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3 日,北京大学宣布在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其中的不再用绩点制的方式计算成绩,而是采用“等级制”的考核方法引发热议。
这里的绩点制,是指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所采用的平均学分绩点(GPA)。这是一种以课程成绩与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方式,不同学校的计算方式存在一些差异。而北大生科院试点的“等级制”,则是将学生的成绩分 5 个等级来替代绩点:达到 85 分就是优秀(A),75 分以上是良好(B);用成绩的综合评价优秀率(成绩为 A 的课程所占的比例)和优良率(成绩为 A 和 B 的课程所占的比例)来替代 GPA。
而施行“等级制”的目的,被外界解读为遏制越来越多大学里出现的高中化现象——为了提高绩点而拼命练题刷分。 北大生科院的原副院长王世强说:“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 85 分以上,我们认为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 95 分以上。”
为什么学生们会“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陷入不必要的内卷泥潭”,而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素质提升”?通过梳理社交媒体上大学生们为绩点犯愁的故事就会发现, 绩点在当下的大学校园,几乎是处处无法绕开的存在。
根据澎湃美数课的梳理,在为绩点不高而发愁的同学里,有超过 75% 的人是因为它和升学紧密挂钩,这包括了国内大学的保送生资格评选以及海外大学的申请。
但绩点会影响的还不单单是保研或留学,奖学金申请、交流项目的名额、科研项目的申报……绩点也会出现在这些事项的填报材料里。一些同学甚至还担心考研复试时,导师会受 GPA 绩点的影响,因为一些学校的面试材料里需要提交绩点。
在一些过来人的眼里, 追求高绩点,并不是因为小镇做题家们只擅长考试,而是绩点确实是大学里很多事情的根本保障。
李华是 2013 年时去南京读的大学,他说:那时自己学校的奖学金覆盖比例不算低,所以大一、大二时还没觉得绩点高有多少不同,但到后面才恍然发现,原来“高绩点是一张通行证,所有东西都对其免费开放”。
绩点有多卷?算分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
只是,在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筛选后, 越是顶尖的高校,越是录取分数高的专业,围绕绩点所展开的高分追逐赛就越是激烈。
我们知道绩点的常见算分方式的有 4 分制和 5 分制,一般而言,绩点 4.0 对应的是 90 分、3.0 对应的是 80 分。而在一些很卷的学校或专业,就出现了所有课程的平均分到了 85 分,都不一定能在年级上排进专业前 10% 的情况。
锱“分”必较,成了很多学生的日常习惯。一位财经学校会计专业的大三同学吐槽说:“卷起来后,排奖学金名额的绩点能算到小数点后三位,0.001 分都有可能超过几个人。”
由于 GPA 是多门课程成绩的综合加权而来,且很多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课堂互动、团队作业、学期论文和期末考试等多部分叠加而成,这就给如何绩点拿高分留足了腾挪空间。
我们梳理了知乎上近 1000 条关于如何拿到高绩点的经验帖后发现, “认真学习”已是最最基础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摸清规则后顺应规则。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学生们甚至需要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差,权衡利弊后才能拿到各科目的整体高分。
像打一场有通关攻略的游戏,很多同学从选课开始就搜集信息,为自己避开“地狱模式”。在绩点如何拿到高分的回答下,不少人提到,开学前从学长学姐那儿打听到容易拿高分的课,“选课一定要快,不然就剩下一些巨坑或者超级无聊的课。”
另外,很多人也提到“出镜率”的重要性:成为课代表、上课坐前排、积极回答问题,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有人为了跟老师搞好关系,“又是给老师修电脑,又是搬东西”,并最后发现了,考试的卷子和去年甚至没什么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各高校的打印店,往往会在期末成为有心同学的重要去处。
但除了选课、上课和备考,一些同学的功课甚至在大学入学时就已经做了。
一位 985 高校的硕士在读生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提到,自己在本科的英语入学考试上故意考了低分,因为想被分到不那么卷的班级,从而好拿高分去保研:“很多课的老师打分是按分布给的,高分只会给一定比例的同学,高分班的竞争肯定要激烈得多。”
但无论采用了哪种竞争策略,不可否认的是, 要想 GPA 分数高,确实要各门课程都付出努力,而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过度竞争,正是北大想通过改革来改变的。
取消绩点,就能放心大胆玩耍了?
只是随着北大宣布试点取消绩点,除了表达支持的声音,也有人表达了一些担忧——其他学校如何认证?宽泛的划分是否会带来不公平?还有的则是担心同学们会从太卷急转到太躺。
但实际上, 取消绩点可能并不会让同学停止竞争。
在北大本次试点前,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校尝试优化绩点制所带来的弊端。例如 2015 年,清华大学宣布用 A、B、C、D、F 等 12 档等级来记录学生的成绩,从而替代百分制。2019 年,清华大学更进一步,在 GPA 改革方案中给了任课老师“评价自由”,并且 2019 年及之后入学的本科生的成绩记载方式中将不再有“对等百分成绩”。
对此,澎湃新闻采访了一位曾在清华读书的同学,她表示,改革后的评价体系提高了绩点的容错情况,多个分数段的绩点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比如改革前的绩点是 3.3,之后则为 3.6。但因为不控制优秀的比例,同样也引发了新的内卷——“现在大家都追求 4.0,好像拿不到 4.0 就完了。”
拼完了绩点,大学里能“卷”的项目还有很多。
2021 年,复旦大学公布了新的保研规则,申请人的平均绩点成绩被折算为百分制学业综合成绩,再按 70% 权重计入遴选总成绩。另外的分数,将由参加志愿服务、到国际组织实习、科研成果优秀、竞赛贡献突出等指标,经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专家审核小组严格审核认定后,按最高 30 分作为综合素质的成绩纳入遴选总成绩。
在国内的顶尖高校,这 30 分的争夺,同样十分激烈。
“看起来是多元化的路径,但每一条都还是按照做题的方式去走。”来自某 211 高校的糖糖认为自己深受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卷”之苦,因为在保持高绩点之外,大家还要忙于把每一项综合素质加分点都拉满。
而且与做题、复习、卷绩点相比,综合素质评价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隐形、更难以衡量。付出不一定有回报,想要稳稳拿下名额,只能尽量抓住每个机会。为了加满竞赛分数,来自某 985 高校的小舟集中向两项比赛投稿了几十件作品,最终收获了 22 张证书。她认为信息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哪怕这些竞赛已经非常格式化,但找到解决方法也很需要信息搜集的能力或是人脉,这都是很难被量化的一种能力。”
在北京大学的微信公众号上,王世强教授说:“如果一个学生长期习惯于刷题和寻找‘通关秘籍’,就会不习惯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不习惯解决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他希望通过这次“等级制”的尝试,能够促进每位同学在北大更好地放飞梦想。
文中采访对象李华、糖糖、小舟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