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院,其旧时主人就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华。后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这座胡同博物馆,于2013年10月开放,是北京市首家胡同博物馆、承载老北京文化和记忆的社区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整个博物馆1000多平方米,设有8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各式各样的展品原样重现了当时的胡同生活。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史家胡同博物馆历史展厅里,正中间是一个七八米长,两三米宽的史家胡同沙盘。灰墙灰瓦,130个院落鳞次栉比。史家胡同明朝属黄华坊,清朝属镶白旗。史家胡同东起朝内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全长700米,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现仍保存有四合院80座,完整有规模的约30座。史家胡同也是浓缩了近代历史的一条胡同,抗清名将史可法、民国名士章士钊、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以及北京人艺的宿舍曾经在史家胡同56号。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变成了中国话剧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老人艺”话剧团正式在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胡同院落1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胡同院落2-好园

史家胡同博物馆展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淡出市民生活不久的公交票证,还能听到“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十分简单,半导体收音机是摆放在房间的“大件儿”;七八十年代的家庭布置则逐渐时尚,室内有了组合家具,应了当时“组合家具沙发床、黑白电视放中央”的流行语。这些物品大多是从居民手中征集到的,它们就像历史的见证者一样,记录了史家胡同的变迁。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北京家庭展厅1

史家胡同博物馆,老北京的生活记忆,20231107

北京家庭展厅2

十多位在史家胡同居住过的名人中,博物馆所在院落的原主人凌叔华是其中一位。作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她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在那个社交公开蔚然成风的年代,凌叔华在这里招待了齐白石等当时绘画大家,泰戈尔也成为了她的座上宾。

除了名人,如今有史家小学的史家胡同,在历史上也曾作为赴美留学生的考试地点。

最后,我们讲讲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在这里,可以看到北京城的变迁,看到史家胡同的变迁,看到满八旗的变迁。

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1045年,这儿成了奴隶制的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可当时的城墙只是用夯土筑成的。到了战国时期,广为流传的《周礼·考工记》明确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见那时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连城中街道布局都有作了明文规定。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但至此还没有“胡同”出现。

公元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并于1285年2月“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贵族功臣,悉受封地,以为第宅。于是,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这一间间房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

北京城的变迁

据元末《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二字本方言。”当时的大都城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天下,这方言当然就是蒙语了,本系“水井“之义。有水井的地方才有人烟,才得以居住。且当时盛行的杂剧戏词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胡同”,如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就有“直杀一个血胡同”,再如李好古的《沙门岛张生煮海》中说得更具体:“你去兀那羊角市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可见北京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不过元大都当时仅记有29条胡同,因当时明确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要是达到18米宽就叫小街,到36米宽就称为大街了。

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当了皇上之后,将这儿改称为北京,这时才有了“北京”这个名称,至今已叫了590年了,但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一百多年。并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砖包砌。大城里包着皇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今故宫)。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极殿(今太和殿),皇上的蟠龙宝座又位于皇极殿的正中。有一条无形的线从这个宝座上穿过,它就是北起钟鼓楼南至前门楼,后又延伸到永定门,纵贯京城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整个北京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城内一切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对称排列在它两边,或与之平行。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尊帝王、崇皇权、重礼仪、右文化、敬天地、法祖宗的思想。

明朝北京城和史家胡同

公元1420年北京城营建完工,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北京城又有了内外城之分,北京城的“凸”字型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这时北京城的胡同,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街巷711条,胡同459条,共为1170条。

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北京城,就是后来也只是对紫禁城和皇城进行了小的改建、重修。但由于清是女真族的后裔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定都北京后便实行了空前绝后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这样就促进了原来较为冷清的外城的发展。新迁至外城的人又匆匆盖了许许多多的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不少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规范或不规范的新胡同。此时对原来元朝作的胡同必须宽9.24米的规定,早已逐渐模糊了,虽街巷胡同格局“大抵袭元、明之旧”,但“街巷”与“胡同”的界定早分不那么清楚了,总体数目已增到2077条之多。

清朝北京城和史家胡同

京城八旗分布

辛亥**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民国前期北京仍是**的首都,1928年果*当南京政府把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过去由于皇城占了北京城的中心位置,因而阻断了东西主干线,东西往来必须绕道天安门广场以南的棋盘街或北边的地安门。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行人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这样,北京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经纬相交于天安门前,形成一个大十字坐标,街巷胡同就以此为中心而往外发展开。几条新干道的打通、增辟,带动了胡同的发展,到四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Raintou"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home/8ggRnB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