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见专栏
在一众城市商业银行中,中原银行算是一个“异类”。作为港股上市公司,中原银行自成立以来,发展就一波三折。虽然如今也是万亿资产规模,但是却是自2022年5月,经原中国银保监会批准,中原银行正式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后重组的结果。
而且,此前由于包括两任董事长在内的高管出事,其内控问题也暴露无遗。因此,业界对中原银行交出的2023年的财报数据,十分关注,因为这也是中原银行合并重组后的推荐完整会计年度的“成绩单”。
只是,通过其前不久发布的年报数据获悉,报告期内中原银行归母净利润下滑至32.21亿元,同比减少11.8%,相比报告期其营收微增2.23%,可谓是“增收不增利”。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资产质量方面,中原银行不良贷款金额为144.5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5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04%,较上年末上升0.1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重组之后的中原银行,营收规模显得有些“虚胖”,不仅并没有因为资产层面呈现出来的规模效应,而出现营收规模的大幅增长的局面,反而出现了净利润下滑的窘况。而在风控管理方面,超过10亿元不良贷款的绝对值数据,也是中原银行不可忽视的发展问题。
资产规模扩张,带来发展“后遗症”
据了解,中原银行是河南省级法人银行,自2014年12月成立以来,至今已有10个年头。其资产规模的发展壮大,源于2022年5月正式吸收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及焦作中旅银行。彼时开始,中原银行的资产规模也一举超过万亿元,跻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第八位。
彼时,有媒体报道称,改*重组后的中原银行总资产规模突破1.2万亿元,下辖18家分行,有 700余家营业网点、2万余名员工,以及17家附属机构。
据分析,中原银行2023年的营收规模增长仅为个位数,一方面是因为公司的利息净收入增长不容乐观。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中原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22.63亿元,其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9.87亿元,增幅仅为4.6%。
具体来看,业务规模的增长为其利息净收入带来了53.58亿元的增长,而收益率或付息率变动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43.71亿元。
要知道,净利息收入是中原银行的中流砥柱。该部分的业绩增长乏力,也是导致其整体营收增速不佳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从盈利能力来看,中原银行净利息收益率也呈现震荡下滑趋势。
2019年至2022年,该行净息差依次为2.67%、2.48%、2.31%、2.06%、1.73%;净利差依次为2.58%、2.36%、2.13%、 1.89%、1.56%。而且,期间,其成本收入比偏高且波动上升,依次为38.45%、35.61%、35.95%、39.05%。至2023年,中原银行的成本收入比突破40%,达到40.07%。
据了解,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就是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通常成本收入比越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表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而中原银行节节攀升的的成本收入比,则预示着中原银行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据了解,相关监管部门对成本收入比都有明确的标准。而且,该指标从2005年的不应高于45%,更新为满分标准应为不超过35%。由此可见,中原银行在盈利能力方面,还将面临监管挑战。
另一方面,占据营收约20%的非利息收入,也因为其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同比减少4.65亿元,降幅26.1%。两大业务的增减相抵,也导致了中原银行2023年交出的成绩单有些差强人意。
除此以外,参考其年报数据,2023年中原银行资产减值损失为125.6亿元,同比增加13.7亿元,增幅12.2%。因此,超过百亿的资产减值损失,也导致了中原银行的净利润告负。
虽然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中原银行合并重组期间,相关成本支出必然会加大,而该部分的实际损失恐怕不会太小。
要知道,在合并重组之前,中原银行的资产减值损失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财报数据显示,中原银行2022年的资产减值损失为111.9亿元,较上一年的76.4亿元同比增长46.5%。
因此,中原银行的营收、净利润表现不佳,业内人士也倾向于解读为,其重组之后带来的“后遗症”。可以预见,目前处于调整期的中原银行,业绩增长实现与资产规模同步,尚需时日。
高层动荡不安,股权拍卖遇冷
跻身万亿规模后,中原银行原本可以让投资者有更多“盼头”。但是不曾想,中原银行连续两任董事长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连被查,以及股权频繁被拍卖而一直处于股价低迷的状态,甚至成为股价低于1港元/股的“仙股”,也已有两年多的时间。
据了解,除了两任董事长外,中原银行原副行长、副董事长也相继被查,而在中原银行连续换了两位掌舵人后,2023年,中原银行也迎来“70后”董事长加行长的新组合。
除了高层管理动荡不安外,中原银行频繁进行股权拍卖,也堪称其“难以言说的伤”。据了解,近年来,中原银行就是“拍卖常客”。而且,其多数股权拍卖最终都以“流拍”告终。而所谓的流拍,指的是股票公开拍卖,但是没人竞拍,直到截止时间结束,股票就流拍了,或者说转让不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中原银行的股权变卖价或者起拍价,一般较评估价打了7-9折,但是却依然无人问津。以早前价格*高的一笔于2021年12月31日结束的5亿股股权拍卖为例,当时的价格达到6.52亿元。除此以外,数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拍卖标的,同样冷冷清清。
对于中原银行股权频繁拍卖而一再遇冷,业内专业人士认为,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股权拍卖难以成交并不罕见。
加上金融行业整体并不景气之时,即使是大型商业银行尚且估值低迷,中小银行由于内部经营管理不善、诉讼权责风险较多等原因,而导致投资者“不敢”轻易出手也“情有可原”。
况且,高管频繁异动的中原银行,也让投资者对其经营风险增加了几分考量。种种原因也导致了,中原银行自其大肆开始进行股权拍卖以来,流拍几乎是常态。甚至即使其打着拍卖,依然难以出手。
很显然,这些市场表现,都暴露出了投资者对中原银行未来发展的担忧。这也意味着,中原银行想要走出股价低迷的状态,摘掉“仙股”这顶帽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频吃罚单、内控能力存疑
据了解,中原银行除了营收增长乏力、净利润不增反降以外,还存在合规经营、内部风险控制等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隐忧。
据了解,中原银行2023年公司类不良贷款金额约70.6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约1.45亿元,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约0.08个百分点至1.78%。而分行业来看,不良贷款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及住宿和餐饮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约7.42%、4.56%及3.74%。
其中,农林牧渔业授信客户受行业周期影响,经营状况未得到显著改善,不良率有所上升。截止2023年年末,不良贷款金额较上年末增加约0.50亿元,不良贷款率上升约0.3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中原银行的贷款业务风控能力或许存疑,而在中原银行日渐壮大的资产规模之下,其不良贷款率的上浮,也并非一星半点。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拉长时间线来看,中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例如,2017年至2022年期间,中原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3%、2.44%、2.3%、2.21%、2.18%、1.93%。监管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为1.85%、1.83%、1.86%、1.84%、1.73%、1.63%。
由此可见,中原银行上市靠前年不良贷款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之后均较高。资产质量的明显下滑,也足以说明,中原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或许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除此以外,中原银行的多位高管此前因严重违法违规事件被罚,说明其内控问题并非一朝一夕。
而且,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原银行因内控管理、金融违规问题已收到27张罚单,所涉及问题包含日常经营、高管任职、信贷业务、信息报送、反**等多个环节。
作为资产规模超万亿的城市商业银行,中原银行的发展史,可谓充满了波折。虽然经过合并重组后,逐渐在回归正轨。但是因此带来的“后遗症”,以及因为高管动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元气大伤”的中原银行也进入了一种“积重难返”的尴尬状态。
对应到资本市场,中原银行频繁进行股权拍卖却无人问津,甚至长期处于“仙股”的状态,更是让其未来的发展,如同处在“黑暗”地带,甚至难以让投资者看到希望的曙光。
不过,虽然中原银行万亿资产规模,似乎撑不起其百亿市值。但是对于此时依然押注“中原银行”的投资者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抄底”?但愿中原银行早日迎来触底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