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我们翻开古书,亦或是看古装剧的时候,总是发现古代的许多地名都非常好听,比如长安、金陵、汴梁和兰陵等等,但是这些地名现在却很少听到了。

原因也很简单,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很多地名不可能完全保留下来,在时间的消磨之中,难免有很多地名被淹没在历史的烟尘里。

不过这里面,也不乏有一些名气很大、文化很悠久的地名被更改。有些更改是顺应历史潮流,给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有些则是受时代所限,被迫为之。亦或是头脑一热,“随大流”的从众心理。这些改名,往往考虑不够成熟,或者是不够长远,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一些困扰。

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新中国的地名“改名潮”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终于拨云见日,兴奋和激动荡漾在每个人心中,大家渴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地名改*也由此被提上日程,新中国成立后也经历过多次规模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改名热”。

靠前次“改名潮”,发生在刚建国时的1951年。这一时期的改*,大多围绕着边疆地区的一些带有封建色彩的地名进行的。

这次改名期间,将带有 “绥”、“化”、“平”、“镇”、“宣”等等,这类彰显中央王朝、华夏文明影响力的地名都给改了。

比如, 将新*的“迪化”改为“**”, 因“迪化”一词寓意也不太好,因此改成了**。

“**”则来自于蒙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如此一改,就变成了各个民族各有特色,又相互团结的美好寓意。

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与此类似的还有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其原名为“归绥”,这个地名的由来也十分久远。

明朝年间,蒙古部的俺答汗觉得,同汉人做生意要起一个汉人的名字,生意才能做得好。(不得不说,大汗几百年前就意识到地名的重要性了,还是很有见识的)

于是俺答汗上表万历皇帝,求赐汉名。万历皇帝稍一考虑,便赐其名为“归化”。

后来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又在归化城边修建了一座新的要塞,并为之起名为“绥远”。再后来两城合并,才有了“归绥”这个名字。

“归绥”这个名字虽然历史悠久,但确实不怎么好听。建国后改为“呼和浩特”,其来自于蒙语,意为“青色的城”。

“呼和”是青色的意思,用颜色加上“浩特”来命名,这样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体现了中国民族平等,确实深谋远虑。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改名都那么尽如人意。

最有名的当属云南的“宣威”县。因“宣威”一词有“宣扬天朝国威”的含义在其中,所以改为了“榕峰”县。

但这么一改,就导致了云南宣威的产品“宣威火腿”改名为“榕峰火腿”之后,直接无人问津了。

这也引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其实想想也是,比起一个叫了几百年都没觉得怎么样的地名,还是实实在在的产业最重要。

所以在1959年,“榕峰”又改回了“宣威”。这是少有的,被当地居民强烈要求改回去的地名。

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新中国的第二次“改名潮”与靠前次间隔并不久。

1956年,国家出台《汉字简化方案》,国家废除繁体字,推行简化字。

于是,大量名字中带有复杂、生僻字的地名,均被以同音或近音字代替。这次地名改*本意是降低地区交流障碍,方便人民沟通,提高人民识字率。

但是一些盲目的、或者并没有太大必要的地名改*,也使得一些地区的文化传承,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次简化地名改*的“重灾区”就属陕西和江西两个省了。

比如陕西省的“盩厔(ZhouZhi)”县改为了今天的“周至”县。说实话,这个改动还是有必要的,原来的“盩厔”也确实是难以辨认了。

但是将“鄜(fu)县”改为了“富县”,就多少给人一种太过“土气”的感觉了,明明原来那么“高大上”,这个“鄜”字,可以向上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以及“葭(jia)县”,《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看地名,此处应该是水网遍地、芦苇横生,而却改为了“佳县”,便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江西在此次改名的变革中,则比陕西还要“过火”。

比如江西的“大庾县”改为了“大余县”,其实“大庾县”的由来是旁边的“大庾岭”,而大庾岭在广东,广东并没有跟着一起改名,这让“大余”这个改名多少显得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了。

以及江西省的“雩(yu)都”改为了“于都”,旁边的“雩山”也被改为了“于山”。后来“于山”又恢复成为“雩山”,而“于都”并没有改回去,现在一般人都很难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了。

在改*开放之后,第三次较大的“改名潮”便随之而来,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这一次的主要目的自然是是发展经济。不过,有些地名更改过后,并没有很明显的经济效应,反而引起了不少争议。

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比如江苏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但当地本就有一个淮安县级市,此举不但让游客晕头转向,也给当地人带来了麻烦。

有些地名的更改,则更为难以理解。比如河北完县,其名称来自于金朝,有近千年的历史,寓意山河完固、江山无恙,怎奈有人坚持认为认为“完”有“完蛋”的意思,遂更名为顺平。

这其中,影响最深、争议最大的当属1987年徽州地区更名为黄山市, 市内太平县又更名为黄山区,非但给游客造成很大的困扰,也对“徽州文化”造成了相当的影响。

就连时任副总理万里都曾经说过: “改名黄山真没文化!”

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改名黄山成与败

今天我们提起黄山,可能靠前印象就是安徽省黄山市,其境内有一座天下名山——黄山。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

可又有多少人能了解, 今天的黄山市其实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徽州!

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中的徽墨,便是指安徽徽州歙县的墨。(其实歙县的砚台也是天下闻名。)

而徽州的名气还远不止于此,徽州名字最早来源于北宋时期的宋徽宗,宋徽宗醉心文学书法,自然对这里情有独钟,便将其改名为徽州。

想必不少人听说过“徽商”的大名,而此处的徽商,便是指以安徽徽州地区为核心的商人帮会集团。

徽商在中国古代的商界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徽商商业资本之雄厚、其商贾人数之多、影响范围之广、组织运营能力之强,更是达到了其他同时期的商帮难以企及的高度。

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2007年的一部电视剧《大清徽商》,更是让徽商的威名重现于百年后的今天,也足以见得徽商在当时难以估量的实力和号召力,以及其对后世徽州人民的精神影响。

更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名称的由来也与徽州有关。大伙看清代的古装剧,总能听到一个非常霸气的官名——“两江总督”。

那么这所谓的“两江”是哪里?

这“两江”中的一江自然是江西,而另一江则是一个已经消失的省份,叫做“江南省”,这个江南省就是大明朝赫赫有名的“南直隶”。

清军入关后,取消明朝两京制,南京不再作为首都,“南直隶”也改名为“江南省”。这是当时华东,乃至全国最富裕的地方,人口也是相当稠密。

为了解决这个“巨无霸”省份,顺治十八年,清政府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苏和安徽,而“安徽”一名,正是来源于其辖区内两个最具代表性地名——“安庆”和“徽州”。

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既然“徽州”如此出名,又为什么改为“黄山”呢?

这事也是众所周知,当年邓公上黄山,看到这里景色优美,环境秀丽,却鲜有人来游玩。

再加上,当时的徽州早已不复“徽商”时期的荣光,经历百年沧桑,整个皖南地区都变成了一个经济落后、百废待兴的地方。

而且在这时候,徽州的名号也不如原来响亮了,除了特意提起文房四宝时,还能想起来皖南有个徽州,一般国人已经对这里没什么印象了。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也为了把黄山打造成为旅游胜地,从此,沿袭了近千年之久的“徽州”改为了“黄山”。

黄山市,从徽州到黄山,一座名字更改的可惜历程

我们不得不肯定,改名“黄山”给黄山地区的发展,确实带来了极为积极的影响。

不过后来,随着人民生活变好了,人们有精力有时间坐下来聊一聊文化了,伴随着对徽州研究的不断普及,徽州文化再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于是,当地就提出了 “打黄山牌,做徽文章” 的新口号。

再往后到了今天,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于是在新一代的年轻人心中,拥有着辉煌历史的徽州文化,不再是区区“黄山”二字可以代表的了,因此又提出了 “梦幻黄山,礼仪徽州” 的新说法。

从这些历史口号的变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黄山地区由最初的发展经济,到如今的重视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历程。

那么,当初改名“黄山”到底对不对呢?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这里笔者就仅说一说本人的观点。

我们应该知道,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矛盾,那么也就意味这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任务。在改*之初,黄山经济极度落后,不发展经济,空抱着一块文化的牌子,也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大伙看到的更多是徽州辉煌的历史,但也不能忽视其当年也有过贫穷的时期。

假如现在将徽州改成黄山肯定是不行的。徽州这个名号,无论从文化上还是知名度和影响力上来看,都不是黄山能够比拟的,放弃这样的名字是有点可惜。

但是,回到当年举步维艰的时候来说,这样改名也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所以我们今天直接批评说黄山改名改错了,过激了,割裂文化了,似乎也并不是十分理智的行为。

至于当年万里副总理说“黄山”没文化,则更多的是一种感叹,是对于徽州这个地名的惋惜。

现在有一种呼声要求黄山改回徽州,其实也未尝不可,因为这种说法也有非常充足的理由,但也不是非得改回去不行。

而且,黄山也被用了很多年,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样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所以直接生硬地改回去,也不太容易让人接受。

现在回头看,如果说这其中实在要总结经验教训的话,那就是: 地名变革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关系到历史文化悠久的地名就更要深思熟虑。

改名实在需谨慎

目前来讲,黄山应该是不会恢复徽州的旧名,这也许是许多黄山人心中的“意难平”。但是,改回去也未必就意味着万事大吉。

比如黑龙江爱辉,看名字可能大伙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是哪里,可这个“爱辉”,就是曾经的“瑷珲(aihui)”。

一看到这两个字,大家应能够想到著名的历史事件——1958年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中俄瑷珲条约》。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们是不应该遗忘的。

于是,2015年就又恢复其原名“瑷珲”。可是“爱辉”两字自从1956年改后,被用了几代人,加上原来的“瑷珲”生僻难写,也给当地人造成了许多困扰。

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治理改名乱象,在2019年国家修订了执行了数十年之久的《地名管理条例》,其中特别突出强调了加强地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不得随意更改老地名。

因此地名改*一定要遵循“不折腾”的原则。什么是“不折腾”?就是如果没有特需要,原则上不更改地名。

对于曾经在“改名热”中跟风更改的地名,若已经约定俗成,或者被绝大多数人民认可,则原则上也不予以更改地名。

也就是说,如果原来改名时确实有考虑不够长远,不够全面,不能考虑文化传承的地方,但是,改后的地名也受到了人民的接受,注入了时代的记忆,那么就大大方方地接受这段历史,其地名也就不再变更。

个人认为“不折腾”就是较好的保护,所谓“如果举棋不定、进退两难,则较好维持原样”,

接受既定事实,与其在意之前地荣光,不如着眼于当下努力奋斗出更加耀眼的未来!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ClikeWa"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oney/8VWf66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