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委书记刘吉提出2024年GDP计划增长7%以上,展现地区发展信心

惠州市委书记刘吉提出2024年GDP计划增长7%以上,展现地区发展信心

昨日,惠州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 南都记者 田飞 摄

1月17日上午,惠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吉主持会议,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金荣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回顾了过去一年的工作,明确了今年的工作安排。报告指出,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惠州今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是增长6%以上。惠州将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集中精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成绩单

高铁总里程258公里 跃居全省第一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惠州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扩投资,多措并举稳生产、拓市场、求突破,推动经济逐月逐季向好,凸显了惠州经济的强大韧性、发展活力。

惠州狠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难事,埃克森美孚一期部分装置和公用工程机械竣工,中海壳牌三期落地建设,太平岭核电二期获批核准,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7”产业园区和省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制造业当家”的家底更厚、竞争力更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电子信息和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两大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提升。惠州入选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入选“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

以“头号工程”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惠州掀起强县促镇带村的火热实践,“1县5镇50村”入选首批全省典型县镇村培育对象,5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全市104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达10万元以上,76%达20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74∶1,连续八年获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城乡环境大幅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在融深融湾方面,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930公里、稳居全省前三。高铁总里程258公里、跃居全省第一。成功申报广东省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广州数据交易所(惠州)服务基地交易额突破8000万元。“粤智助”自助服务平台实现296个事项终端办理,累计办结事项200多万宗。

在民生方面,惠州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4.6%。稳步提升教育惠民水平,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583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59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1862个;加快建设健康惠州,新增三甲医院1家、省健康县(区)2个,新增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培育项目1个;持续繁荣文体事业,打造59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2024年路线图

更积极主动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

报告指出,2024年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万人发明专利量23.8件;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站在新起点,惠州怎样“挑大梁”,集中精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南都记者梳理了报告中的主要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惠州将聚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突出抓互联互通,推动协同发展呈现新局面。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深圳都市圈建设,争取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在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上,将强化大湾区东部门户枢纽地位,打造南北新通道;全力加快“丰”字交通主框架建设等,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在加强制度规则“软衔接”上,将推进金融、法律、税收、信用等多领域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在惠州落地,支持港澳教育、医疗等领域跨境专业人士在惠州便利执业等。在加强产业协同“大联动”上,将探索与河套深港创新合作区等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共建产业承接载体;联动广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规划建设惠州粤港数字经济创新合作等。

●“百千万工程”

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和势头,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兴起“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着力做强县域经济,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280亿元以上;抓好市域内帮扶,加快形成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与深圳对口产业协作,重点推动70宗已落地项目加快建设;组建20亿元产业有序转移子基金,推动证券、保险机构、建筑业企业等参与“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百校联百县“双百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积极打造示范镇村。深化县域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科技成果转化

出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措施。加快东江实验室高通量核孔膜、小型超导加速器等关键技术研发应用,产出小批量样品,推动超导腔制造、低碳烃高值化利用等6项科技成果在惠落地转化。推动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200项以上、合同成交额45亿元以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创森林”,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800家,建立产业平台加速器3家以上。高标准建设东江实验室,支持设立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研究中心。新建科技创新平台35家以上。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5名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团队15个以上。

●“2+1”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力构建“2+1”现代化产业体系,突出抓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当家体现新担当。

推动支柱产业强链壮群。巩固增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集群规模超5800亿元;做大做强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集群规模迈上4000亿元台阶。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大力发展医疗器械、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生物制剂产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积极布局微电子与分子诊断等医疗服务产业,打造以基因技术为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做大做强中医药行业市场交易规模。不断丰富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建成惠东白花等独立储能项目。推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发展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服务。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谋划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打造全国“千兆城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抓招商引项目,推动年内新过会项目1000宗以上、计划投资总额3500亿元以上。

●智慧城市

聚力塑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行动。同时提升城市精细化“智”理水平,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

优化市政设施规划,完善“3线9站”高铁网络综合配套设施,支撑枢纽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加快构建“两环十射”快速立体交通网络,建成南山快速路、水口大道北段、鹅城大桥、金山湖一二号桥等10条以上市政路桥,加快推进惠州南站配套道路建设,启动惠泽大道、三环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增加泊位2.9万个。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惠州儿童公园,打造儿童友好城市,增强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

抓好重大文化工程,加快惠州古城片区文旅融合项目建设,推动水东街业态和非遗文化提升,优化新民街东新桥至水门桥段江畔环境和商业氛围,让古城焕发多元文化与烟火气并存的新魅力。讲好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惠州历史名人故事,完成西湖东坡文化陈列馆布展,打造“岭南东坡文化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蔡雯 蒋奇政 黎秀敏 王诗媛 田飞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最粉色的Ni"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oney/8jW7R7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