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葆华:李**的遗志传承者1926年3月18日,李葆华跟着队伍前去请愿,并不知道父亲李**也参与了这个活动。随之而来的便是三一八惨案。段祺瑞精心策划,对手无寸铁的请愿百姓大肆屠杀。李葆华混乱中向东边跑,幸而捡回了一条命。李葆华回到家,母亲跟他说父亲也去了,但是一直没回来,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当晚李**也回到了家中,但脸上和手上到处都是伤痕。原来,李**在事发地点指挥群众逃离现场后,自己才从胡同东口撤出来。之后又去召开了党、团的联席会议,在一切妥当之后,才匆匆赶回家。这次只是虚惊一场。
但谁也想不到,次年李**却倒在了敌人的绞刑架下……1925年,李葆华刚刚十六岁,还在上中学,在父亲李**的一路影响之下,加入了共青团。1927年4月6日,这一天注定是中国**史上重要的日子……。早上8点,京都警察厅侦缉处长带领920名警员,浩浩荡荡地闯到租界东郊民巷,将苏**使馆围得水泄不通。虽然苏**使馆大门紧闭,但仍然被撞开。而李**所领导的中央党部便设立在大使馆的北楼。大门被打开,警察直奔李**所在的北楼,在这栋楼中包括李**在内的15*产*员被捕。1927年李葆华就读于孔德中学,4月6日是清明节,学校照常放假一天。
李葆华则和李乐光二人在清华大学下棋,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太突如其来。几天之后,李葆华在父辈朋友们的帮助下,转移到燕京大学教授马鉴家中躲藏,但此时的沈尹默依旧不放心,就再请周作人帮忙,想要保住李**留下的这颗苗子。周作人欣然应允,想出一个法子。趁着周作人回到燕京大学上课之际,将李葆华藏在车中,带进城区,然后在把他安置在西城八道湾的家中的移除厢房中。1931年,李葆华在日本东京加入**,出任靠前任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书记。一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李葆华才选择回国。回国后,李葆华参加了上海留日学生会、上海反日救国会、上海反帝大同盟等一系列反日斗争。
1932年,阔别五年之后,李葆华靠前次回到北平。这次李葆华是带着职务来的,在门头沟担任党支部书记。之后又相继担任特委宣传部长、特委书记。1936年,李葆华上任北京市市委书记,成为我党历史上最年轻的北京市委书记。8年之后,在中共七大上,李葆华被选举为中央候补委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葆华被任命为水利部党委书记和靠前副部长,与水利部部长搭班子。这个任命是毛**和周*来亲自拟定的。在毛**和周*来看来,李葆华谦逊温和、踏实认真,年轻有活力,一定能够胜任全国各地跑的水利工作。李葆华在与傅作义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以“仁兄”称呼傅作义,而傅作义则以“贤弟”称呼李葆华。
傅作义是起义的将领,坐在领导的位置上十分容易被架空,这可能会让众多起义将领寒心。其实周*来一直担心这个问题,这也是让李葆华来水利部搭档傅作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工作上,李葆华充分尊重傅作义,在决策大事之前总是先和傅作义商量,在有共识之后再在部门会议上议定。也正是李葆华谦虚务实的作风,以及对起义将领的尊重,追随傅作义的五位旧部官僚也受到李葆华的影响,在部里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发挥作用。1951年初春时节,为了治理淮河问题,李葆华和傅作义专程赶往实地考察半月有余。当时道路条件并不好,两人之间只好携手而行。李葆华和傅作义一行人沿着山路,一边爬山一边查看地形。
此时的傅作义已年近花甲,长时间的爬山已是气喘吁吁。李葆华见此状很是不忍心,便建议他坐着毛驴歇一歇。傅作义也是个乐观的人,开玩笑回应道:“我能坚持,慢慢爬就是了,小毛驴也是很可怜,我这么重,它受得了吗?”。经过数周的考察,二人最终回到北京,用了一星期时间,起草了一份淮河水治理的调查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雨季蓄水、旱季防水”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时间、空间上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这份报告最终送到了周*来手中,得到首肯之后立马得到了实施。
1957年夏天,傅作义冒着酷暑前往黄河上游考察,未成想心脏病突发,不得不离职休养,水利部全部重担都在李葆华一人身上,工作量陡然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依旧团结傅作义旧部,继续在水利事业中奋斗了12年。1961年,李葆华离开水利部,调任华东局第三书记,次年兼任安徽省委靠前书记。到任之后的李葆华,靠前件事便落实中央政策,调动安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农业上李葆华率先走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允许农村在完成征购之后,多余的粮食在市场上流通,并且下令裁撤了省边界上的所有边检站,使得物资能够更快流通。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个举动是有前瞻性的,也有一定风险。
但李葆华还是坚持这样的做法,也正是这种做法迅速扭转了安徽的经济形势。李葆华主持安徽省委工作四年间,安徽省委善于去到基层群众中,以便掌握政策,实时调控,从此安徽经济萧条的景象一扫而空。在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时间里,安徽迎来蓬勃发展。安徽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5%,重工业年产值年均增长12.5%。萧条景象成为过去,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因此李葆华也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号“李青天”。在随后的十年时期,李葆华也受到了冲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却换来各种委屈。李葆华儿子李亚中回忆道:。“省委受到冲击后,父亲被揪出来批斗,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都是这样度过的。
直到1968年下半年,我们才争取到探视的机会。父亲显得很消瘦,但从眼睛中还能看到精神和信念,就和爷爷李**那样。”。虽然受到冲击,但这也不妨碍广大安徽人民对李葆华的爱戴。李葆华妻子田映萱受到波及,被关在安徽医学院。打菜师父知道他是李葆华夫人,在打饭时候总是偷偷给田映萱多打一些,安慰她道:“心放宽一些,吃饭归吃饭,斗归斗。”。李葆华家曾经的保姆,经常会去买些水果偷偷给李葆华送去,水果售货员知道这些水果是送给李书记的后,很热心地对保姆说:“是葆华书记家的啊,跟我到仓库去,给你挑点好的。”。
终于1973年,李葆华恢复了工作,出任贵州省委第二书记,中央在征求他的意见之时,他只说了八个字:“服从组织,没有意见。”。十年时期过后,李葆华被安排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时任财政部部长张劲夫找到了刚刚进修结束的李葆华,想要请他去央行工作。在此之前,李葆华是从来没从事过金融方面工作的,但李葆华的回复依旧是:“服从组织,没有意见。”。1978年1月15日,已经快到耄耋之年的李葆华调任央行行长,负责组织日常工作,六十九岁高龄加上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显然这对他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但却在他的推动之下,我国专业银行从央行正式分离,恢复和保险业务,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信托公司和信用合作社。可以认为中国现代金融体系,是由李葆华先生一手建立的。由于当时的中国几乎没有金融类的人才,在他的筹备之下,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开始培养高层次的金融人才,在海定区五道口成立研究生部。到现在这个部门依旧保留,但从这里走出的研究生们,已经成为各地金融干部,因此五道口也被成为我国金融管理干部的“摇篮”。李**对自己的生活的标准便是没有标准,几乎是“苛刻”的节俭。
除了必须的支出之外,他将所有个人收入都当做是党的活动经费,富裕出来的部分则拿去资助贫困学生以及生活困难的同志。父亲李**一生艰苦朴素,这一点对李葆华有深远的影响。李葆华担任安徽省靠前书记时,过得和父亲一样清贫,家中的陈列都是十几年前的老式家具,客厅的沙发,人往上一坐便是一个坑。2000年,此时李葆华家的房子仍旧是70年代配发的小平房。中央为提高退休干部的生活质量,便给这些退休干部重新调新房子,但遭到了李葆华的拒绝,他说道:“住惯了,年纪也大了,不调了。”。这样的家风从李**传到李葆华,再从李葆华传到自己的子女身上。李葆华一家的全家福照。分别是李青、李宏塔、李亚中。
三人都成才,成为国家干部,但每一位都过得十分朴素。1995年秋天,李青被派往中央党校学习,每个周末李青都要回家看望父亲。其间,交通工具便只是一辆老式自行车,只有下雪了才会选择坐公交车。此时的李青已经50岁了,但父亲李葆华从未派过司机去接自己上课的儿子。李青后来回忆道:“我感觉这是父亲对子女的大爱,真诚的、严格的爱。”。李葆华是李**的儿子,也是他的遗志传承者。他一生都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从参加**到担任省委书记,再到水利部和人民银行的工作,他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的谦虚务实的作风、对同志的尊重和关爱,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产**导人。
他所取得的成就,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回顾李葆华的一生,我们不禁思考,作为一个*产*员,如何才能做到无私奉献,始终保持初心和使命感?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坚守信念,不忘初心。只有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李葆华谦虚务实的作风,尊重并关爱同志,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做出贡献。最后,我想问读者一个问题:你认为作为一个*产*员,如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请留下你的评论,与我们分享你的想法。
李宏塔:家族荣誉的背后李宏塔已经担任领导职位超过20年,他的家族背景令人瞩目,他的爷爷是*产*创始人之一李**,父亲是曾经的安徽省一把手,央行曾经的一把手。然而,李宏塔的生活却与普通人无异,甚至更加苛刻。在李葆华的言传身教下,他一直秉持着平淡质朴的生活态度。李宏塔从小就被送进托儿所,陪伴父母的时间寥寥无几。16岁时,他脱离了父亲的庇护,应征入伍当兵,之后又做过化工厂工人。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并进入共青团工作。他在工作之余,经常与父亲闲谈,父亲经常教育他,要能吃苦才能成人。这种教育为他后来的生活习惯奠定了基础。李宏塔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
除了少数公务需要,他从未搭乘过专车,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他选择了一间远低于标准的房子,而不是享受应有的待遇。他甚至将分配给自己的大房子换成了三套小住房,分给了年轻人。这种平淡的生活方式是他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李宏塔的生活习惯也受到了同事的注意。他没有标签,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不喝酒、不抽烟、不唱歌。这些与俗人格格不入的特点常常使旁人感到难堪。然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李葆华的影响。李宏塔时常下基层去看望基层干部,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在2003年的洪水灾害中,他立刻赶往灾区,并在灾区停留了20天。他甚至亲自尝了灾民吃的米饭,发现有霉味后,进行了彻查。
他将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作自己的责任,始终将他们的利益放在首位。李葆华对李宏塔的教育影响深远。在困难时期,他要求家人过着艰苦的生活,以示与人民同甘苦。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变化,但*产*的宗旨始终不能变。李葆华的家族荣誉是建立在对责任和使命的践行上的。李葆华去世后,他的朋友为他写了一副挽联:“荣辱不惊,无私奉献;清正廉洁,后人典范。”这是对他一生的总结。李葆华一家始终以家族荣誉为荣,而不是所谓的光环。李**的后人都在为他的梦想与目标而奋斗。在这个当今盛世中,我们能否继承李葆华一家的家风,将责任和使命放在首位?我们是否能以平淡的生活态度,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让我们从李葆华的一生中汲取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编辑点评】本文通过李宏塔的生活故事,展示了他和他的家族对家风的坚守。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呼吁读者关注社会责任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文中结构清晰,逻辑性强,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引用相关人物的话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对李葆华一家的赞美和总结,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引发读者对于家风和责任的思考和评论。整体来看,文章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