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后期,赵革非曾任晋绥分局国军工作部部长。这是一名参加革命工作较早的干部,可惜在1947年晋绥边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左倾偏差下被错误怀疑,含冤致死。年仅41岁。
1988年,在老首长们的亲切过问下,各方通力协作,沉冤40余载的赵革非冤案终得昭雪。
赵革非
赵革非,1906年生,原名马仲,山西大同人。早年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6年后奉地下党指示先后奔赴萨县、北平、太原、张垣、临河、五原、包头、丰镇等地做兵运和学运工作。其间,他把握一切有利时机,积极宣传革命主张,唤醒爱国将士和热血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曾多次参与组织革命暴动。1936年,赵革非赴太原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期间根据牺盟总会布置,深入忻州等地的县、乡、工厂、学校,并在冀(河北)台(五台)砂(砂河)公路沿线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爆发后,他奉命参与组建山西新军工卫旅,并出任该旅供给部主任。随军征战于文水、交城、五寨、汾水山区。为保障部队供给,他与战友们千方百计筹集粮款等军需物资,组织、发动、武装群众打击日寇,建立地方革命政权。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赵革非随军转至兴县,与续范亭等同志一道筹建晋西北行政公署(晋绥边区行署),并担任行署总会计师。其间,他参与起草和制订行署有关金融政策,开源节流,精打细算,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为繁荣边区经济,巩固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支援中央陕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0年5月,晋绥边区总银行“西北农民银行”成立,赵革非以其丰富的财会知识,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忘我的革命干劲,协助行长刘少白先生消灭杂币、肃清伪钞,巩固和稳定根据地金融秩序,提高西北农币的使用率,使农币的信用和地位日益提高。盘活了根据地市场,满足了军事斗争的需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军民的供给。此外,他还为边区财政和民教工作制订相应法规,完善管理体制,积累和总结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1941年初,边区政府举办了由晋绥军区副司令员、行署主任续范亭直接领导的财会干训班,组织上委派赵革非任讲师。不久,党培养领导干部的边区最高学府抗战学院(后改称晋西师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创建,赵革非和战友们分别兼任这所干部摇篮的师范班、干部班各科目教员。
1944年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赵革非奉调边区公安总局搞秘密工作,旋调中央分局城市工作部。
1945年夏,抗日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为了夺取抗日战场的绝对主动权,捍卫抗战胜利果实,巩固和扩大解放区,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决定,委派大同籍的干部赵革非,以化名马革非、赵克非、马克非、马克、马俊,配用“晋绥军区回民司令部”印章番号,带领部分同志深入雁门地区、绥蒙地区,代表分局城工部和边区公安总局指导雁门、绥蒙及大同地区的城市工作,兼做国民党高官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策反工作,配合我晋绥部队收复绥远、解放大同。
同年10月,赵革非亲往左云城向分局领导和军区首长贺龙、张宗逊汇报了大同的情况,并对大同的对敌斗争形势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10月中旬,在左云召开的收复归绥、解放大同动员大会上,他在发言中进一步向与会指战员介绍了大同方面的具体情况。此后他按照上级部署与绥蒙区党委、城工部、公安局及五地委等同志,利用合法身份打入敌人内部,分化敌军、侦察敌情,为晋绥、晋察冀野战部队联合发起晋北战役,攻克大同创造条件、扫除障碍。
其间,赵革非在绥蒙及大同周边区域活动的近700个日日夜夜里,怀着对家乡的挚爱,充分利用人熟、地熟、关系多的优势,辗转奔波于白马城、龙探头、高山、鹅毛口、常流水、黑流水、盘道、上下窝寨、马家会、丰镇、左云、右玉、怀仁、宁武、朔县、井坪、窝窝会等方圆数百里地区,及时收集敌特部署和相关情报呈报分局机关。无论走到哪里都和那里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便利。
当年,赵革非虽在大同外围活动,离城内自己的家近在咫尺,为了自己从事的神圣事业,为了严守党的机密,他一次也没能够回家看看分别十余载,日夜思念的亲人。在艰难的斗争环境中,1946年8月,他成功策动了海福龙将军率部起义。海部起义,对大同守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政治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军撤围大同后,中共晋绥分局决定赵革非留任刚刚组建的分局国军工作部部长,在晋绥分局直接领导下,负责做国民党高级俘虏的思想感化和教育工作。他一丝不苟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说服、规劝、引导被俘国民党高官进行瓦解和策反大同国民党守军的工作。这一时期,他为1949年和平解放大同做了不少铺垫工作。
1947年9月的一天,奔波忙碌了多时的赵革非,突然接到通知,要他火速返回兴县中央晋绥分局机关参加整风。于是,他便风风火火地踏上了回归分局机关的路程。同年冬,在“搬石头”运动中,因所谓“政治嫌疑”,赵革非含冤牺牲在他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土地上。
(任虎鸣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