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康亚飞

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结束后举行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河南日报社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提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

这已经是2015年以来,大河报连续第十次在全国两会上提问了。

聚焦三公经费支出、个税改*方案、大众创业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电商助推脱贫、食品安全……大河报的一次次提问,也折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个进程。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回答本报记者提问

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请问罗局长,市场监管总局今年在保障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方面将开展哪些工作?”

3月7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在“部长通道”上回答了河南日报社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康亚飞提问。

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罗文回答,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保证人民群众一日三餐的食品安全是部门的重要职责,要认真贯彻落实***总**“四个最严”的重要要求,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严格监管执法,着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今年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有力举措,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健全完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风险管控机制。食品安全实际上是风险管理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风险会商、预警提示、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拓展问题发现渠道,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综合研判、提前应对、防患未然,尤其要及时发布预警提示,切实保护公众健康,同时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的企业主体责任。去年9月,总局出台了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的监督管理规定,今年工作中要督促企业按照规定要求,设立食品安全总监、安全员,实行安全员日管控、周排查,企业主要负责同志月调度的管控制度,把企业主体责任落到最小工作单元。

三是督促落实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属地管理责任。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的属地管理要求,建立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的机制,明确责任清单、任务清单、督查清单以及责任任务承诺书,照着这套管控制度去做,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确保能够找得到人,查得清事,落得了责任。

全国两会上,大河报近年来十次提问

这已经是大河报记者第十次在全国两会上提问了。

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辣问”女记者张渝向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提问,就“削减的三公经费去哪儿了”发问。

2016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张渝“二问财长”: “个税起征点调整,有无时间表?”

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2017年,张渝三度提问,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向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提问,抛出备受关注的“双创”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势头很好。但一些创业失败的案例时常见诸报端。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政府在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双创、培育壮大新动能方面还有哪些考虑?”宁吉喆回答,创新创业初创失败难以避免,政府要支持创业宽容失败。

同样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大河报记者刘江浩也就“精准扶贫”问题,向时任财政部肖捷提问。

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2018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大河报记者侯梦菲就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安排提问,时任财政部部长肖捷回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鼓舞人心的战略。

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同样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大河报记者王磊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秘书局巡视员傅文杰提问,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体制机制的完善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两会十二问,大河报聚焦国计民生热点

当年全国两会上,大河报还获得了第三次提问,“代表通道”上,王磊向全国人大代表卓嘎提问。

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大河报记者段伟朵把村民闫春光的问题带上了记者会。她问道:“2017年,大河报连续三年跟拍兰考县张庄村闫春光脱贫故事,通过回访了解到,2016年靠着卖小磨香油闫春光赚了几十万,实现了小康,但他还没有网店。技术扶贫,尤其是发挥互联网+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务*扶贫办有什么安排?”

当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段伟朵还就“支持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向科技部负责人提问。

今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康亚飞继续接力,从关乎大部分人的食品安全领域里“出题”,提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

大河报“十问” 折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个进程

民有所想,大河皆愿发声。

大河报的十次提问,次次心系民生,回回引发热议,问民生、融百姓,这是大河报对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是大河的情怀和担当。

发问三公经费支出、个税改*方案、大众创业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电商助推脱贫、食品安全……记者问、部长答,多年过去了,大河报关注过的问题有了哪些新变化、新发展?

在大河报记者曾提出的“三公经费”一问上,开销单有何变化?钱花在了哪儿?梳理发现,近年来,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连年压减,财政投入向民生领域倾斜越来越多,科技投入、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重点领域支出在整体财政支出结构中占比不断上升,科技创新等*中*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成为财政投入的重点保障对象。

在“双创”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我国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随着税制改*深化的推进,触达百姓的多层次红利也持续显现,而这些利好都来自于2018年的新一轮个税改*。2018年,个税“起征点从每月3500元调整为5000元外,还增加六项专项附加扣除。个税制度的一系列改*,切切实实让百姓受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闫春光们”的问题也被列入《“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到,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成为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如今在现代化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下,电商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新引擎。

大河报的 “十问”,只是一个侧面,折射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个进程。

“十问”背后的新发展、新变化,说不尽祖国稳中向好的发展全貌。未来,大河报将继续保持“大河气质”,始终关切百姓民生,服务社会发展,彰显责任担当。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于鑫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shoutoutto"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mo/fresh/8sVB6B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