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墨江紫米,孕育乡村发展的金色希望

对于如今热衷于营养和健康餐的人来说,普洱市墨江哈尼自治县紫米无疑有着独特的地位。

海拔1400米以上,北回归线穿越的地方,山泉水灌溉、不施肥、无农药……单是这些标签,就足以构成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年轻女孩们追逐的潮流密码。比如,在上海,一家以控糖为卖点的烘焙品牌就专门推出了墨江紫米吐司;以特殊食材为特色的本帮菜餐厅里,墨江紫米也是热门选品。

然而,对于紫米的故乡、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的墨江来说,这一粒小小的紫米蕴藏的价值却显得要厚重许多。它关乎一段文化谱系、一类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价值体验。关于紫米的故事,也在不断的书写延绵……

当地村民在田间进行哈尼族丰收歌舞表演

0 1 藏种于民,构建社区种子活态保护机制

“癸能的紫米就是较好的!”在墨江县癸能村的人的心中,有着浓浓的自豪感:中国紫米看墨江,墨江紫米看癸能。

今年28岁的李红宾从小在癸能村长大,他说,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就是邻村的人来村里取种。“紫米特别难种,有时候种几年品质就变差,只有癸能村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种子的品质一直保持较好。不过,前些年由于病虫害,加上管理成本比较高,村里种紫米的农户已经越来越少了。”

由于癸能村的紫米在墨江名气很大,自然也成为了专家心目中颇具价值的高山珍稀生物遗传种质资源,并被更多的社会力量所关注。2021年6月,恒生中国联合多方机构发起的云南墨江高山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正式启动,一批专业的农业科技、基层治理和市场专家来到癸能村,开启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专业的技术人员走进村民家中,帮助他们治理稻瘟等病虫害、倒伏等问题,设立生态种植示范田,为村民留下具有更好性状的种子……如今,这些故事也被带到了国际社会,去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于加拿大蒙特利尔正式召开,癸能村紫米的故事成为中国探索种质活化保护的闪亮名片。

“种·未来“项目亮相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主题边会

“可持续保护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让种子留在种子库,为遗传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就是留种于民,通过世世代代持续的种植让种子得到活化保护。”千禾社区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何昕说。

在完成了基础的种植技术辅导之后,如今项目组更注重种植文化的推广。

数据之中显成果。2021年,恒生中国“种未来”项目还未走进村里的时候,村里紫米种植面积只剩100多亩,全村700多户人,只有几十户还在种紫米;到2022年底,随着项目深度介入,全村已经有149户农户都种上了紫米,种植面积也达到了500多亩。

“我们当然也不是盲目追求种植面积或者亩产的扩大,紫米有其特殊性,不适用于传统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思路。”何昕说,“今年是项目开展的第三年,靠前年我们主要解决了紫米的稳产问题,向村民输出了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的方法与经验,并初步搭建了紫米合作社;第二年我们开始尝试从巩固种源基地成果、村寨社区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开展行动,提升当地村民对传统紫米种植的文化认同;今年除了维护前期的项目成果,还希望强化紫米与村庄的联系,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将以紫米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老品种紫米成功的保护经验也得到了更多关注,被当地有关部门作为经验推广。接下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种未来”项目将与当地的农科局合作,在更大范围内设立生态种子保育田,把社区里更多农家品种和资源盘点好以后,建档入库保存,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种子田的繁育更新,建立起成熟的社区种子活态保护机制。

02 链接种子与百姓生活,激活历史文化

与种子活化同步的,是文化的激活。

据了解,墨江传统紫米在墨江县癸能村已有7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当地哈尼族祭祀、婚丧嫁娶和传统农耕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食材。这一品种背后所承载的也是当地的文化。

“紫米背后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恒生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监尚擎红表示,“我们希望与公益机构一起协作,调动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与关注,先通过科研力量的合作解决技术问题,再通过文化的力量进行资源的可持续保护。”

对于今年71岁、在村里住了一辈子的癸能村水癸大寨老年协会会长陈忠老伯来说,近些年,整个村里大家精气神的变化堪称翻天覆地。

从癸能村西边出发,通往竜林方向的田里,有一条必经的小路。春天的时候,两条路旁绿树掩映着房舍、鲜花点缀着蓝天,风景秀丽。但是前些年,这条水泥路因为年代太久,已经破损十分严重,村里又迟迟没有资金修复。不少村民去田间工作,十分不便。

“种未来”项目不仅留下了种子,还修好了路。李红宾作为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社工、癸能村集体组织骨干成员,2022年加入到“种未来”项目中,并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2022年,在李红宾等社工们的积极协调下,村里的男女老少自愿加入了这条路的修建中来。如今,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向远处的田间,也让村容村貌迎来新的图景。

恒生中国志愿者与当地村民一起收割稻谷

与此同时,一些更大的变化正让村民们欣喜不已。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癸能村村民发现,越来越多大学生志愿者们开始走进村子,他们“缠着”年长的老人家不断要求“听故事”,关于紫米、关于癸能村,关于这里的文化习俗和历史传说。

“种未来”项目的社工们正在为村史进行历史资料梳理。经过几个月的走访,不少村民发现,原来自己过去熟悉的村子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哈尼族是怎样诞生的,村里有哪些乡贤,传统服饰、语言和舞蹈……这些内容如今已经汇集成几万字的历史资料,未来还将选择部分精华存入村史馆,让癸能村的文化更为大众所知。

与此同时,随着紫米文化和癸能村文化不断得到传播,当地还将探索农文旅结合,除了完善村史馆与接待中心,还将建立紫米主题的社区导赏路线,使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连心社区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严云颢大约每年有近100天的时间会扎根癸能村,在他看来,伴随着紫米种质保护工作的开展,整个社区被捏合得更紧密了。年轻人从过去只能出去务工转而留在家乡、村民对传统文化解决社区问题的智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老年协会有能力通过互助解决偏远地区老人“精神空白”的问题……

“社区工作,其实也是梳理人和社区心与心对话的过程。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撤出是一个确定性事件。但我们也期待,哪怕有一天我们离开了癸能村,村庄的人们还看得到乡土文化的价值,还会一直把老品种的紫米种下去,将村庄的文化传承下去。”严云颢说,在他看来,这也是“种未来”项目的终极价值所在。

云南墨江紫米,孕育乡村发展的金色希望

当地村民共同参与串户路的修缮

云南网记者 杨抒燕 摄影报道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是黛玉啊"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oney/8eefn0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