去店里抢购了。当时应该是11月底,那个时候店里基本上一半的东西都没有了,价钱也比外面贵了不少,而且还在持续涨价。”
刘女士称,自己十多年前就在家乐福购物,是多年的老顾客,也一直有用购物卡消费的习惯。这次听说家乐福的货架都被抢空了,赶紧带上卡加入了这波儿「抢购潮」。
其实自去年11月,全国各地的家乐福都出现了抢购风潮。每家店几乎都是人比货多,所有人都像东西不要钱一样地疯狂卷货,排队结账时长往往多达3-4小时之久。
这波儿对家乐福的「血洗」在各个商品贴上带有[福气心选]字样的蓝色标签后偃旗息鼓,消费者们的购物卡也就此失灵。
纵使有些家乐福门店发布了公告承诺会接受退卡,实际上也只是登记了持卡人的信息和卡中余额,并未有真金白银的举措。
而面对消费者们的疯狂「挤兑」,供货商这边日子也不好过。
“为了让我继续供货,他们给我补了一部分之前的欠款。但是看现在这个情况,我也不敢再继续往里面搭货,所以拿到欠款之后还是选择了观望。”
为家乐福供应零食的某供货商向眼镜儿表诉了自己的无奈。作为小供货商,毫无话语权可言,非但挣不到钱,反而还被欠款。
其实一直以来,家乐福的营收都分为上游和下游两部分。下游的收入自然是来自于消费者们的购买行为,而上游的进项则是源自于各位供货商们为进场所支付的各类费用:进场费、条码费、节庆费、促销费……可以说,从供货商身上耗取的这部分费用是家乐福重要的收入来源。
除了这些费用之外,借由自身在行业中的强势地位,家乐福还时常通过拖延账期的方式扣押供应商款项,以此利用通过时间差获取的现金流继续扩张业务。
然而随着电商的发展,供应商的话语权逐渐增强,家乐福也是连年亏损今非昔比。
过去所积攒的恩恩怨怨终于爆发成燎原之势,大卖场的货架,空了,闭店撤出的传闻也再次喧嚣尘上。
二、是苏宁的错吗
这已经不是家乐福靠前次传出要闭店撤离的消息了,只是这一回,它的衰败更加地具像化。
很多人都认为,是大股东苏宁的衰败拖累了这曾经的零售巨头。然而实际上,早在2009年,家乐福的经营情况就每况愈下。
2013-2015年,家乐福陆续关闭内地门店近30家;2018年,家乐福中国总资产为115亿,而同期负债却高达137亿,经营亏损5.78亿。
连年地缩减规模、经营不善又严重地资不抵债,低价委身于苏宁已是当时家乐福自救的最佳选择。
2019年9月,苏宁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后,的确依据当时的市场环境,对这家“陈旧”的大卖场做出了积极地改造。
精选店、会员店、政企采购平台、供应链体系,新时代的新零售模式被一层层地套在这家因固步自守而落后多年的庞然大物之上,妄图能使这几近搁浅的巨轮重新起航。
然而,事与愿违,2019-2021年家乐福中国关店数量分别为3家、20家和26家;净亏损分别为3.04亿元、7.95亿元、33.37亿元。
2022年上半年,家乐福的经营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坪效同比下降13.62%,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0.39%,亏损已达6.62亿(考虑增值摊销),净资产-51.16亿。
收入的连年下滑以及高额的负债,使得这家大卖场愈发地陷入经营困境。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家乐福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53.13亿,同比下降了59.73%,这无疑令它本就千疮百孔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
因为数年的激进投资策略以及对恒大200亿元战略投资的失败,苏宁如今负债累累,自身现金流已是不足到需要质押家乐福80%的股权去换取长期借款,更遑论“输血”支撑自己的子公司。
而反复的疫情、社区开发出的低价团购模式更是对家乐福本就岌岌可危的经营水平造成了巨大冲击,影响了其获取现金的能力。
资不抵债、经营不利、行业话语权缺失、资金不足,种种原因叠加,家乐福走到如今货架空空如也的地步似乎也不足为奇。
三、家乐福到底错哪儿了
作为曾经的「零售一哥」,在汹涌的时代浪潮之中,家乐福本该是有着天然的先发优势和风险屏障。
究竟是什么原因,这家曾经的行业巨头会沦落到如今空无一物的局面呢?
只能说,这一切都源于,它在所有的关键时刻,都做错了选择。
1、错误的战略目标
2003年,家乐福最大的股东哈雷夫妇在一场飞机失事中遇难,二人的离世令哈雷家族陷入激烈的内斗。
在这场内斗中,连续两位在零售业有着深厚经验的CEO被换掉,而最终一位纯财务背景的CEO走马上任,玩起了他驾轻就熟的资本运作。随后,背靠LVMH的蓝色资本以“野蛮行径”取得了家乐福的主宰权,瞄准了房地产行业,想炒地皮赚钱,彻底放弃零售。
好在经济危机使得进军房地产的计划搁置,然而家乐福的经营思想却已然偏离了零售,它彻底沦为资本家追求短期利益的工具。
2007年,罗国伟上任成为家乐福中国区的新总裁,他以财务为导向,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分区集权、精简人员、缩减成本费用,力求扩大利润空间,获取更高的资本回报。
然而此举与过去的扁平化管理背道而驰,严重地打击了门店员工的积极性。虽然解决了过去的腐败问题,也造成了大量的员工流失,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大卖场的内部管理和经营水平,也为消费者留下不好的购物体验,使得家乐福的品牌形象大受打击。
2、错误的形势判断
太多年了,曾经不被家乐福放在眼里的电商,已经翻天覆地地抢占先机太多年了。
曾经风光一时的家乐福,面对随互联网浪潮而来的电商趋势,固执地认为这是一条弯路,任凭同行和新入局者前仆后继也不为所动,坚持认定未来的零售业终究还是会回归线下的。
然而,技术**带来了降维式的打击。过去的小虾米们,已经推翻了旧的传统,借用新零售打造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如今气势汹汹地直逼线下而来。
阿里巴巴自2017年收购银泰以后,一步步地加强对新零售的布局,力求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中心化、统一化生态圈管理;而京东更是与腾讯联手,对永辉超市、沃尔玛等传统零售商进行赋能输出,以赋能链接所有场景。
其实纵观如今的局势,家乐福的判断并没有错。线上的电商们确实又一次前仆后继地纷纷布局线下的零售业。可是这一次的回归建立在曾经电商化的基础之上,处处都带着新的气息。
成熟的线上渠道和数字化系统、多年的店面扩张与升级改造、供应链体系的铺设与打磨、消费者习惯的培养以及品牌势能的聚集,这些需要用大量时间与金钱才能打造出来的新零售体系,虽然可以模仿,但是模仿门槛极高。
对于一直以来主张轻资产运营、对待线上布局漫不经心、由供应商直接「送货上门」的家乐福来说,迟来多年的改*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错误的傲慢
前文说过,家乐福一直以来的盈利模式都是上游利润+下游利润。这一模式对于过去的「行业老大」而言不成问题,绝对的话语权可以令供货商言听计从,接受一系列的「巧立名目」、「送货上门」以及漫长的账期。
然而,一家独大的格局早已成为历史,竞争者们的入局极大程度地削弱了家乐福的行业地位,也给了供应商们更多的选择。如今的供货商已是可以利用电商渠道打造自己网上店铺的供货商了,对家乐福的依赖程度自然直线下降。
而家乐福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它意识到了这一点却因为错过最佳时机而无力改变商业结构。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零售商开始探索新零供模式。
比如说阿里旗下的盒马生鲜,就在逐步推进自己的供给侧改*。采用“买手制”策略,进一步减少供应商的渠道费用,调和双方矛盾,积极参与到研发当中去,促使零供双方进行商品联合开发,在寻求利润分配“最大公约数”的同时,也打造自己的生产工厂,推出自己的IP化产品。
对比家乐福如今疑似供应商停止供货、纷纷退场的场景,盒马可谓是领先一步,逐渐削弱短期不可持续的下游收入占比,在寻求共赢的同时整合供应链资源,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看着周五空空荡荡的大卖场,眼镜儿总会回想起小时候在每个双休日与母亲一起去家乐福购物的场景。
那时候,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她一样一样地将选好的商品放入购物车中,想象着接下来一周的生活,心中荡漾着满满的幸福。
如今,看着一无所有的货架和冷冷清清的空地,眼镜儿不禁慨叹,时代的浪潮就是这样裹挟着人们一代代地向前走。
它容不下任何人的傲慢,也不允许任何人停下脚步,所有人都只能一路跟着向前。
而这一次,举步维艰的家乐福,是否真的会从我们的生活中,退场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