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0月30日,在北京阜成门内的西三条胡同,鲁迅花费800元购买下21号宅院。他在这里居住两年多,创作了《彷徨》《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以及《坟》和《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作品200多篇。2006年5月25日,作为“北京鲁迅旧居”,这里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开北京后,他的夫人朱安与母亲继续在此居住。1947年6月,朱安病故以后,地下党组织通过北平高等法院将此地查封,这座院落和藏书遗物才被完好地保护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鲁迅的遗孀许广平将这里捐献给国家,郭沫若在大门旁边题写“鲁迅故居”四个大字。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鲁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鲁迅故居是一座小型四合院,整体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包括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布局合理,陈设简朴。从东南角的大门,走进院落之中,仿佛穿越时光。在庭院中间,有两株白丁香树,为鲁迅亲手种植于1925年4月5日。
目前,这里复原展示了曾经的场景。北房中间是吃饭的地方,东侧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侧是夫人朱安的房间;南房是会客厅和藏书室,西厢房是厨房,东厢房是佣人的住处。
在北房中间的后边,向北伸出一间房屋,很像一条老虎的尾巴。这里是鲁迅的卧室和工作室,借用西汉末年绿林山聚众起义的典故,鲁迅把自己的房间称为“绿林书屋”。
过去,这里位于北京城贫民区,房屋内没有电灯,鲁迅就用煤油灯。当年,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在黑夜微弱的灯光中,鲁迅挥动有力的笔杆,书写着“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穿过院落西北角的小门,绕到北侧房屋的后边,进入一座狭小的花园,生长着一株黄刺梅树,也是鲁迅亲手种植于1925年4月5日。正值春季,开满黄花,虽然已经将近百岁树龄,但是依然充满勃勃生机。
1954年,在鲁迅故居的东侧,文化部决定筹建鲁迅纪念馆,后来更名为“鲁迅博物馆”。1956年10月19日,鲁迅博物馆和鲁迅故居一起对外开放。
1978年,博物馆动工扩建,故居门前的西三条胡同被扩建到馆内。1981年9月25日,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北京鲁迅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如今,这里的环境变化很大,曾经的西三条胡同已经消失,地址也变成为宫门口二条19号。
2023年4月19日上午,我在阜成门内大街上,从东向西依次参观广济寺、中国地质博物馆、历代帝王庙、妙应寺白塔等。大约11点20分,穿过阜成门内北街,我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走进大门,迎面是鲁迅的半身像,身后是鲁迅生平陈列厅。
在鲁迅生平陈列厅内,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结合鲁迅主要居住地,分为八个不同的单元:绍兴(1881.9—1898.5)、南京(1898.5—1902.3)、日本(1902.4—1909.9)、杭州—绍兴—南京(1909.8—1912.5)、北京(1912.5—1926.8)、厦门(1926.9—1927.1)、广州(1927.1—1927.9)、上海(1927.10—1936.10)。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十三岁时,因科场案,祖父被判重刑,家道日渐衰落。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进入南京新式学堂。1902年,鲁迅以官费前往日本留学,曾在仙台医学专业学校学医。在课堂上,看到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国人被指为俄军间谍被日军斩首,周围旁边的中国同胞竟然神情麻木。从此以后,鲁迅醒悟,决定弃医从文。
1909年,从日本回国以后,鲁迅在杭州和绍兴教书。1912年,开始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工作。同年5月,他随教育部迁至北京,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1918年,应《新青年》邀请,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中国历史上虚伪礼教“吃人”的本质。随后,著作不断,影响很大。
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政府枪杀学生惨案,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因为抨击时事,遭到当局通缉,鲁迅四处躲藏。同年8月,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成为国文系和国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1月,鲁迅前往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同年9月,定居上海,成为自由撰稿人,为报刊写了大量随感杂笔。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义领导人,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终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