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句话说得好:时也、运也、命也!在时运不济情况下,命运就像大海中孤独飘零破船,随时都会被大浪掀翻。日本家电产业的衰败似乎就是这样一种现状,无可奈何!
华亭||撰文
近日,频频有日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负面消息。
2月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曝光10起涉导向违法广告案例,其中就有日立电器在天猫官方旗舰店策划主题为“七七节”促销活动涉嫌违法,被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作出“罚款60万元”的行政处罚。
无独有偶,就在元月份日本Sony(索尼)在中国的微博账号,事因是去年10月PO出一张黑狗簇拥红色枫叶的照片,被指控侮辱中国烈士邱少云,激起广大网友和爱国人士的义愤,官方微博自上月被禁言。
原本在中国市场的日资家电品牌就已很少,一旦有日资品牌出现这样的负面新闻,立即会引起社会以及行业的关注。
很多人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日资品牌的产品并不差,在中国市场曾经非常受欢迎,那么现在为何曾经主导过中国市场的日资品牌去哪儿了?为什么国内家电市场越来越大,曾占据主导的的日资品牌为何却少之又少?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曾经家电帝国,如何沦落到如此境地,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看?
从主观方面来说 :第一,日本家电企业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日本市场自身不大,日本家电品牌的主要市场还是在海外,而海外市场集中在中国。日资品牌在中国经营,从成本上就有难以克服障碍。比如说,日资企业在华的员工,不仅要在日本拿份工资,来中国还得领份报酬,仅人力成本就拉大了与中国企业的差距。人力等成本必然要反映在产品上,日资品牌的价格居高不下,在普及市场上就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第二,日本家电企业不愿继续在门槛比较低的家电品上继续投入研发,导致了在中国、韩国崛起后,迅速终结了独享市场红利的局面。不客气的说,日本企业比较短视,当年只为了赚快钱,不仅把家电品倾销到中国及全世界,还把家电产线也用来出售赚钱。客观上起到了促使中国家电企业快速成长的作用。
从客观方面来说 :首先,美国的广场协议打压了日本经济。日本家电品正在中国横行之际,美国一个广场协议迫使日本货币升值,迅速将日本经济打垮,进入长达近40年的衰退。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日本经济造成重创,企业竞争力随之下降,恰好给中国家电企业崛起提供了条件。
其次,失去了独占市场的优势 。这里所说的价格优势是指相对价格优势。比如说,在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家电刚刚进入国内,中国是没有国内品牌。日本家电那是蝎子拉屎——独一份,不论贵贱能买到就不错了。但在十多年后,中国家电开始崛起,在普及型市场上,日资品牌就的独占优势就逐渐失去。
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了竞争力,没有了抵御竞争的防火墙,那只能被市场所抛弃。日本家电的衰败就在于此。日本企业以往,中国市场待不下去,就把产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地。殊不知,当失去技术壁垒,失去成本优势,失去市场活力,不论你把制造基地搬到哪儿结果都是一样。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家电产业不仅在制造技术上已经成型,更重要的是布局完成了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过去,日本企业在彩电上是用显示屏、芯片,空调、冰箱是用压缩机,洗衣机是用电机、控制器,微波炉是用磁控管,等等技术来限制中国家电企业。但现在,日本家电企业不是转型不做家电,就是把家电业务卖给中国企业。
在市场端,中国家电企业更是对国情理解更深,与日本家电企业单纯的代理制相比,极度贴近深入市场。中国家电企业能够下沉到农村乡镇,但日本企业基本都是浮在一、二级市场。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结构层级多、需求复杂的市场,日资家电企业仅浮在高端市场,显然只能享受到市场顶端一小部分的市场份额。掌握不了市场全局,那只能沦为配角的角色。
换个思路想一下,如果还是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日本家电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那样,轻轻松松不用耗费资源和气力,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日资品牌还会轻易抛弃家电业务吗?显然,是因为日资品牌在家电领域已经没有大的作为,只能转型到他们还具有优势的领域。
不仅是家电产业,日本的其他产业也是如此。曾经以芯片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日本不仅有着技术和规模优势,在美国的打压之下,也是迅速被转移到韩国和美国本土,日本的电子产业随之败落。
而现在,日本的汽车业也是在重复走家电和半导体的老路。曾经日本汽车业高度发达,车卖到了全球各地,而进入新能源车时代,日本的汽车产业的技术优势不再。没有了技术优势,离衰败还有多少路途?
如果有人说,日本品牌离开家电产业是战略转移你会信吗?因此,说日资家电品牌退出市场是无可奈何就不难理解了吧!不仅是日资品牌,其他欧美家电品牌的遭遇基本也是这样。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家电魂:深度解码家电行业热点事件,梳理家电厂商转型变革历程,互联网时代家电业最具深度自媒体。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