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扑hi(猫扑贴贴论坛)

猫扑hi

“一代新人换旧人”无疑是互联网行业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大浪淘沙下,无数前浪也曾被“拍死”在沙滩上。日前,网络社区猫扑方面发布公告称,为防止垃圾信息泛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将于4月20日起正式关闭发帖功能。

猫扑hi(猫扑贴贴论坛)

1997年就已成立的猫扑,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互联网行业从萌芽到如今繁荣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在猫扑中诞生,类似“人肉搜索”、“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很黄很暴力”这类风靡全网的流行语,还是“犀利哥”、“芙蓉姐姐”、“奶茶妹妹”、“凤姐”、“叫兽易小星”等网红,也一度是中文社交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可以说,猫扑是中国互联网蛮荒时代的代表,同时也曾是网络草根文化的根据地。

关于猫扑的“传说”,想必早期网民基本都已耳熟能详。不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家综合性论坛在最初,是创始人Mop为了搜集电视游戏资料以及与志同道合的玩家进行交流,在网易建立的一个BBS,它其实是国内市场最早的ACG网站。彼时小霸王在市场上叱咤风云时,拥有游戏主机的玩家毫无疑问算得上是最为核心向的群体,也正是他们奠定了猫扑最初的底色。

猫扑hi(猫扑贴贴论坛)

在经过了当时大名鼎鼎的《大众软件》专题报道后,猫扑名声大噪,新用户也纷纷涌入,而这一事件也被Mopper们称之为“外星人占领猫扑”。在这段时间里,猫扑则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完成了从垂直游戏社区到综合性论坛的转型,并涌现出大量神贴和牛人,也塑造了BT与YY两大经典的论坛文化。

猫扑hi(猫扑贴贴论坛)

事实上,猫扑能够与天涯相提并论,并有着“南天涯北猫扑”的诨号,除了由资深用户构建核心运营团队接地气的策略,形成了猫扑的互联网草根文化外,其自身在技术与设计层面上的创新,当时同样也引领了潮流。

例如首创的左右分栏Web页论坛形式,甚至成为了后续一众论坛的标准模式,其所推出的虚拟货币系统Mop Power,也更是堪称腾讯Q币的前辈,而现在微博、知乎等社区根据用户兴趣自定义内容展现的模式,同样也是猫扑的首创,就连我们现在常用的“233”,其实就来源于猫扑表情第233号,并且中文互联网中大量被使用的表情包也有许多均出自猫扑。

猫扑hi(猫扑贴贴论坛)

在外界看来,当时猫扑的成功其实很简单,就是长时间保持独特的内容风格,以及良好的社区管理能力,使得其不断聚集更多“趣味相投”的用户,并产生粘性,以促进更多的互动,最终形成了良性循环。

那么猫扑为什么最终会走到今天的地步呢?许多老用户或许会将矛头对准陈一舟的千橡互动。早在2011年,也就是Web 2.0时代走向尾声,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之际,猫扑本应顺应时代推出移动端,但就是在这一时期其经历了剧烈的人事变动,并从北京整体搬迁至广西南宁,导致大量老员工与管理团队被迫出走。

在转型关键期临阵换将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猫扑的表现几乎像没头苍蝇一样。随后贴贴、猫扑hi、猫扑微博、猫扑sns陆续上线,甚至最具象征性的左右分栏页面,也变成了更适合广告投放的门户网站样式,也生动地诠释了“市场上流行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的无脑跟风策略。

猫扑hi(猫扑贴贴论坛)

当然,内部的变化或许仅仅只是猫扑失败的表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祸根”可能早在猫扑的兴盛期就已经埋下了。许多曾经的猫扑用户都对早期的版主/管理员印象深刻,可以说正是以创始人拖把为代表的这批管理员,塑造了整个社区的氛围,这一传统即便是在拖把离开,千橡互动接手后其实同样也得到了保留,然而时代变了,随着用户数量的*胀,社区类产品从PC时代的运营当家维系用户,开始转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为王体验至上,也让以运营引导氛围的方式开始逐步落后。

所以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猫扑从辉煌走向落寞,最根本的原因或许与其自身并无太多关系。内容为王无疑是如今许多人都赞同的一种说法,但是按照这个理论,在早期互联网时代拥有内容优势,创造出了BT文化、YY精神的猫扑,就应该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问题则在于,论坛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了一种低效的信息交流形式,盖楼式的论坛相比于主打碎片化体验的微博和微信,明显不适应当下这个时代,在2011年开始兴起的微博,也正对应了猫扑在同一时期的急速衰落。

猫扑hi(猫扑贴贴论坛)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猫扑所代表的论坛模式已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凋零,为什么还有许多用户会怀念它呢?作为伴随80后、90后这一代人成长的符号,猫扑日前发布的公告无疑称得上是“爷青结”。但更加重要的是,许多人怀念猫扑并不是怀念这个论坛本身,而是希望重温当时那个互联网精神还没有被遗忘的时代。

对于许多老网民来说,如今的中文互联网世界其实是正在不断枯萎的。由于互联网本身从最开始的去中心化,逐渐变成现在高度中心化的垄断模式,互联网厂商话语权空前提升的结果,就是用户的权利被不断挤压。现在还经常在网络上发布内容的朋友或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内容一旦发出就失去了对这一内容的完整权限,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平台对内容的权限反而更高,其中甚至包括但不限于分发、引流、限流、删除、修改。

猫扑hi(猫扑贴贴论坛)

曾经在论坛时代,网友通常会是社区的建设者、运营者,乃至管理者,但如今互联网厂商才是平台的绝对主人,用户则更像是社区里的租客。所以这样看来,许多人怀念猫扑,或许只是在怀念那个已经回不去的时代。

猫扑贴贴论坛

写这篇文章只是总结下那些年的得失,温故而知新。我本文提到的很多方法对于现在运营一定还是适用的,无论时代怎么变,道理万变不离其宗。

2009年1月我接手的猫扑贴贴论坛,那会儿大杂烩在我眼里,简直是巨无霸,贴贴当时的发回帖数,只有大杂烩1区的十分之一,整个大杂烩的二十分之一。关于这个概念我解释下,大杂烩原来只有1个版块,老称其为“外屋”,猫扑还有两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一个是里屋,一个是wc。大杂烩后来越来越大,只有一个版块无法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故开设了一些分区,比如小白区、贴图区、人肉搜索等等,也方便社区的垂直化趋势,我们把这些分区统称为2区。所以大杂烩我们主要运营1区和2区,总共大概七八个版块。1区是源头,流量最大,默认dzh.mop.com域名也指向1区。

2年后,2011年年初,贴贴的发回帖涨了20倍、首页pv较多涨了30倍、uv涨了十几倍。贴贴在2010年底其实数据就全面超过大杂烩了,当然这个也跟大杂烩2010年所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影响了后来整个猫扑格局的事件有关。

一、学会了解和分析数据

拿到一个项目,先获得数据的后台权限,这是我养成的一个习惯。数据意识真的是逼出来的,没办法。所有数据后台都只能作为参考,我周报从来不直接截图,核心数据全部用excel手算,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8年了。我到现在还保留着2008年12月直到2014年7月我离开猫扑的各种数据底稿(2008年以前的丢失了)。

我excel用的一直很烂,当时的数据意识还很青涩

挑个2013年的数据,具体数字我全部隐掉了

分析数据的目的是:

1、分析数据背后涨跌的原因,这点有时连服务器某个线程出错导致的涨跌也能找出来。

2、了解竞争对手和行业基本数据标准

3、设置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这点提醒下,你最开始的起点应该是把最近在手边的产品当做竞争对手,而不是像某些战略家一样,自己还是小不点的时候,就拿行业老大开戒了,其实人家压根就不会拿你当回事。

4、哪些数据不全,想办法去补。记得开始那会,很多数据我是偷偷要来的。其实数据都是一点点补充、慢慢变全、变实用的,开始大家都很糙。2011年数据一度冲到了历史*高点,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运营经理要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

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一升到经理级,用行话说就“不干活了”。其实那个时候,他们的底子还不够牢固,这个时候把自己架空,远离了一线业务,对自己的成长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我们团队那会只有3-4个人,一个编辑加3个运营,经常只有三个人,不够的时候我就自己顶上去。我现在提到她们,真的除了感激还是感激,两个女孩子,挺不容易的,一个为了我晚了2年回东北老家,一个晚了一年才出国。我们那会,感觉就像是在一个无人关注的角落里孤独奋斗,尽管如此,我们团队却真的是异常团结。

当时月明(挺感谢他的,当有人提点时,自己心里一定得有根弦儿)说我大局观不够,我就一直思考这个大局观是什么。所以一边做事,一边在思考这些东西,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我自己一样负责版块,和每个团队成员一样,而且我们每周、每月会把数据结果拿来排名、对比,当然我也在其中。这样到底谁真做的较好,一目了然了,而不是凭个人印象决定员工的“生死”。

总结起来大概这几点:

1、团队成员必须团结,团队尽量稳定。

2、团队的主管必须熟悉业务,业务负责人不能远离一线。不能远离一线的意思并不是去做具体事,或者帮员工做事,而是必须用各种方法对全盘了解,了解基本的业务细节,别啥都不懂。丧失了学习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空降兵”、纯管理经常不靠谱的原因。

3、如果主管能力还不够的情况下,那就边做边管,这样逼自己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双提高。千万别架空自己。

4、团队主管必须强逼自己的责任意识、大局观。

三、贴贴数据增长的几个时间节点

靠前个时间节点是抓重点版,基于二八原则

二八原则是运营工作的一个黄金法则。确定了论坛的定位之后,就得把重点运营的20%的版块摘出来,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等每个人能力提升后,可以适当地扩展其负责的版块数(有上限的,到上限就得增加员工数了)。

这重点运营的20%的版块还可以再根据二八原则来分,哪些是核心版块,核心版块用哪些核心策略,原创类的版块如何做,流量版块如何做,图片版块如何做,文字版块如何做,等等等等,都要考虑的很清楚。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抓版主管理

这个任务落在当时的米菲琳身上,我职业生涯的靠前个下属。记得为了做好这个工作她当时急得直哭(说明责任心强啊),我们就去找杂烩的同学要来他们的版主管理细则拿来学习和改进,然后想各种办法,慢慢的把版主的数量和质量都提高了几个档次。

第三个时间节点是抓联盟管理

贴贴联盟2008年开始做的,2009年的时候基本就已经成型了。2009年下半年开始重点加强这块的运营。2010年年底,联盟达到巅峰,基本贴贴60-70%的数据来自这块。贴贴联盟问题上我必须得做个检讨,当时的很多逻辑(核心逻辑是我定的)设定的确有些极端了,会导致用户过度疲劳,这样会导致社区起来的快、衰败的也快。算是个教训。

第四个时间节点是抓抓无线运营

那时候无线还只是wap,app这种产品形式还没出来。当时猫扑的wap站流量非常高。

按理我可以不涉猎这块,因为和我的kpi毫不相干。我思维里的概念是:只要能让数据增长,什么都要接触。所以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这块,包括每一块的规则和逻辑,如何突破和利用这些规则。贴贴来自无线这块的发帖、回帖数一路飙升,直到后来反超大杂烩。

四、坚持最精华的运营方式,拓展新思路

我进入猫扑的时间,正好是猫扑巅峰时期,所以很多以往很不错的运营模式、运营理念都能得以继承下来。关键还是在人,对社区文化不理解,你说再多也没用。真在乎这个事,你不用点播他都会主动去做。所以招人这块我一直很苛刻。

比如猫扑最具杀手锏的热点运营。也许大家现在知道的猫扑最出名的人物、事件、段子就那几个了,但别忘了,我们那会每天都在做,至于成功与否不好界定,如果只看结果,估计10%都不一定到。

运营就是这样,很多工作必须不断做、坚持做,直到练成条件反射。

记得我们团队有一个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女生,网名MagicMoon,有些帖子我连标题都记不清了,大概说下意思,她5分钟之内就能给我找到原帖。她之前负责审核的,较多一天看1万多个发回帖,太厉害了。

拓展新思路的前提是把旧有的知识全部夯实,汲取精华。什么是拓展?把每一个细节做的更加极致,这也叫拓展。而不是你到处铺摊子,不懂运营的人可能这么做,懂运营的人一定懂得循序渐进、排列组合。

现在想想,那会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挺值得回味的。各种手段都去尝试,当然也做错了很多事,走了数不清的弯路,也一直在反省。运营就是这样,运营应该允许试错,但拒绝停滞不前和思维固守。

五、关于产品改进和优化

贴贴2009-2010年那几次改版都是成功的,数据每次都会大幅度提升。关于这点如何保证成功率,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就是运营人员必须真正参与到其中去。

改版也不是彻头彻尾的改,而是必须基于现状,因为用户习惯已经养成,改头换面的代价就非常大。很多公司的老板、管理层经常心血来潮、一拍脑袋,下面的几十号人几个月的时间就全搭在这上面了。定位来回变,用户某天来,变新产品了。很多公司都是死在这点上。必须先和业务线上的人达成共识,否则就是个地雷。

还有一点,版本上线,不代表万事大吉,需要持续不断的优化工作。当年真是求着很多人才把这些事情搞定的。目的达到就行,得有收获。

总结:

我的经历太复杂了,其实说到猫扑,说到贴贴,我一直挺惋惜的,也成了我的一个心结。当年我把贴贴当成自己的儿子,后来把猫扑当成自己的儿子。我是做事的,不是决策层,不能决定它的生死,眼睁睁看着它成了我的过去式。我现在的心情,你们应该知道我有多么复杂。

运营就是这样,很多工作,你花三分力、六分力、十分力甚至十五分力,领导都是看不到的,结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其中的过程只有你自己才最清楚,你收获多少,能力提升多少,小宇宙有多强,你自己应该最有数。

在此,我送给所有运营工作者一句话,也是一直激励着我的一句话:人都是逼出来的,不强逼下自己,就永远不知道有多么优秀!

作者:类延昊,酷我音乐产品总监、酷我K歌项目总监,原猫扑网产品运营总监。微信公众号:类类有话说、微博ID:类类Leo

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类类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110215/1.html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聂安琪"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bWUWBC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