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较好吃的湘菜在哪里吗?
湘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你也许会感到诧异,湘菜就是湖南菜,当然是湖南的最正宗,如果非要细分,那可能是长沙、湘潭一带的湘菜较好。当然, 你说的是“正宗”,而我说的是“好吃” ,事实上,较好吃的湘菜可不一定在湖南,它很有可能在广东,再细化一点,就是 深圳 。
深圳
原因很简单,因为食物和文化一样,永远是在多元交流中可以诞生较好的品质,大量湖南人流入深圳打工,也催生了湘菜的“深圳味道”,并且甚至可以力压湖南本土的湘菜, 如果真的有“深圳菜”,那么一定是湖南味 。
深圳站
背后的原因是一段辛酸的打工史,因为深圳是湖南人的靠前打工选择地,深圳街头可能听不见粤语,也可能找不到粤菜馆,但一定走几步就能听见湖南话,逛一逛就有湘菜馆。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地区有超过7800家湘菜馆,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这背后是仍然在不断增长的湖南移民。
深圳市地图
根据深圳人口普查报告,深圳市的外来人口中,30%来自其他广东地区,14%来自湖南,如果单看地区的话,深圳最大的外来群体其实是湖南人,然后才是广东本省的潮汕人。 深圳1800万人口中,大约有400多万来自湖南, 这代表着湖南7400万的户籍人口中,有600多万在外流动人口,其中接近70%都在深圳。
春节过后,返回深圳的人口的来源地
深圳遍地都是人,最不缺的就是湖南人。这400多万深圳湖南人,主要来自 衡阳、 郴州、永州、邵阳 四地。 深圳是广东省湘菜馆最集中的地区,甚至可以说是湖南省以外湘菜馆较多的地方,这也代表着深圳是湖南省以外湖南籍人口较多的地方。
深圳
在中国,一个农村人想成为“城里人”,一般只有四种办法,靠前种是 考上大学 ,毕业之后留在城市工作;第二种是 参军入伍 ,退伍之后进入城市;第三种是 拆迁移民 ,这种概率很小;最后一种是最普遍,也是最艰苦的一种,那就是当 农民工 。
农民工
广东是改*开放的重点地区,也是中国大陆投资较多的地区之一,它紧邻福建、江西、湖南和广西四省,这几个地方都是人口大省。
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群
时至今日,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可以永远待在某个地方,流动成为常态,在今天的中国尤为如此。仅2023年,中国日均客运流量就高达8123万人次,超过世界上85%的国家的人口, 相当于每天都有大约一个德国的人口在中国大地上流动。
纵观广东的四个邻省,福建有很浓郁的经商传统,并且自身就是改*开放的前沿阵地,不需要费尽周折去深圳打工;江西人可以去同样很发达的长三角,分流了一大半;广西5000来万人口,不及湖南; 只有湖南拥有巨大的人口,并且南下广东十分方便,因而当仁不让成为深圳靠前大外省人口来源地 。
深圳湖南厂妹
在广东的湖南人,几乎90%都是农民工,只有极少数是商人、大学生或者单位公务员,可以说深圳这座奇迹之城完全就是靠着农民工们建设起来的。 农民工,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农村人口,也没有一个国家需要如此巨大的人口来填补城市的劳动力缺口。
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极其巨大且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是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为了寻求一口饱饭而流入城市打工,因为受教育水平不高和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绝大部分人的工资水平都十分低下。
这些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又无法拥有城镇户口,只能在城市打工,无法定居,也就无法享受城镇配套的医疗、教育、保险福利政策,于是社会学界给了他们一个很别致的名字: 农民工。 2005年一部《民工》火遍大江南北,农民工形象走进人们的视野。
深圳,在40年前还只是一座小渔村,那时还叫作宝安县,归属于东莞。如今,深圳已经是人口1800万,面积1997平方公里,GDP约3.5万亿元,人均GDP高达19万元的国际性大都市,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与北京,甚至超越了千年名城广州。 深圳也是中国大陆唯一一座移民城市,它的绝大部分人口都是移民 ,并且早在2004年完成了全面城市化,成了中国唯一一座没有农村的城市,城市化水平超越上海、香港、北京、台北等中国世界性大都市。
中国2023年GDP排名前25的城市
万丈高楼平地起,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靠的都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其中深圳格外要感谢湖南人。
建设深圳的农民工
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 时代命运或国家前途这样的宏大命题都不是他们该考虑的问题,他们最关注的还是个人的收入与发展 ,比如子女教育、住房问题、医疗保障,简单说就是养家糊口,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是,农民工的收入仍然和他们的劳动不成正比。
截止到2023年,中国还有约3.2亿农民工,他们的平均年收入还不到6万, 他们或许建设了成千上万座高楼大厦,可是却连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都没有。
你我可能都是农民工的后代,也可能即将成为农民工,自80年代改*开放以来,城乡户籍制度改*,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大量农民进城打工,由此成为农民工。
80年代的深圳湖南打工妹
湖南人,在深圳的城市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早在1982年深圳扩大开放的时候,就有接近10万湖南人进入深圳打工,这些“特区打工妹”“特区打工仔”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深圳。有意思的是, 许多到深圳打工的外地人都习惯性地把广东和深圳区分开来 ,去广东是去广东,去深圳是深圳。在深圳的湖南老乡很多,并且可以互帮互助,形成巨大的同乡群体。
一对在深圳打工的湖南夫妻
曾经的 衡阳 是湖南工业基地,然而在市场化改*浪潮中渐渐没落,然而大量产业工人正值壮年,他们便毅然南下深圳打工。可是我们在看到城市的繁华之时,也要看到那些“后街”,这些中国城市的建设者,仍然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处境,或是被城里人歧视,或是收入低下,或是住在卫生条件和安全情况都是十分堪忧的 城中村 。
深圳城中村
深圳距离湖南的距离近,并且气候相似,可以说广东或者说珠三角地区的主要人口、原料基地就是湖南、江西、贵州。 湖南人之于珠三角,相当于安徽人之于长三角。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确是副省级城市,也是计划单列市,拥有自己**的财政大权和行政体系,和许多东三省人会在海南买房,湖南人也很喜欢在深圳买房,特别是衡阳人,几乎超过广东本地人。
湖南的许多单位考试,甚至会在深圳也设一个考点;深圳地区的学校、医院、政府岗位招聘,也会习惯性地在湖南设考点,并且深圳许多中小学和政府单位的人员也不少湖南人的身影。更别说街头巷尾、工地马路,更是许多湖南老乡,这座城市虽然身在广东的南海之滨,却从来不是一座“地域性城市”,它属于全国人民。
1992年,湖南省54%的产品经由深圳出口,在深圳打工的湖南人高达30万,每年为湖南寄回2亿多元工资,湖南省在深圳的投资高达2.8亿元,远远超过除了港台粤地区之外的其他省份的投资,并且除了农民工外,也有大量湖南人在深圳从事高新产业,比如如今全中国都在用的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就是湖南邵阳人,他也是80年代南下广东的一代湖南人。
张小龙,湖南邵阳人,微信之父,腾讯高管
广东湘菜的火爆,就是因为湖南移民群体太多了,在深圳他们只能以一口老家的味道来追忆故乡,这也是全球化时代的乡愁记忆。在深圳待久了,你不一定能学会粤语,但大概率会学会湖南口音的普通话。
深圳是一座既有现代化高楼大厦,也有遍地工厂的城市 ,在那里,时尚的都市白领和高新科技随处可见,在那里,农民工和城中村也比比皆是。虽然深圳的人均月收入突破了2.2万元,可是城市收入的中位数却不足6000元。
一位在深圳打工的湖南厂妹
从2020年开始,深圳已经超越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城市成为中国首位净流入人口都市,而从2020年开始,湖南也正式成为深圳靠前大流入人口来源地。从湖南抵达深圳,平均车程只需要3小时, 连湖南省内靠前高校湖南大学,每年接近70%的理工科毕业生都选择前往深圳发展。
湖南人在深圳闯出了一片天, 攸县人主要开出租车,平江人主要干货运,湘潭人喜欢开餐馆,长沙人干程序员。湖南人在深圳多到了甚至深圳市和湖南许多县市政府直接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地步, 这背后也折射了湖南乃至其他非一二线地区的困境,那就是人才、劳动力都在往外跑 ,几座发达城市吸走了几乎所有年轻人。
长沙橘子洲头
这座城市在以前吸纳了湖南的低端劳动力群体,比如深圳大街上的许多出租车司机都来自湖南攸县,而如今深圳继续吸纳着湖南的新一代知识青年,并且许多人还把深圳当作跳板,从那里跳到香港甚至国外,显而易见的是像湖南这样人口流出地的人才的缺失。
深圳有许多攸县出租车司机
今天的深圳,街上的人每10个人里面就有1个湖南人,他们来的时候两手空空,只带着一身力气,而今40年过去了,他们的口音、爱好、饮食和文化已经深深嵌入这座城市,在他乡顽强地延续着家乡的味道与记忆,湖南人在深圳只是一个缩影,它是整个中国剧变的注脚。
今天的深圳,生活压力、消费程度都远远高于大部分中国城市,尽管仍然有大量流入的劳动力,可是新的问题也开始产生。“ 来了就是深圳人 ”的口号,依旧挺立。
在今天的深圳,已经不是光靠着吃苦耐劳就可以打出一片天了,虽然深圳仍然是最具创新精神和活力的城市,可是对于个体而言,特别是对于那些从事低收入产业的农民工来说,一切都需要重新评估。也有许多新一代的深圳湖南人开始回流湖南省,时代的发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深圳湖南打工妹
从小小的湘菜看出背后巨大的时代激变,或许在这个时代,已经无所谓他乡与故乡,如果把身体交给了四海的他乡,也请一定记住把灵魂还给记忆中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