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签署行政令,要求限制美国对华科技领域的投资,为什么说美国的该项措施有很多妥协的地方?中方的回应为什么冷静克制?中美都在试探什么?
关于美国对华投资限令的话题,其实前几个月就有风声,不过关于这样的措施,美国这边其实也有很大的争议,如今,该来的还是来了。
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要求从明年开始,禁止美国人对中国敏感技术进行投资,限制领域包括半导体、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敏感技术和产品。
中方回应称,美国此举是泛安全化、泛*治化的做法,不符合国际市场规则的。但尽管中方多次回应表态,美国也是铁了心要在科技领域对中国全力围堵。因此围绕这个话题,中美接下来的言语交锋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是中方此次的回应,与以往比起来,似乎并没有“很激烈”,反而显得“平静克制”。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表示,对美国继续推进投资限制的决定感到“非常失望”,并将维护自身利益。
而中国商务部在8月10日则表示,中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将保留采取措施的权利。
注意,商务部说的是保留权利,这也意味着,中方没打算靠前时间进行反击,这也与这份行政令的特殊之处有关系,中国也需要继续观望。
综合多方消息来看,美国的这项限制措施,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格,反而是在很多地方都做出了妥协,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三个方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靠前,美国限制的高科技领域缺失了部分。
半导体、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都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领域,行政令中也提到,相关国家在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将增强其行动能力,协助其研发更先进武器、绿色密码、取得军事优势,威胁到美国**。
但是拜登似乎“忘记”了生物技术和能源技术这两个关键领域,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美国在生物科技上拥有绝对霸权,而且早就在相关领域颁布了出口控制制度,2018年,美国就签署了《出口管制改*法案》,同年美国商务部出台的配套清单中,列出的14项新兴科技领域,一半以上都跟生物科技有关。
另一方面,在能源技术领域,美国也没有限制中国的必要,相反,美国还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光伏发电等领域,中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限制能源技术,不会掣肘中国,反而会影响自身发展。
当然,我们换个角度理解,美国选择不限制生物科技和能源领域,侧面也反映出,这份行政令本身就存在妥协的内容。
第二,行政令的生效时间是明年,还有进一步妥协空间。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宣布镓锗出口管制的时间是7月初,然后8月1日这份限制措施就生效了,然而拜登签署的这份行政令,却要等到明年才会生效,中间空余这么多时间,用来做什么呢?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新规正式执行之前,拜登政府将完成多轮公众意见征求,其中包括最初的45天公众意见咨询阶段,可能导致该禁令的范围缩小。
而且目前美国国内的各大协会,都不太看好这份限令,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已经迫不及待要提意见了,并表示:“我们希望最终规则允许,美国芯片公司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竞争,并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全球市场。”
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则很担忧,表示自己会提出意见,“确保对美国公司的投资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此,在今年剩余的4个月时间里,这份行政令很可能还会有所修改,妥协的部分肯定也会进一步增加。
第三,行政令对美企的具体限制措施并不严格。
按照行政令规定,违反规定的投资者可能会面临罚款并被迫撤资。
但是具体到投资限制,其实也有很多操作的空间,例如美国企业对中国股票和债券的组合投资,就不会受到影响。
美国财政部还主动透露,他们预计未来还会豁免一些交易,包括潜在的公开交易工具以及从美国母公司到子公司的公司内部转移。
显然,美国政府也不想把美国企业逼得太过火了。
而早前在与拜登沟通的过程中,美国私营企业代表就曾明确表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超过10亿消费者,是许多美国公司的重要市场,一旦失去了中国市场,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很有可能会“趁虚而入”。
因此美国想要执行这份限令,还需要与其他盟友协调,尤其是G7国家。
目前来看,仅有英国一家作出了表态。
8月10日,英国首相苏纳克的发言人表示,英国政府将审慎考虑,权衡是否效仿华盛顿,限制对中国敏感科技行业的投资。
就连英国也为此感到犹豫,更不用说G7的其他国家了。
当然,美国在这份行政令中,作出了这么多妥协,其实也说明,美国政府自己也暂时拿不准,出台这样的限令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冲击,如何在限制中国发展与维护美国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是仅仅靠数据分析就能得出结论的,还需要市场检验,需要等待其他国家的反馈。
这一点,中方显然也明白,因此中国强调的,依然是美国采取限令的非正当性,而“保留反制权利”也说明,中国也需要对限令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观望。
由此可见,在科技领域的博弈,中美现在其实都处于试探阶段,至少在短期内,中美的激烈交锋暂不会很快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