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古韵风情与民族交融之旅》

满族,清时称“满洲”,原本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渔猎民族。17世纪,满族迅速崛起,并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帝国——大清。随着汉化浪潮和辛亥革命的冲击,满族这个族群无论在文化上还是聚落形态上,都趋于衰退。在今天,满族人口约逾1000万,其聚落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内蒙、河北、北京等地。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距满族故地几千里之外的东南海滨福州长乐,至今保存着一个完整而又神秘的满族村落——琴江村。

《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古韵风情与民族交融之旅》

位于闽江三江口的琴江满族村

海防先驱:水师八旗与海军世家

这些满族八旗子弟从何而来?时间要追溯到清雍正年间,当时大清虽然已经一统中原,但东南海面上却并不平静,台湾郑氏割据海外,福建沿岸海盗猖獗。于是在雍正六年(1728),皇帝召见福州驻防副都统阿尔赛,晓谕其“宣知水务”,即筹建水师基地。阿尔赛返回福建后,迅速勘查地形,最终选中今长乐西北与马尾隔江相望的一块“宝地”。用他上奏朝廷的话讲,琴江此地“去海不远,密迩省城,既可扼守三江,又可与闽安成犄角之势”,因而“宜设水师”。

《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古韵风情与民族交融之旅》

琴江村中的大清福州将军行辕

阿尔赛的请求得到雍正帝的批准,下旨在今琴江建造水师旗营,经一年而落成。旗营为“回”字形制,12条街、4直巷,设将军衙门(从一品)等各级衙门。近年,当地政府在原将军衙门的遗址上修复建造了“福州将军行辕”,成为全村的中心景观。除此之外,还在附近山上构筑炮台,以巩固防务,至今炮台仍有遗存可见。清朝大将军阿常阿曾为旗营题字“海国屏藩”,如今,一来到琴江村口,便可见到今人修筑的这几个大字(今为后人所题),时刻提醒后人不忘祖先功业。

《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古韵风情与民族交融之旅》

“海国屏藩”题词

立营之后,朝廷从“老四旗”(镶黄、镶白、正白、正蓝)抽调513名官兵,于是这些八旗子弟便携家带口从遥远的北方来到福建,镇守海疆。如今琴江村户籍人口大约300余人,其中多数为当年移防至此的八旗子弟后裔,虽经近三百年时间,依旧聚族而居。

琴江的八旗水师扼守三江口要冲,西接福州府,东临闽江入海口,历史上参与了很多重大的海防军事活动。干隆五十一年(1787),台湾林爽文“独立”叛乱,震动东南,琴江水师受命参与赴台作战。嘉庆年间,海盗蔡牵聚众骚扰东南沿海商民,琴江水师又参与剿匪,历经数年而平定海患。鸦片战争时,琴江水师也参与闽安防务,使英军无懈可击,转而北上,保全了福建免受涂炭。琴江水师历史上最为壮烈的一页是中法马江海战,光绪十年(1884),法国远东舰队在司令长官孤拔率领下,突袭马尾港口。琴江水师旗营福州将军穆图善亲自坐镇,全员投入战斗,重创法军。琴江及马尾阵亡将士颇多,其中二百多具葬于附近的鲤鱼山,时人民谣“家家眼泪淌不干”。至今,在琴江村口山上仍可见海战烈士陵园遗址,供人缅怀。

中法马江海战烈士陵园纪念碑(满汉合璧)

琴江人不仅在古时是八旗水师精锐,近现代以来还传承了一些海军世家。其中最为着名的是贾氏,贾氏在琴江的第一代祖先为贾遂,系满洲镶黄旗人,水师旗营四品佐领,后裔多为水师,近代以来又有子孙投身马尾船政学堂、黄埔军校、烟台海校、马尾海校、南京海校等。第八代后裔贾凝喜,船政学堂毕业后,赴英国格林尼茨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后为北洋水师差用,曾任海军部科长。第九代后裔贾勤,船政学堂毕业后,历任多艘舰艇指挥官,后来官至南京政府海军部军务司司长,海军少将,为贾氏后人中最为杰出者。第十代后裔贾承平,民国时曾任职上海海军江南造船所少校总工程师,参加抗战,解放后为新中国中央工业部船舶管理局设计处总工程师。从“水师”到“海军”,琴江贾氏一门为中国的海防事业鞠躬尽瘁,几乎贡献了全族的力量。

海军世家贾氏祖居

可喜的是,至今在琴江村中还保存基本完整的贾氏祖宅。贾府建筑形制古朴大气,为一套三进院落,另附花园一处,进门可见冯玉祥将军手书“同舟共济”匾额。中堂供奉“众志成城”和“海权至要”两块匾额,似乎在时刻提醒族人,海防是贾氏家族的历史使命。中堂两侧目前展示着贾氏家族的历史,特别是历代贾氏名人履历。走进贾府,不仅领略到古建筑的艺术魅力,还穿越时空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中国从帝制王朝到民主共和时代,满族儿郎不屈不挠保卫海疆的历史洪流之中。

海军世家贾氏祖居中堂

最具“满洲风”:鲜活的满族聚落博物馆

家住“营盘里”,操着“旗下话”。如果你遇到一位琴江老人,他或许会跟你讲他家住在“营盘里”,他们口中的“营盘里”便是琴江的代称。因琴江特殊的历史背景,它一开始的性质是军营,如今琴江人在村口修建了一个“八旗广场”,地上有巨型“太极八卦”图案,象征旗营,广场悬挂满洲八旗旗帜。初至此地的游客,往往会感到“时空错乱”,因为浓郁的八旗文化象征,颇具北国之风,与福建南国之地形成鲜明反差。因旗营旧称“营盘”,所以老人们还保持着旧时的习惯,称“营盘”而非琴江。在琴江,通用着一种“奇怪”的语言,既非福州本地方言,也不是满洲语言。即便你是外地人,纵使全然不懂福建方言,只要留心听,竟然也可以听懂很多老琴江人讲话。其实,这种语言被称为“旗下话”,它在北京官话的基础上,融合了一些满语词汇,并受到福建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因此,从语言学角度讲,琴江是一个语言田野的沃土。

《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古韵风情与民族交融之旅》

八旗广场

琴江最具满洲风的,是村中保存至今的一条“旗人街”。这条街上,基本完整地保留了连排的清代旗人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制上看,兼具北方与闽地特征。与众不同的是,每一户人家的大门都比较特殊,中门为一整块木板和上部的镂空结构组合而成,称为“定心门”,除婚丧嫁娶重大事情外,平时闭而不开。这种特殊的建筑构造是琴江满族先人告诫自己和后裔,要安心定神,为国家镇守海疆,一个个小小的木门,蕴含着琴江满族人的家风家训。

《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古韵风情与民族交融之旅》

旗人街

满文是满族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为太祖努尔哈赤根据蒙古文改创。虽然随着清朝的覆灭,满文已经很久不再通用,绝大多数满族也不懂满文,但在琴江村,仍然随处可见满文的踪影。家家户户的春联多为满汉文“合璧”,满族尤爱挂“福、禄、寿、喜”字,亦为“合璧”样态。文字间,流露着琴江人对本民族文化的怀恋与认同。

《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古韵风情与民族交融之旅》

满汉合璧福字贴

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最为游客喜闻乐见的活动。琴江虽然地处东南,因满洲风俗之故,依然保留着很多具有北方满族特色的小吃,如饺子、馄饨、烤薯饼、疙瘩汤、饽饽等。村中一些村民也借着自家的宅院开起了小餐馆,多多少少都可以烹制一些满族小吃。假如你是来自东北或北京的朋友,品尝琴江的特色小吃,可能忽然会有一种家乡的亲切感。

琴江,在古代,她是一座“兵民合一”的营盘聚落;在当代,由于丰富的满族文化遗存,她更是民族、民俗文化活的博物馆。

文教之乡:科举文士与现代贤达

在清代,八旗子弟终不同于普通百姓,除了兵役劳作之外,都要念书习文。因此可以说,琴江是一个全民具有文化传统的村落。特别是在嘉庆十八年(1813)以后,朝廷允许驻防外省的八旗子弟参加所在省的乡试,琴江八旗因此文才辈出。据统计,至清末,琴江科举共出进士2名、举人105名、秀才289名,成为远近最有文化的村子。

笔者在琴江工作时,曾访谈过一位年逾九旬的老者,他是晚清科举家族祁德树之后,祁老先生的祖上为光绪年间乙亥科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祁老先生非常以此为傲,特地出资复原了清时的中举匾额,悬挂于祖宅大门之上。如果你到访琴江村,一定会看到一座老建筑上高高悬挂着一块“解元”的金字匾额。祁老先生修匾,不仅是光大祖先文业,更是激励着琴江后生发奋习文。

《福州长乐琴江满族村,古韵风情与民族交融之旅》

科举家族祁氏宅院门口的“解元”匾额

教育离不开学校,琴江虽小,办学历史却非常悠久。道光年间(1821 - 1859),水师佐领黄禹门在琴江创办官学,无论富贵贫贱,皆可入学。清末停废科举之后,学堂改为“琴江两等小学堂”,学制九年,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学习优异者可保送福建武备学堂。这里培养的人才,很多后来考入燕京、清华、法政等着名学府。民国以后,琴江又筹建“琴江小学”以及教会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

民国时期“琴江小学”遗址

进入现代社会,琴江依旧人才辈出。据统计,琴江籍留洋博士竟达十数位之多,他们留学于欧美顶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为世界各地各领域的社会精英。在国内各地,同样有无数的琴江后人成为党、政、军、企、科教各界的中坚力量。虽然身在他乡,琴江贤达们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家乡故土,通过捐资助学、关心乡里发展等多种形式,回报家乡、建设家乡。

琴江,她是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来源:遇见福州、知福CN、网络等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like刘刘"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cn/money/8gk0nR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