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聚焦南池子美术馆,三位艺术家演绎“文与匠”新展

“文与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说到文,我们熟悉的有中国传统文人世界、文人生活、文人雅趣,乃至于文人画;而匠在中国传统里有另外一个语意,它指的是匠人,泥匠、瓦匠、能工巧匠,一种创造者,比如器物的制造者,建筑的搭建者,同时中国最早对制作、对工艺、对科学的兴趣,也是从匠人开始的。”策展人崔灿灿这样阐释“文与匠”的主题。

4月10日,南池子美术馆新展《“文与匠”—杨福东、展望、赵赵》正式对外开放。本次展览由崔灿灿担纲策划,共展出包括雕塑、装置、影像以及架上绘画近20件作品。

策展人崔灿灿在导览时表示,今天的许多行业,比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科学家、工程师,这些理工科类的工作者在古代都被称为“匠人”。“而在先秦之后,中国文化发生了一个剧烈的转变,即所谓的对儒家的重视,再之后演变为对文化精神世界的绝对强调,这也导致了中国的工匠精神的衰落。”

“这也导致了中国的艺术创造语言总是重意境表达,而忽略了语言和形式本身的重要性。”他指出。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展望6米高的新作《有限/无限1#》首次对公众亮相,艺术家杨福东长46分钟的黑白影像作品《愚公移山》亦为北京首映,赵赵也将带来数张全新作品。从自然园林中挺拔的雕塑,到美术馆中营造的园林小景,再到怀旧与唯美并峙的诗意空间,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里延续至今的文人生活,共同探讨“工匠精神”在当下的价值。

央视聚焦南池子美术馆,三位艺术家演绎“文与匠”新展

展览现场 展望作品《有限/无限1#》

展览现场

展览中,邀请三位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和艺术实践,重返工匠的当代价值,展现文人传统之外的生活和精神。艺术家展望最早创作了代表性的《假山石》,和传统的文人审美和精神生活的 “假山石”相比,来自于西方工业**的产物不锈钢和制作理念。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传统的文人世界的审美活动,而是依靠精密的制作手法和现代工艺,与文人的理念,艺术家观念相辅相成。特别是展望最新的创作,不同的材料、工艺和语言上的多样性探索,借用流体力学、数学算法、抽象哲学创作而出的无穷造型,思考与制作相结合的方**,成为现代“文与匠”的象征。

央视聚焦南池子美术馆,三位艺术家演绎“文与匠”新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造物”成了展望作品的题眼,和古代山石师法自然的精神向往不同。这些全新的物,来自于现代科技,来自于人和机器的演算,它们不经历时间的风化,却穿越了时间的屏障。宋人的假山石是自然的历史,风化的历史,时间的历史;展厅里的“物”却是人的历史,智慧的历史,科技计算的历史。或者说,展望在这个展厅中呈现了两种时间,一个是遥远的自然时间,万事万物的生长;一个是当下的时间,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人的变革下,技术定义之下的“人”与“物”。

央视聚焦南池子美术馆,三位艺术家演绎“文与匠”新展

展览现场

展览的空间感受仿造中国古代园林的厅堂陈列,保留这座明清庭院中一楼正厅与院落的感受,例如传统空间中对条案、方桌、镇石、圈椅之间的关系。靠近庭院的窗户全部打开,让春光与和风洒入厅堂,自然与院落有了最恰当的结合。水池正中摆放一件现代数**算得出的无限二分之一的雕塑,与池边传统的假山石,形成文石与科学之物的对比。正厅中,仿造传统的摆设布局,却被换上未来科技的“造物”,有着“既不是这般,又不是那样”的感受。观众置于其间,穿越时空,来到一座由科学和工匠精神组成的现代桃花源。

展厅现场

艺术家赵赵的作品《绑在树干上的玉玦龙》,将观者的目光引向更遥远的历史,在器物的创造中投射的信仰,“工匠”最初的产生。“玉玦龙”作为中国最早的动物胚胎的雏形,成为红山文化中对于自然力量和体魄的羡慕,也是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工匠文化也由此产生,它象征着那个时代的*高生产力,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或者说,从玉玦龙所创造的早期文化开始,技术和文明、权力之间的关系,便成为衡量一个时代的表征。

展览现场

不远处的几张春笋系列,又将目光引向古代文人之外的世界。与古代文人对竹子的审美和象征人格高尚、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不同,赵赵虽然沿用咏物言志的传统,却更为歌颂“竹笋”在破土而出时顽强的生命力,在泥土中孕育的力量,不确定的生长的可能性。一场春雨之后,三三两两的竹笋破土而出,它已在黑暗的严冬中等待许久。竹笋长得低矮粗壮,黑黝黝的身上挂满泥土,饱含着未知的力量,孕育着新生。

央视聚焦南池子美术馆,三位艺术家演绎“文与匠”新展

展览现场

春笋成为这个焕发着全新活力的二层空间中的开篇,人们穿越其间,看见春笋在暗夜中闪动的火焰,看见粉色的花朵,体悟那些等待着娇艳开放的姿态。三棵粉色的树,窗边的几张画作,交叠分布的柱廊,远处的天门,提供了一种移步换景的情形。在空间的阻隔和画作的显露之间,在视角的趋远和情形的临近之中,画与窗,树与柱的交汇,洞开的天门,形成一处生机勃勃的室内园林。

杨福东作品 《愚公移山》

艺术家杨福东的作品《愚公移山》,是一部时长46分钟的黑白影像作品,它源自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则神话传说,传说中愚公一家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将山挪走的故事。后世,国画大师徐悲鸿画过一张《愚公移山》成为抗战时期的经典作品。同一种精神在两个不同的时代和现实中,有着不同的叙事结构和生动形象。杨福东借此故事,以黑白影像的美学风格,展开了对人性和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的诗意反思,重新解读了这则有关毅力和信念的古代传说。

杨福东作品 《愚公移山》

崔灿灿认为,杨福东在这件作品里探讨了现代劳动问题。他强调:“如果愚公真的活在今天,我们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看,愚公的生活一定是乏味、枯燥、沉闷的,一定是不符合我们的生活的标准的。所以在展览的最后,在《愚公移山》这个作品里面,我们从最早对工匠的赞扬又走向了对工匠的反思。”

影片的放映空间,亦仿照了中国古代戏院的形式,保留原有建筑的特色,和片中唯美和怀旧色调的中国古典神话故事所匹配。观众进场后,犹如置于一个明清时期的戏院,一部黑白影像,一组老式的清代桌几,在暗暗的幽光下,窗外朦朦胧胧的可以看见庭院里的景象,春天的风和古老的故事交汇相融,人们在其中穿越历史,忘却时代和所处的世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文与匠”在讲述一个延续至今的文化故事,它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却也因时代与语境的变更,技与艺的相呼映照,获得了截然不同的新生。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2年7月9日。

南都记者 黄茜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Serein真"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home/8WVR0R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