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区位于“牡丹之乡”洛阳市,南屏嵩岳,北临黄河,原野平坦,河谷纵横,自古便为洛京畿辅之地。这里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都。
1.偃师市的基本概况:
偃师区,隶属河南省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东隅,东邻巩义市,西接洛阳市洛龙区和孟津区,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总面积668.58平方千米,偃师区下辖4个街道、9个镇。偃师区常住人口53万人。
2.偃师区的自然条件:
偃师区南北高中间低,分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种类型。
偃师区地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气候带,地处暖温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无霜期长。
3.偃师区的历史文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偃师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素有“洛阳九朝古都半在偃”之美誉。或许会有人问“洛阳才是九朝古都,一半在偃师,也不会有七个朝代这么多”,其实“九朝”之说,是因干隆帝御封嵩阳书院大门对联中的“九朝都会”而得名,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也有虚指“多”、“较多”之意。
偃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考古学家认定的“最早的中国”。公元前16世纪,商汤在今偃师城区西南建都,史称“西亳”,后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较多的县级行政区,在国内绝无仅有。偃师不仅是河洛文化的发源地,还是丝绸之路东起点和客家先民的首次南迁地,素有夏商古都、玄奘故里、丝路起点、客家祖地之美誉。
4.偃师区的经济发展:
制鞋产业在偃师已有60多年发展历史,是偃师传统支柱产业之一。1956年,偃师县皮革制鞋社成立,生产手工皮鞋和布鞋。1962年成立偃师县鞋帽生产合作社,年生产布鞋1.7万双,皮鞋1000双。1990年,偃师县制鞋厂获“省一级先进企业”、“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荣誉。
5.偃师市的交通区位优势:
偃师东距省会郑州市区80公里,西距古都洛阳市区30公里,陇海铁路、郑西高铁和连霍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以及310国道、207回道、S314线、S320线穿境而过,洛偃快速通道、中州大道西接洛阳,形成了发达的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主干,以县乡道路为支脉的交通网络,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重要节点。
6.偃师市的旅游资源:
首阳山森林公园, 原为采矿后废弃地,后大力开展首阳山矿区植被修复,将曾经的荒山打造成为汉风浓郁、森林密布的郊野森林公园,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一处休闲、观赏、娱乐场所。
玄奘故里 ,位于偃师区缑氏镇。北依景山,南望嵩岳,东南为轘(huán)辕古关,西南临近伊阙龙门,原野平坦,河谷纵横,自古便为洛都畿辅之地。玄奘故里是中国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哲学家、旅行家、享誉中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玄奘的出生地。
二里头遗址博物馆 ,位于偃师区翟镇古城快速路北,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二里头遗址是距今3800年至3500年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遗址,是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是集中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
牛心山 ,位于大口镇南部,又叫文印山,当地俗称南台山,海拔791米。山脚建有洪江寺,山顶建有清代牛心山寺庙,香火旺盛,二月十四牛心山庙会,文化历史悠久,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会有来自各地的善男信女登山朝拜,祈神求福。牛心山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慕名前来的香客络绎不绝。牛心山有东西两条路通往山顶,东道绵缓,西道险峻。现有风景点三十六处,融山上、山下、历史、自然、传说、实物为一体,如金龟盼水、则天圣碑、石佛聚会、桃花神动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7.偃师区的特产名吃:
偃师银条 ,银条种植栽培可谓久远,据传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据说宰相伊尹在辅佐商汤时,在东寺庄一带发现了一种“根茎洁白,嚼之酥脆”的草茎植物。作为“庖厨”出身的他,据其特点加以烹饪,便成了一道味美可口的佳肴,人们将其称为“尹条”。因百姓能以此换回银子,又称其为“银条”。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其美味赞赏有加,因而银条也就成了贡品。周*来总理和刘少奇主席视察偃师时,品尝之后,都对银条给予很高评价。
翟镇烩面 ,偃师地方特色名吃,因发源于翟镇一带,谓之翟镇烩面。相传宋代名相吕蒙正爱吃翟镇烩面,幼时家里贫寒,虽村头就开有烩面馆,也不曾光顾。后进入京城开封为相后,还不忘翟镇烩面。有一年,吕蒙正巡视洛阳,闲暇时到翟镇微服私访,看到人称“天下靠前锅”的烩面馆前,一片混乱。原来是一群痞子对店主敲诈勒索,吕蒙正上前理论,那些痞子拳脚相加,将吕蒙正打翻在地,且将饭馆砸了个稀巴烂。适逢洛阳县令路过此处,见是吕大人,连忙上前叩拜,当即将那群痞子缉捕严惩。事后,吕蒙正专程到翟镇烩面馆吃面,并亲笔手书“一碗面”(另有一说法是“靠前面”)扁额,赠予烩面馆店主,从此,“天下靠前锅”更名为“翟镇一碗面”烩面馆,并声名远扬。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慈禧、光绪一行从西安避难回京,由洛阳入偃师,中午驻跸义井铺行宫时,偃师贡生(拔贡)陈庭献曾将翟镇烩面作为地方风味小吃献给慈禧,供老佛爷调剂口味。翟镇烩面由小锅烩之,每锅一到两碗,保证了每碗的质量和分量,先提前把当地优质的小麦粉做成面胚醒透,手工扯成厚1.5mm,宽30mm条状下锅,待将煮熟,倒入事先爆炒过的肉丝、油豆腐条、豆芽和时令蔬菜,出锅时加入调料、香菜、葱、辣椒和清油蒜汁,一碗热腾腾的的翟镇烩面就算做好了。
顾县肉合 , 发源偃师区顾县镇。顾县肉合与“火烧夹馍”、“白吉馍”完全不同,靠前顾县肉合使用的不是发面,而是死面;第二所用的肉是凉拌猪头肉和少量的黄瓜,而不是热的酱肉;肉合的大小与白吉馍差不多,但皮薄酥脆,刚出炉的饼合圆鼓鼓的散发着清香,饼是中空的,出炉之后用刀把饼从中间划开,当然不能划透,饼就成了张开嘴的大贝壳,然后把调好的猪头肉放进去,肉馅以黄瓜作辅料,为的是爽口,好吃。
注:欢迎交流学习,如有雷同请告知,有不足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