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海岩《玉观音》逐句校对完,算是对自己青春阅读的一个交待。
最早读《玉观音》是在小学五、六年级,报上连载,记忆犹新的是杨瑞和安心相互爱抚彼此的肉体即可达到幸福的境界,懵懂中不由心向往之。
海岩说自己是一个三流小说家,其实并不是自谦。
看的书多了,会发现海岩的小说故事是一流的,环环相扣,扣人心弦,但时代烙印过于明显,情节转折过快的代价是牺牲了对社会和生活的详尽剖析的空间。
语言虽然流畅精致,有诗意,但撑不起命运的宏大主题和细节的想象性加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作品影视化后,很多情节和台词可以直接拿来用就可看出。
说到底,海岩的小说对文学的主题挖掘得不够深,总有些点到为止的意味。
在《玉观音》中,巨大的北京城,各色人等出没是多么精彩的后台,可我们发现翻来覆去的就是那几个人物,主线过于繁密,而支线过于稀疏。
比如对钟宁家族的展开就是纯粹为主线服务,不做进一步地延展,甚至在前后还出现了情节上的矛盾,这表现在钟国庆感慨中国人个个想当老板,养肥了就来和自己竞争这一情节,和小说后半部分刻意通过边晓军等人转述钟家强势欺压,成了众人的靶子,即可看出,这一转折缺乏自然丰富的铺垫,导致钟家的面目忽然就变得狰狞恐怖起来,失去了本不该缺少的人情味。
这是一味为了主线而牺牲了支线,从而导致次要人物出现脸谱化扁平化的尴尬情境。这一点是一流小说和三流小说的重要区别所在。
一流小说,写支线,写次要人物,也能单独拎出来独立成书,就像河流的支流,哺育一方,但从整体看,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汇流入海。
不过,总体看,因为安心和杨瑞的故事足够丰满曲折,读者的注意力被二人的命运紧紧牵动神经,支线也就不会过于在意了,这当然是初读时的幸运。
不幸的是,这样的小说是经不起三读四读的,不会让你过一阵子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两页。再加上《玉观音》的主题其实是青春与激情,随着读者年龄的增加和时代的更迭,这本小说也就淡出市场了,而电视剧《玉观音》之所以能够欣起怀旧热,实在是因为当下的电视剧精品太少,观众无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