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芳草婚介会所的微博视频,青春爱情,新篇章开启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长江张家港段江边。

张家港芳草婚介会所的微博视频,青春爱情,新篇章开启

图为陈士明正在六干河水域巡江,清理水面垃圾。

图为陈素芳在自家餐馆里忙碌。

张家港芳草婚介会所的微博视频,青春爱情,新篇章开启

图为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

“刀鱼回来了!”今年3月,刀鱼洄游的汛季,位于长江边的江苏张家港,科研人员有了惊喜的发现。

刀鱼洄游,离不开长江生态环境的修复。而这,又与渔民上岸息息相关。在江上鱼跃的背后,是那些“退捕渔家”的改变与转型……

清晨,张家港小城北侧的补口圩。夹杂着草木香气的晨风,丝丝缕缕地从滩头吹来,缓慢地将河面上的雾推向岸边。雾散处,芳草青碧,林木茂盛。

六十岁的红闸村村民陈士明泛舟水上。他用力一撑竹篙,小船推开芦苇剑一般的叶子,漂在粼粼水面上。

只要过了前面的湾道,脚下这条恬静的三干河便匆匆奔涌入江。远眺水天相接处,河水欢脱地拥抱着开阔的江面,激起一片波涛荡漾。

这是独属于陈士明的美好光景,笑容绽放在他黝黑的脸上。

陈士明自幼依江生活,当了近半个世纪的渔民,如今却已退渔三年。

陈士明退渔的故事,得从“临江红色驿站”说起。

早在2018年,张家港市公安局兆丰派出所牵头辖区的村(社区)和企业共建“沿江党建联盟”,而“临江红色驿站”正是靠前为渔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的“前哨驿站”。

2019年12月,“临江红色驿站”被张家港市政府选为全市长江干流禁捕、落实退捕渔民安置工作“先行先试”的桥头堡。当三百多名渔家人在红闸、红联等四个村上岸时,三百余个工厂直招岗位、六十余个公益性安置岗位已经做好准备。

陈士明就是靠前批“帮扶退渔”的安置对象。因为“地熟、水熟、人熟、鱼熟”,他与船上的两位老伙计一起,被推荐到镇上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公益性安置岗位就业,配合做好渔政执法和长江巡护。

一个望远镜、两只探照灯、三十多公里沿江岸线……从打击非法捕捞违法行为,到清理违禁渔具网具,再到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结构,昔日捕鱼人变身今朝护江人,这大概是陈士明未曾想过的人生道路。

今年,三位老伙计陆续到龄退出岗位。短短三年时间里,陈士明和同事们捞出的“地笼”“刺网”等工具能装满一间物证室,还协助侦破了二十余起刑事案件。

离职不离江。陈士明现在依旧是“临江护卫队”的一名志愿者。“临江护卫队”,最初是“沿江党建联盟”吸纳十余名退捕渔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随着长江大保护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这支队伍得到了多个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并吸引着社会各界环保力量的不断加入。

从自家渔船到执法巡逻艇,再到这一叶扁舟,陈士明始终与江水为伴。

当下,“临江护卫队”的主要任务是打捞水面垃圾,修复生态河道。“这活儿看起来小,真想做好,却不容易。”陈士明说。

引船上岸,陈士明麻利地捞起一个小网兜,往肩上一搭,矫健地跳下甲板。三年前,这兜里装的是稀有的长江刀鱼。三年后,还是同样的网兜,装的是从水中捞起的几个叮咚作响的易拉罐。

半生出没长江风浪里,陈士明懂得敬畏这条大江。他知道,要守护好这条母亲河,因为这是属于子子孙孙的财富。

在红闸村落户后,陈士明在村里分配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两层小楼,盖楼的钱一半来自政府的安置补贴。

安居方能乐业。三年间,仅在红闸村一个村,这样的小楼就建了十七幢。对于不愿建房的安置渔民,村里也提供了独门独院的江景安置房。

水上捕鱼注定艰辛劳累,陈士明的老伴徐桂萍就常年被关节炎这种渔家人易得的疾病所困扰。安置的时候,徐桂萍主动放弃了提供的就业机会。她想的是:“自己不识多少字,身体也不好,不能给人家单位添麻烦,只想给儿子搭把手,帮着把孙子带大。”

类似于徐桂萍这样大龄、残疾或者失去劳动能力的渔民,上岸的时候,市里为他们一次补缴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即使丧失了劳动能力,每月也有固定收入,每年还能享受村里几千元的农村股份合作社分红,以及传统节日的专项慰问补贴。

不仅是徐桂萍,去年,张家港市的三百多名上岸渔民实现了全员参保。尤其是医疗方面,乡镇卫生院全额报销,市区医院报销百分之九十。过去“半生勤劳致富,晚上因病致贫”的渔家窘境一去不复返。

想到新宅里的袅袅炊烟,陈士明归家心切,他哼着渔家小调,轻快地迈步于洲滩之上……

红联村头,太阳正当头,晒得人汗珠直滚。吴汉章蹲在田埂上写着调解协议,他一笔一画地写,一字一句地读。

“你们好好过,饭我们下次再吃,一会儿我还有课。”告别了和好如初的小两口,吴汉章急匆匆地向红联村警务室赶去。

今年六十一岁的吴汉章,是当时靠前个在“临江红色驿站”签字退渔、主动转型上岸的渔民。

“鱼少了,平衡就被打破了,长江就失去了自我净化的能力。喝了一辈子长江水,这些道理大家都懂。我只是给大家开了个好头罢了。”吴汉章说。

十五岁上船,渔民的看家本领,吴汉章全部无师自通。有了自己的渔船后,还独创了渔网改造手艺,并且无偿分享给远近的渔民。渐渐地,吴汉章的口碑在码头上立了起来。渔村里的大小事儿,大家都喜欢找他居中说个公道。

退渔上岸后,吴汉章被兆丰派出所介绍到一家公司工作。没想到靠前天上班,他就被任命为企业安保负责人。

可不到一年,吴汉章就想干点更有挑战的工作。

“只要你看得进去书,我们就送你到镇上参加‘法律明白人’培训,保证干起来得劲。”所长周峰给吴汉章保证。

“法律明白人”,指具有较好法治素养和一定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能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的村民。这对原先是渔民的吴汉章来说,无疑是个新挑战,但他愿意接受这项挑战。他把白发染黑,还专门配了一副老花镜,按时到司法所参加培训。半年之后,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了一名光荣的基层法律工作者。

说起现在的工作,吴汉章很满意。以前当渔民的时候,他就喜欢帮助大家,现在不当渔民了,还是想帮助别人。

当“法律明白人”,吴汉章自己有一套。能讲一口普通话的他,说起话来语速很慢。话讲到一半的时候,即使没人打断,他也会主动停下来,用友善的目光等待对方的回应。“比起自己讲了个啥,我更关注别人听了个啥。”吴汉章解释。

年初,吴汉章普法工作室在红联村警务室成立。与长江保护、乡村振兴、家庭教育等相关的法律类书目,是工作室采购的靠前批图书。

在年过花甲、日学不辍的吴汉章眼中,“法律明白人”的工作任重道远。

转型路上,经过“临江红色驿站”的多轮职业介绍和专业指导,不少渔民都选择了薪资好的企业岗位。但是像吴汉章这样选择公益性岗位安置的,也有一些。上岸后,他们一直活跃在村(社区)网格服务中心、司法所等基层治理一线。

“来啦!”听到屋内食客点餐的吆喝声,陈素芳响亮地应着,顾不上铺到一半的桌布,一路小跑过去。她在围裙上擦了擦手后,从围兜里摸出点餐的小本子。

红闸村渔家人餐馆里,老板娘陈素芳忙得足下生风,却满面春风。

陈素芳有一双宽大手掌,手上布满了开裂的纹路和老茧。左手拇指根部还有一处不起眼的记号,五个墨点歪歪斜斜组成一个骰子上“五”的形状。

“三岁的时候,父母给点的。渔家孩子容易丢,看到了这五个点,就能送回来。”陈素芳解释。

三年前,陈素芳还是住在船上的渔民。面对前来接乡亲们“上岸安家”的民警张惠祥,她一直盯着手,默默出神。

“世世代代在水里打鱼,岸上没有家,想回也回不了。”那天,江面刮起了凛冽的风,陈素芳的鼻子有点酸。

人到中年的陈素芳上有老、下有小。她想的是,上了岸,渔船、渔具的补偿金最终还是会坐吃山空;在江上,哪怕再苦再累,她也有信心靠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

张惠祥很理解陈素芳。在众多渔民中,陈素芳的顾虑很现实,也很有代表性。五十五岁的张惠祥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服务这里。一辈子临江为警,对于渔民们的迷茫和困惑,他最懂。

“好的政策,首先要讲得明白。”做了三十多年群众工作,张惠祥的思路很清晰。面对居无定所、昼伏夜出的渔民,除了把握好上船走访的机会,张惠祥的政策宣讲还靠在“警民联系微信群”里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

“咱们兄弟姐妹都能洗脚上岸,并且安居乐业,老张的心里也就踏实了。”张惠祥习惯在群里发语音信息,“一是大家识字不多,二是发文字显得‘生分’。”

“生分”二字,张惠祥自认是社区警务工作中的“大忌”。用“咱们”指代所有渔家人,用“老张”指代自己。说话时没有了“你”“我”二字,相处时也自然会“不分你我”。

面对屡次卷着裤腿、穿过滩头登船到访的张惠祥,听着被“翻译”得明明白白的精准帮扶计划,陈素芳心动了。

“不光是让大家听得懂,还得让实惠看得见、摸得着。”了解到陈素芳对烹饪有兴致,当天,张惠祥就通过网格联动机制联系到张家港市职教中心,希望能够为她提供系统的职业培训。接着,还帮她寻到了村里的闲置门面。

如今,陈素芳的小餐馆,月均流水轻轻松松过万元。同样是辛苦劳作,却少了当年追风逐浪的局促和不安。

对陈素芳来说,餐饮创业成功固然欣喜,但上岸后最大的收获是和儿子关系的改变。

以前,从江上停泊的小船到儿子租住的小屋不足五公里,陈素芳母子却只能一周见一次面。“儿子从小是外婆带大的,见了我都怯生生的。”回忆起往事,陈素芳的眼眶泛了红。

搬进村里的安居房后,在朝夕相处中,陈素芳和儿子的关系更亲密了。今年高考,儿子成为渔家人靠前个大学生,还因此收到了村里一千元助学奖励。

送儿子去南京上大学时,陈素芳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车里唯一的装饰品是中控台上的一艘小帆船。

“一帆风顺!”这四个字,陈素芳在过去捕鱼的日子里不知念了多少遍。没想到,现在上岸后终于实现了。

红闸村党建服务中心旁,在建的“红色渔家”展览馆里,古时渔家人婚丧嫁娶的传统服饰、渡江战役时解放军乘坐的渔船、长江大保护中恢复的珍稀鱼类标本……按时间顺序呈列,一一映入眼帘。

今年五十五岁的村支书张涛正坐在电脑前,仔细端详、逐张筛选照片。

“建这个馆是全村人投票决定的,目的是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渔家文化,记录沿江生态质量的转折性变化,讲述渔民上岸安居的转型故事。”张涛说。

“其实这个小场馆从2020年就开始筹建,工作进度快不起来,主要是因为近两年发生的变化,总是让人惊喜不断,筹建方案也随之一变再变。”他解释道。

自2019年张家港市政府启动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以来,在全市长达八十多公里的长江岸线中,生态岸线正在不断恢复,截至今年6月,已恢复的岸线占比接近百分之七十五。

“过去,搞粗放式发展的时候,江边都是生产岸线,杂草丛生、一派荒芜。现在,繁忙的货船另一侧,就是绿意浓浓、苍翠挺拔的防护林。”张涛见证着长江岸线的变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重现湿地,江豚成群游弋江中,地表水质量不断翻新记录……一桩桩标志性事件,让张涛不断发出新感慨。

今年,为了场馆筹建的事情,张涛再次登门走访了村中每一户上岸的渔民。他发现,聊起过去,渔民们依然会眉飞色舞地讲述那些舷歌帆影的日子,然而却没有几个人愿意重返那风里雨里的漂泊生活。“那时候,渔民出门看月亮,跟着潮汐讨生计。现在作息规律了,生活安稳了,好几个小伙子肤色一变,我都差点没认出来。”张涛笑了。

走出展览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斜阳映照着斑驳的白墙黛瓦,群燕归巢的鸟鸣声、芬芳馥郁的香樟味,填满了村口的林荫道。

新的渔家故事,在这里,才刚刚讲起……

图片均为倪伟摄

版式设计:赵偲汝《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7日 08 版)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没电了叭"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home/8VqBf1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