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盛夏城市边缘的宁静时光

7月11日下午,盛夏城市边缘的宁静时光

1944年7月11日中午,衡阳郊外天气闷热,炮兵排长汤毓云侦察到约200名日军正在一处山下吃午饭,他率领炮兵排与冲锋队悄悄接近,他感觉这是发挥迫击炮和重机关枪作用的难得机会。

湖南益阳,素有"书香之乡"的美誉。汤氏家族世代珍视教育,家风深厚。汤毓云自幼饱读诗书,对经史典籍了如指掌,可谓是博古通今的学子。然而,面对日军铁蹄下国土沦陷的浩劫,汤毓云热血沸腾,怀着捍卫家园的壮志,毅然加入了**救国的行列。

1943年,汤毓云以优异成绩被中央军校录取。在这所国之重器的军校,他系统学习了兵法战略、武器运用等专业知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校长潘文华看中了这位学子的才干,为他伺候出身分配到了79军194师的火力排。就这样,汤毓云踏上了**军旅的征程。

1944年7月,驻扎衡阳的582团接到线报,城南一处废弃的古刹惨遭日军蹂躏,寺内遍地尸骸,血腥气息冲鼻而来。汤毓云亲眼目睹这惨不忍睹的一幕,内心愤怒难抑。就在这时,侦察兵发现不远处有约200名日军正在吃午饭。机不可失!

汤毓云临机决策,率领炮兵排和冲锋队佯作无事,悄悄靠近敌营。趁日军毫无戒备之际,他猛然发令开火!迫击炮和重机关枪交织成一片射击带,日军伤亡惨重。趁热打铁,582团官兵如涌泉般冲锋向前,将残敌一举歼灭。就这样,凭借精准火力配合和狠辣冲锋,汤毓云诱敌深入,先声夺人,完美完成了这场城南袭扰战役。

日军暴行狞恶,扭曲残忍,燃起了中国儿女报国雪耻的斗志。通过这次胜利,汤毓云等年轻军官初尝战果,斗志也随之高涨。然而,更残酷的战斗还在后头。

马尾岭阻击战可谓是582团一次惊心动魄的遭遇。这里地形复杂,狭路相逢,敌我易地而处,形势瞬息万变。初战之时,汤毓云便发现了日军的夹击战术:他们会从马尾岭两侧的小溪伺机包抄。

面对严峻形势,汤毓云头脑冷静,运筹帷幄。他精心部署炮火力量,将火力高度集中于日军有望从小溪突出的路线上。同时,他令冲锋队伺机待发,一旦发现敌军行踪,立刻配合炮火掩护发起猛攻。

就这样,582团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在炮火的铁幕笼罩下,日军疯狂射击,却总是无功而返。适可而击之际,汤毓云令步兵队伍抓住时机冲杀过去,敌阵登时溃不成军。

激战过后,还有一股逃窜的日军在山野间蜷曲逃命。见状,汤毓云临机决断,集结残兵,紧随其后,把这股敌人彻底打垮。通过这一仗,582团占据了马尾岭上的制高点,为后来的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马尾岭之役,展现出汤毓云超群的战术指挥才能。此后,他又参加了衡阳城的守卫战、湘西人民自卫运动等重大战役,立下了汗马功劳。每到关键时刻,他都能沉着应对,临机决断,确保胜利。

对于一名军人的使命,汤毓云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常说:"作为一名军人,国家面临存亡危机时,我们当仁不让,不能让老百姓去送死。我们就是这个国家的重器。"言简意赅,却饱含对祖国的赤诚之心。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汤毓云毅然选择留在军队,继续为国家的缔造贡献自己的力量。直至1962年,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部队,在家乡湖南当地工作。尽管换了新的身份,但报国之志犹在心头。

2015年,九十三岁高龄的汤毓云获颁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以资纪念。如今,这位视死如归的老兵已迈入人生的百年华诞,依然安享晚年,见证着祖国的强盛崛起。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军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十月晴安"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money/8VU1B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