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聚合平台迎来强监管周期。
7月26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滴滴出行、高德打车、T3出行、曹操出行、万顺叫车、首汽约车、如祺出行等十余家网约车平台进行约谈,要求各平台维护公平竞争环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维护司机合法权益;保障乘客合法权益;加快网约车合规化进程。
7月25日,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等四部门联合约谈高德打车及入驻高德打车的携华出行、星徽出行等9家网约车平台负责人,针对近期随意调价,提出警告提示,要求限期整改,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向社会公示调价行为;
7月12日,宁波下架神州优车、365bus等8家依托于聚合平台开展业务的网约车平台。
2022年12月底,曾有一次类似的集中约谈,目的是就春运和疫情开放后的安全出行进行规范。如今,监管要求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维护公平环境和司机合法权益”,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半年里,网约车市场的业态发生了变化。
司机严重饱和 行业乱象丛生
随着出行行业的快速复苏和产业转型,网约车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第二职业”,因此市场出现了一个“小爆发”。
但随着大量司机涌入网约车市场,高速增长的“后遗症”开始显现,乱象也随之接踵而来。
在乘客看来 ,各平台补贴大战,收受到的优惠补贴越来越多,打车更加便宜;但与此同时,遇到的拒载、私下收费等情况也增多了。前不久,一名司机歇斯底里的让乘客滚下车冲上热搜,司乘矛盾频发,也让网约车行业备受诟病。
对司机而言 ,网约车平台“卸磨杀驴”的做法让许多司机苦不堪言。 2021年7月滴滴打车被下架之后,各大网约车平台争先恐后的“圈地”,为抢占市场、提高运力,不惜以高补贴、高运价来吸引司机入驻,运力充足后立马卸磨杀驴,司机的补贴没了,还搞低价竞争来抢用户。
然而,“以价换量”时代,最明显的矛盾不在各网约车公司的财报上面,而在网约车司机身上。
尽管网约车行业的客单价不算高,但随着下沉市场的开拓和用户收入的阻碍,乘客希望得到更经济实惠的价格。这导致平台内部的订单不可避免地向更便宜的特惠订单”倾斜;而不同平台中的排序,从低价到高价,让中小平台与大型平台如滴滴互相竞争,导致订单金额的不断下降。
随着供给饱和,司机的收入也降低,这反过来又导致了网约车司机不愿意开空调等现象的发生。
监管出手清退“老破小”,网约车能走向正轨吗?
市场饱和与不合规平台已经引起监管预警,出台了“头尾监管”措施,既暂停了新的网约车进场,又清退了不合规平台。
杭州市从7月17日开始实施网约车新政策,要求注册车辆必须是新车、纯电车或15万元以上的非纯电车。与此同时,宁波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下发了8家网约车平台的临时下架通知函。
虽然监管是市场的一部分,但站在网约车市场全局看,靠监管单手平衡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市场合规率偏低,存在严重的地域差异。即使享道出行的合规率*高达到93.9%,而小猪的合规率有43.1%。而聚合平台合规率更低,滴滴出行*高的合规率也只有72.8%。网约车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达到50.3%,而在二线及以下城市的渗透率不到10%。因此,网约车市场的平衡考虑范围应包括地域平衡。
其次,合规只是基础门槛,平台的自律和管控才是更有序市场环境的必要条件。由于头部平台基于资本力量的强大,整个出行行业在2020年之前疯狂烧钱,打车成本也降至倒贴水平。这使得行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是虚假的繁荣,而不是真实需求。
要实现真正健康和可持续的供给增长,必须使运力合规化。在供需错配面前,从来都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目前,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各地限制网约车准入门槛,意味着当地网约车市场正在进入稳定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转向品牌和服务。整个网约车行业正在经历从量到质的跨越阶段。
我们有理由相信——
未来,网约车行业来说
平台发展将会越来越规范, 投机取巧者将无处遁形 ,合规运力是未来的大趋势,不规范的小平台面临快速出局。
其次,对网约车司机来说
这也是利好的消息,政府将出手将鱼龙混杂的市场整治和清理干净, 让大家参与规范化、透明化的大平台,让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以免踩坑。
最后,对于乘客即用户来说
当前由于聚合平台审核把关不严,对行业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平台上的网约车运力和服务参差不齐,用户的权益受到损害之后,甚至无处说理。 而整治规范之后,用户可以安心享受城市网约车出行服务,再也不用担心被“宰”。
大家对此怎么看?
欢迎文末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