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经过连续十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空气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自2023年以来,大气污染有所反弹,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变暖、春季沙尘暴更频繁,以及工厂开工率提高。2023年末发布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为京津冀等重点地区设置了更为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控目标。中国雄心勃勃的环境计划是落实低碳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
自十年前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改善空气质量的行动以来,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有目共睹。十年前常见的长时间重度雾霾如今越来越少见。然而,2023年冬季,北方城市再次出现雾霾,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与大气污染的斗争并未结束,也再次提醒我们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公共健康。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2017年中国有124万人死于大气污染。因此,制定一项兼顾经济和健康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刻不容缓。
为给中国净化空气的行动注入新的动力,去年12月,*务*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预计同2020年相比,到2025年每年将避免大约18万与PM2.5污染相关的死亡病例。最大的受益地区包括北京、陕西西安及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污染防治需求也是最强的。
《行动计划》明确了到2025年的PM2.5浓度削减目标,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作为三大重点区域。削减力度将根据2020年至2023年的进展而有所不同。根据2020至202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数据推算可得,这三个重点区域必须在2023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5%的PM2.5浓度,影响大约5.2亿人及其健康。同时,其他非重点区域的目标是从当前水平减少2%。根据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一项分析,北京和西安地区预计将获得最显著的健康效益,因大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预计将分别减少9.2万和1.2万,占全国死亡病例减少量的60%。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造成的人均医疗成本预计将大幅降低,预计到2025年,每万人死亡人数将减少3.3人,其次是汾渭平原,减少2.3人。北京的空气质量控制目标更严格,要求PM2.5浓度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内,这将使每万人死亡人数减少3.5人,超过每万人死亡人数减少1.3人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在减轻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方面,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更为有效。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大气污染每年造成700万人过早死亡,是心脏病、中风、肺癌以及急慢性呼吸道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中国,呼吸系统疾病在主要死亡原因中排名第四,而肺癌导致的死亡人数在恶性肿瘤中排名靠前。因此,防治大气污染仍是保障人类福祉的重要措施。
肺癌引发的死亡主要与大气污染有关,在中国的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和北部地区的死亡率较高。自改*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交通尾气和工业燃烧以及燃煤产生的污染物造成了严重污染。此外,由于北方地区在漫长的冬季需要长时间取暖,而煤炭是主要的供暖燃料,燃煤排放的污染物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东北地区的肺癌死亡风险相较其他地区更高。因此,减少煤炭使用仍然是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制定相关政策并进行战略性投资,促进清洁能源发电和可持续发展,将大大减少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过去持续十年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自2013年至2022年,PM 2.5浓度减少了57%,重度污染天数减少了92%。北京大学最新研究显示,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间,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分别增加了1.94个月和3.87个月。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春季沙尘暴更为频繁,加之工业企业开工率的提高,2023年空气污染出现反弹。为了应对这一新形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应运而生。
除了新的国家行动计划,生态环境部等18部门去年还联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23-2024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对各相关城市2023年10-12月及2024年1-3月的PM2.5浓度和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提出控制目标。2024年1月,*务*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确定了到2027年的中期污染控制目标和到2035年的长期目标,将PM2.5浓度分别降至28微克/立方米和25微克/立方米,较2022年的29微克/立方米有所降低。
中国正积极实施一项充满雄心的计划,这需要持续的政策推动和实际行动。实现更清洁的空气质量不仅是关乎民众健康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践行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需求、经济增长和公共福祉之间求得平衡的关键环节。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Breathe easy"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程飘然、李经纬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