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前两天,接到一个招标需求,要去讲标。与我同去的还有我的前领导,既然是讲标竞标,一定会有完善的PPT。我做PPT有个习惯,会从网上下载一些模板来做。这次也是一样。
PPT完美做好之后,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领导看着最后那四个大字“感谢聆听”专门跟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这个词"聆听"不合适。你改一下吧。
我其实是有点疑惑的。聆听,从字面上解释,是尊重对方的感觉呀,怎么会不合适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去搜索了一下。
没想到,搜索“聆听”之后,看到了另外一件事:
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因为其在PPT最后的答辩中,也用了“感谢聆听”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原来,韦东奕因其出色的学术研究,获得了第四届青橙奖,成为10位35岁及以下的青年学者之一,也因此获得百万元的奖金。
在此次活动最后的答辩视频中,韦东奕讲述了很多“让我觉得是天书”的问题,比如说“OSEEN涡算子的拟谱界”、“流最优增强耗散”、“三维流转捩( liè)阙值问题”……
真的是在听天书,讲得特别专业,完全听不懂,针对这些,所有人都没有异议;最后引发争议的是最后PPT里的一个致谢词——韦神用的是“感谢各位专家聆听”。
想来,我觉得,韦大神也是直接套用的模板来做的PPT吧?因为据我了解,很多的PPT模板都用了“感谢聆听”。多数人,都不会去纠结于此,大概能意会就可以了,也更不会有人较真儿,非得要得出了123的结论。
但是,偏偏有的人就当了真。觉得韦东奕大神,用这个词做结束语实在不妥。
那么,在词典中,这个“聆听”到底是什么含义呢?
《现代汉语词典》中,聆听的释义是这样的:凝神聆听,聆听教诲。
说文解字中这样阐释:
聆:听也,从耳。说实话,说文解字更客观的说了“聆”字的释义。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大概能了解,聆听这个词,在释义方面是客观的表述听的一种形式;在实际应用方面反而是增加了更多的主观个人色彩。打个比方,我作为晚辈,长辈要跟我说话,我鞠躬说一句:愿意聆听……这是没问题的。
但是,倘若,跟长辈说完话,最后鞠躬说一句:感谢聆听,则不妥。聆听的是教诲,用在自己身上说愿闻其详,愿意聆听是没错的;但是对客户、对长辈、对专家、对身份名誉更高的人,感谢他们的聆听,就显得不是那么谦虚了。
所以,韦神的PPT最后面,用的这个词“感谢聆听”就引发了这样一场中华文字用法的口水大战。
有网友说:这个时候吹毛求疵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了?网络满天飞的错别字,乱用字、拼音字、简写的yyds咋不吭声了?
还有网友表示:太吹毛求疵了吧,我只知道好多下载下来的模板最后一页就是感谢聆听,如果没有特殊需求,一般谁去专门改最后这页啊,讲都讲完了,谁还一定要纠结最后一个用词?有些人这么会学语文,那你去把网上的模板都改一下啊。
我特别赞同网友们的看法。
韦神这次获奖,与其说是对他的奖励,倒不如说是对35岁以下知识青年的一种褒奖。所以,当面对众多的质疑,很多年轻的网友们都站出来为韦神说话。
就像那位网友说的,现在网络用语漫天飞,哪个挨个的解读过?像网络词“yyds”也是被缔造出来的,没有人抠过他的用法,但是我们就这样使用在日常生活中真的符合逻辑吗?还有那些故意而为之的,错别字的成语用法、同音字的用法,那就更是大错特错而无人纠正了吧?
还是那句话“人红是非”多啊,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可能大家都不会关注,可是在这位数学天才身上发生进而引发争议,想必大家都知道为何而来吧?
最后,再多一句嘴:作为一个常年做PPT的老阿姨来说,我见过很多的PPT模板都是“感谢聆听”。所以,在做PPT的时候,一定要从听众出发,最保险的方法就是,直接用“谢谢”或者“感谢”,都不会存在任何歧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是老阿姨娜娜,写一些文字,收获一些感动,助力一些人的成长,足矣!愿您向阳而生,满面春风,做心中那个较好的自己。欢迎关注,探讨。愿意与您分享,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