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洪云锋
“九百里荆江,流光溢彩;三千年楚郢,钟灵毓秀。”
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荆州”声名远播。然而历经改*阵痛、产业涅槃,荆州发展步履艰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荆州发展,从实施“壮腰工程”到“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不断为荆州赋能聚力。
2022年,荆州经济总量、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3000亿元,率先补位全省3000至5000亿体量市州。今年以来,荆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列靠前方阵。
荆州是如何实现发展“逆袭”的?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如何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就此,荆州市委书记吴锦接受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
荆州市委书记吴锦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 (通讯员 张梦瑶 摄)
谈“工业之变”
持续打好 “ 四大会战 ”
今年前三季度,美的冰箱荆州工厂产量562万台,同比上涨15%,产值达到100.4亿元。其中8月份产量83.5万台,刷新单月纪录。
这两年,荆州工业好消息不断:美的“空冰洗”三大基地建成并获评“世界灯塔工厂”“全球推荐5G全连接工厂”“世界绿色工厂”,亿钧耀能光伏新材、玖龙纸业、华鲁恒升等百亿项目接连投产……
近年来,荆州市按照“生态优先、承载文化、服务大众和确保荆江大堤安全”的原则,倾力打造荆江风情带,昔日砂石码头林立的荆江大堤已变身为生态优美的长江屏障。(视界网 黄志刚 摄)
环顾荆江两岸,高端化引领的百亿项目竞相铺开建设,智能化赋能的先进车间高效运转,绿色化转型的传统企业技改焕新。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轻工建材、农产品加工4个千亿产业和6个过500亿产业、11条优势产业链为支撑的“4611”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回想2021年荆州市第六次党代会上,一句“工业之弱是荆州之痛”引发强烈共鸣。
“工业活则百业旺。”吴锦说,两年来,荆州广泛凝聚起“以工业振兴崛起为使命、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像拼命、视营商环境为生命”的“三命共识”,全面打响并持续开展工业突围战、招商阵地战、投资立体战和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双优化”攻坚战“四大会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
华灯初上,在荆州长江大桥北桥头的临江仙公园,许多市民汇聚此处散步、打篮球,挥洒汗水,尽享健身之乐。(视界网 张梦瑶 摄)
2021年以来,荆州先后招引仙鹤纸业、云图控股、伟胜新材等15个百亿级工业项目进入签约、开工、投产梯队,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41家,总数达到1580家;工业投资两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46.4%。获评“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蝉联“中国投资热点城市”。
谈“流域之变”
底线更清晰、发展更高效
荆州具有大流域、大平原的自然禀赋特征,拥有里程最长、等级*高、防守最险、保护最广的江河堤防和重要分蓄洪工程,肩负着产粮大市、生态大市、文物大市等多重责任。
11月7日,武松高速公路江陵段在加紧架梁作业。武松高速将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形成一条快速的运输通道,弥补荆江北岸的横向联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悦 通讯员张亚琴 摄)
“底线不守一失万无,粗放发展不可持续。”吴锦说,对照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底图单元,荆州将长江一级流域和四湖、荆南四河、沮漳河二级流域片区细化为7个**区、35个四级片区、112个五级片区,在明确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四大底线”的同时,新增文物安全底线。
“在守牢底线的前提下,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把自己的好做得更好。”荆州积极对接落实《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发挥比较优势,主攻农产品交易与集散基地、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四大功能目*”,全面增强荆州要素集聚和资源配置能力。
近年来,荆州打好“长江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三张文化牌,并遵循历史沿革和民间约定俗成,目前临江仙公园、万寿宝塔公园、荆江园已经对外开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杨婕 王慧 摄)
吴锦说,坚持“以工业优先的四化同步”,本质是发挥新型工业化的“顶梁柱”“主引擎”作用,以工业率先突破带动“四化”并联式发展、整体性跃升,符合荆州市情实际。
为此,荆州统筹制定交通物流、强县工程等9个专项规划,构建五年规划、三年行动、年度清单推进体系,谋划生成各类项目188个、总投资5000多亿元。围绕小流域综合治理,荆州坚持一河(湖)一策推进试点工作,确保11个县市区及功能区都有一个“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小样板。
谈“荆江之变”
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
荆州拥有长江径流里程483公里,占全省45.6%,是长江中下游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下辖8个县市区全部分布在长江两岸。
过去,荆州因水患频繁,错失很多发展良机。如今江河安澜,水清岸绿,“险在荆江”变成“美在荆江”。
荆江大堤蝶变为生态优美的长江屏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吴锦介绍,五年多来,荆州牢记***总**考察荆江殷殷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施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持续在“搬、治、减、拆、打、改、管、退、造、保、督、查、控、建、收、还”十六字上下功夫,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折性变化。
根据湖北省任务清单,2025年前,荆州市76家沿江化工企业需完成“关改搬转”,目前已有75家通过验收,预计年底可实现“清零”。
一批企业实现搬新、搬高、搬绿、搬强:能特科技投资12亿元完成整体搬迁,2022年共完成销售收入近40亿元;沙隆达引进上市公司安道麦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50多亿元进入经开区化工园区;利尔化学投资115亿元对湖北三才堂公司整体搬迁,助力提档升级。
荆州沙市洋码头文创园成为网红打卡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摄)
溯江而行,荆州港十大港区建设正忙。2022年,荆州港口吞吐量6656万吨,同比增长52.1%。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荆州规划大宗商品铁水联运枢纽项目45个,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有望成为湖北第三个“亿吨大港”。
荆州正全力谋划和争取重大治水兴航工程,畅通长江中游“肠梗塞”,打造南向出海新通道。
谈“城市和产业之变”
打造“三高地、四中心”
荆州中心城区南临长江,北靠长湖,南北宽不过8公里,境内江河湖库星罗棋布,公铁管网纵横交错,以至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下跳棋”。
省委将推动荆州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作为全省“开篇之作”,赋予荆州先行先试的职责使命。
如今,全长23.5公里的沙市洋码头文创园是荆江风情带上的一颗“明珠”,昔日废弃老厂房、破败旧建筑如今已成为长江沿岸靓丽的文旅名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摄)
近段时间,荆州先后召开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和中心城区、县市“双集中”专题会,系统研究破题之策,形成《关于以实施规划纲要为总抓手 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优势产业倍增发展、“亩产论英雄”改*等5个专项方案,以及6个县市工作方案,形成“1+5+6”推进体系。
吴锦说,荆州正按照“重构、聚集、融合、转型”的总体思路,推动发展目*、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优化完善和转型升级。在空间布局上,中心城区将加快构建“古今双轴”“一主两副”“七个组团”的理想城市空间,切实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在产业结构上,将推动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现代化工、特色文旅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倍增发展,力争2027年总产值达到5400亿元。
众多的工业遗迹和工业文化,浓缩在沙市洋码头文创园内的大美荆江、沙市记忆、江汉明珠三大展馆之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杨婕 摄)
目前,荆州已全面开展荆州新城城市设计、控规编制和城市中轴线设计,高位推进城市中轴线核心区和首开区城市客厅“一区一厅”建设,努力将荆州新城打造成为“三高地、四中心”,即江汉平原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现代产业高地和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消费中心、服务中心。
相关报道>>
十堰市委书记黄剑雄接受湖北日报专访:“天大的事”,是这个!
鄂州市委书记孙兵接受湖北日报专访:筑路苍穹,“路”在何方?
黄石市委书记郄英才接受湖北日报专访:“百里黄金地”,何以再绽放?
恩施州委书记胡超文接受湖北日报专访:“两山”路径,如何越走越宽?
神农架林区党委书记冯伟接受湖北日报专访:华中屋脊,何以锻造“绿色奇迹”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