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雷仁标
我们这一代人,在百废待兴的年代里出生,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成长,新中国的奋斗史折射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一篇篇令人难忘的人生篇章。像我一样在上世纪70年代能读高中的人,已经是同龄人中的幸运儿,而更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让我受益一生的良师益友——陈晓晔老师。
陈晓晔老师在学习上对我们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与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劳动的时光,经过岁月的洗礼,成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宝石。令我最难忘的,是和陈老师抵足而眠的两个夜晚。
年轻时的陈晓晔老师。
靠前个夜晚,是在读高中时一个盛夏的周末。那天,周末中午放学后的我正准备回家,陈老师叫住了我。他询问了我和附近村子里同班同学们的住址,并邀请我陪他一起去同学家中走访。
炎炎烈日下,陈老师带着我翻山越岭,徒步十多里山路,来到了锦源大队的*高地——齐腰自然村,走访了陶水寿等同学的家庭。酷暑难耐,山路难行,陈老师顾不上休息,接着又去了顺源、杨子里、郑山头等自然村,到谢余新、陈祝伟、蓝菊娥等五六位同学的家中探访。就这样,陈老师在烈日下奔波了大半天,直到天色渐晚。
这时,陈老师对我说:“仁标,看来今天走路回学校已来不及了,咱们就去你家,我和你一起住一晚吧!”我听了又惊喜又发愁。惊喜的是,我最敬爱的老师能来我家和我一起住一晚,是多么求之不得的荣幸啊!发愁的是,我那贫穷的家里,实在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招待老师。
回到家,我用畲族话让妈妈找邻居借了两个鸡蛋,煎了一碟咸菜蛋,然后又炒了一碗黄豆,煮了一锅番薯饭。请老师吃饭时,我因家里拿不出好饭菜招待老师而感到羞愧,没想到陈老师丝毫没有嫌弃饭菜的粗劣,还直夸我妈妈做菜手艺巧。我看着他美滋滋的表情,听着他不停地夸着:“这咸菜蛋真香!”窘迫的心才慢慢安定下来。
晚上,陈老师和我一起挤在我那破旧的小床上——这哪里是床,简直就是稻草窝!一张四只脚的床架,四周钉着木板,床架上铺着竹片或木板,再铺上一层稻草,摊上草席。这床的形状像水碓房里筛米时用的米床,故名曰“米床”。米床上的稻草窝裹着的暑气,已经让人烦闷不已,蚊子钻进补丁加补丁的蚊帐里嗡嗡直叫,更加让我焦躁。陈老师却毫不在意,他挨着我很快地睡着了。老师均匀的呼吸声,胜似那美妙动听的乐章,逐渐抚平了穷困少年心中的忐忑。
图右为陈晓晔老师。
次日一早,陈老师草草喝了碗稀粥就准备回校了,临走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仁标,你的爸爸妈妈很不容易,同学们的爸爸妈妈们都不容易,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改变命运的机会。”陈老师的背影渐渐远去,他说的话却久久萦绕在我心中。这一个特殊的夏夜,老师的关爱抚平了我的窘迫,坚定了我奋发图强的信念,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去拼搏美好的人生。
高中毕业后,我荣幸地成为一名民办教师,陈老师很欣慰,他常常写信鼓励我:要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他还常常邀请同学们去他家中小聚,我们一面聆听老师的谆谆教诲,一面学习老师教书育人的宝贵经验。在他的鼓励下,我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终于在1980年幸运地考入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学校。
第二个难忘的夜晚,就发生在我在师范学习的靠前个暑假。暑假结束准备返校的前几天,陈老师找到我,表示要送我回校。我受宠若惊,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但又担心年过半百的陈老师长途奔波太辛苦,我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但是陈老师态度坚决地和我约定了日期。
回校的那一天,我们先从宣平乘车到三港,再从三港步行三十多里来到老竹,然后坐车从老竹到丽水,又步行到三岩寺校区。那时候从宣平到丽水山路崎岖,公路也是坑坑洼洼的,一路颠簸,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陈老师一路上又是帮我背行李,又是嘘寒问暖地关心我的生活,还推心置腹地和我聊学习、谈人生。
到了学校,舟车劳顿的陈老师说要在宿舍陪我一晚。我感到为难,因为当时我们是三四十人同睡一个大寝室,床是一米二宽的高低铺,我怕老师睡不好。于是,我建议老师去住旅馆,可陈老师坚持要和我同挤一张床。床又窄又硬,我睡在外侧,因为想让老师睡得舒适一点,所以我就一个劲地往外缩,可慈祥的陈老师却怕我摔下床,担心我睡得不好影响学习,总让我往里一点、再往里一点。那一晚,同宿舍里的三四十位同学,对我羡慕不已,我成了整个宿舍最幸福的一个人。老师走后,同学们还一再说我真有福气,上大学了居然还有老师陪着睡。
图中为陈晓晔老师,拍摄于2023年9月2日。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陈老师对我恩重如山,他既是良师,又是亲友。是他点燃了当年我心中的信念灯塔,是他的鼓励和关心陪我走过了漫长岁月。人生过半,回味过往,遇此恩师,幸甚至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