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的微博号是什么(中国青年杂志)

北京青年报的微博号是什么

昨天,《北清社区报》创刊九周年座谈会召开。 顺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鹏,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北青社区传媒董事长田克武出席座谈会。 “社区报坚持向下扎根、向上扎根

北京青年报与微博签署战略合作

市委网信办二级巡视员费学刚,北京日报社社长、社会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景云,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社会事务委员会主任田克武北京青年报社委员会委员兼总编辑、微博首席执行官王高飞、微博首席**、新浪移动首席执行官

张,原北京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1991年9月至1991年11月,任北京青年报社副总编辑(正厅级); 1991年11月至1998年9月任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正厅级); 1998年 2002年9月至2002年4月任《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2002年4月

北京青年报品牌介绍 北京青年报电子版

主编:田克武源于1949年创刊的《北京青年报》,1955年正式创刊,是一份面向青年群体、以青少年读者为主的综合性日报。 由北京青年报社出版发行,国内报刊专题报道

田克武申 北京青年报社总编辑

深度融合时代,还有必要办好报纸吗? 。 田克武. 2018年是北京部分主流媒体真正启动媒体融合进程的元年。 。 今年,北京青年报推出了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北京头条”

造成国有资产损失3亿多元,京梁

《法制晚报》的前身是《北京法制报》。 2003年划归北京青年报,2004年5月正式创刊,王林出任《法制晚报》社长兼主编。该报秉承“离你最近的报纸”理念,是具有法治特色的综合性报纸。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于海波辞去职务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于海波辞去职务。 12月4日下午,澎湃新闻(微博)记者从北京青年报内部人士处证实,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于海波

这15位主编在2017年选择离开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于海波今年12月辞职,辞职已获批准。 于海波拥有丰富的机构媒体和市场媒体经验。 2012年6月起担任《北京青年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媒体环境的变化是不争的事实。

北京青年报电子版

团委书记常宇、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燕平、总编辑于海波、常务副社长李晓兵出席昨天的纪念活动。学通社创始人张燕平何智胜和蒋英一起走上舞台,观众起立热烈鼓掌。

评论 (5) 点赞 (155) 观看次数 (697)

中国青年杂志

醒觉的中国,需要 醒觉 的青年。

1923:《中国青年》光荣创刊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为贯彻中共三大的指示,尤其是三大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决议案》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办《中国青年》周刊。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之一,而其中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发展最为密切的,当是对中国抱有理想与情怀,并与时代思潮紧密相连的青年学生。譬如,在五四运动前后,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基于爱国主义的情怀出国勤工俭学,探求拯救祖国的良策。他们回国后先后成为党、团组织的杰出*导人,为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当时部分青年的处境,或者经历着“苦闷”,或者在“虚无”中不知向何处去。青年们面对的环境是危险的,“志行薄弱的父兄,脑筋昏乱的师友,一天对他要说许多似是而非的话,亦要劝他做出许多败坏操守的行为”,致使许多青年每每“不能保持他自己的纯洁,而为万恶社会所同化”。还有一些青年,虽然能不为父母兄弟老师朋友所愚感,但他们又因为自己品性才学有所缺欠“而在社会上得不着指导他们纠正他们的人”,所以“常常苦于不知应当怎样做事,以及他们的事不知应当怎样改良”。这是恽代英在《中国青年》发刊词中的原话。

北京青年报的微博号是什么(中国青年杂志)

96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中国青年》首任主编恽代英所撰的发刊词,仍然能从中感受到早期青年运动*导人对于当时青年所处困境的感同身受和热切期盼:*治太黑暗了,教育太腐败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但是我们常听见青年界的呼喊,常看见青年界的活动。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勃勃有生气的青年。而中国需要强健的国民,“只有强健能救拔我们于习俗之中。只有强健能使我们避去魔魂的诱探。只有强健能打倒一切魔鬼,为中国前途开一个新纪元。”恽代英以拳拳之心告诫中国青年,必须担负起“指导群众的责任”,“必须自己对于要走的路很有些把握。虚骄的浮夸,不是中国所需要的。中国的青年,必须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好。”而《中国青年》的创刊人之一、创刊号刊名的题写者邓中夏则针对青年的“懒惰和浮夸”两个病症呼喊:“青年们!醒来哟!谁在你们的 四围 !春花般的青年们哟,朝暾般的青年们哟!烈火般的青年们哟!新中华的改造只仗你们了,却不是仗你们几首新诗。青年们!醒来哟!”

北京青年报的微博号是什么(中国青年杂志)

《中国青年》首任主编恽代英

1923年,伴随着《中国青年》诞生的,是觉醒者、行动者的奔走呼喊。醒觉的中国,需要 醒觉 的青年。

对青年和学生的这种热切期待和动员,亦体现在**的早期*导人**的文章中。时任*中*总**的**在《中国青年》创刊号中以实庵的笔名撰文《青年们应该怎样做》,表达他“真正醒觉挺身出来努力于社会全般改造的只有少数青年”的青年观:“自戊戌变*以来,除了少数知识阶级的青年外,都是一班只知道吃饭穿衣生儿子的行尸走肉。现在这班行尸走肉,比较戊戌变*,辛亥**,五四运动时,更要沉睡过去,在社会上奔走呼号的,不过是少数青年学生,这班青年学生愈为一班行尸走肉所厌恶,他们的责任愈加重大呵偌大的中国,只有少数青年学生最醒觉的,这是何等危险!”

“幼稚的各社会阶级,都还在睡眠中,只有学生们奔走呼号,成了社会改造的唯一动力”,此时此刻,中国的青年学生应该怎样做?“靠前要明白他责任重大,而不可自弃,这是因为国民中只有学生比较是醒觉的,第二要明白他力量微弱,而不可自持,这是因为他不及商人工人农民有阶级的战斗力。”而青年学生们的职责则是:“靠前努力唤醒有战斗力的各阶级;第二努力做有力的各阶级间之连锁,以结成国民的联合战线。”

《中国青年》在办刊过程中表现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青年所思所想的恰当把握,让这本杂志在青年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也让《中国青年》在中国现当代思想史、**史和传媒史上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中国青年》的第六任主编,曾任*央书记处书记、中共*部部长的陆定一对《中国青年》这样评价:“《中国青年》的创刊是中国**运动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一问世就立刻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并在**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令人感慨叹服的还有,1923年,恽代英担任《中国青年》首任主编时,年仅28岁,但已是全国着名的青年领袖和**家。他先后为《中国青年》写了130多篇文章、近40篇通讯,系统地介绍了马列主义理论,批判了国家主义派、东方文化派等反动思想,号召青年“到民间去”。有人称赞:“他是那个时代呼唤**风暴最矫健的海燕,最出色的鼓手。”

在《中国青年》创刊号里,恽代英还写过一篇《对有志者的三个要求》的文章。两个月后,他收到了一个叫张霁帆的成都青年的来信。张霁帆告诉他:“你的三个要求,已拿在蓉社去实验,从下星期起,因为你是着这出戏的剧材的人,所以演这戏时先告诉你。”恽代英发表了此信,并为此自豪地说:“我知道《中国青年》对于中国所引起来的影响,将非任何刊物可比——只是青年是有活力,有生气的。这便是我们特别愿意为青年效力的缘故。” 张霁帆后来加入了**,还担任过河南团省委书记。

始终深切地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始终坚信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始终不懈地呼吁年轻一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振兴而奋争,这正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青年》矢志不渝的目标和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原因所在。(文-郝志舟)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周放"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mo/fresh/bWeeBR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