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嘉的微博,我希望留予后人标志性成果

李斯嘉的微博,我希望留予后人标志性成果

“真实地想他们!”

五月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教授周文浩正忙碌在仁济南院抗疫一线,同时负责着大量线上科研、教学活动。但在这样临近毕业季的节点,多项任务在身的他还是抽出时间,和大家线上共享演唱会,一起“云聚餐”。尽管吃的是再朴素不过的工作盒饭,但他珍惜这份仪式感。

重逢在屏幕前,徜徉在音乐里,他希望以这种方式和学生们好好道别,祝贺他们迈入人生的下一程,也开启医学研究的新阶段。

从医20余年,周文浩在儿科领域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临床医师,“他有那么多的学生,每个学生都爱戴他,都信任并依赖他。”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梅红芳这样评价。在学生们眼中,这位“钟扬式”好老师的榜样力量,足以让他们一生受益。

李斯嘉的微博,我希望留予后人标志性成果

他的学术信仰:走在最前沿

谈起“好老师”这个话题,周文浩将目光投向往昔,“我的导师们都是我努力学习的榜样。”他说。

周文浩犹记得在自己的博士期间,他的导师带领他“勇闯无人区”,在国内率先将亚低温技术投入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中,以新的治疗方法推动临床规范的改变。

这成为了他今后学术的信仰:走在最前沿。

“在国内如此顶尖的医院,医院里如此顶尖的科室,我们要做的事情必定是最前沿的。我希望将有标志性的成果留给后人,待他们进入这个领域,再不断填补空白,不断改变现状。”这是周文浩对自己的要求。

作为“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CNGP)”发起人,他构建起国内最大分子基因诊断中心,建立了国内首家新生儿神经重症监护单元,用早期快速精准诊断的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救治模式。

“科研也好,临床也好,最终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尤其要帮助那些以往没有治疗手段的病人。”周文浩将自己做的这些工作,比作“垦荒”,“我们把种子撒到土地里,让它们生长、发芽,拥有随时可期的收成,这是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因此,周文浩鼓励学生投入到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中。在其他人刷微博、刷朋友圈时,周文浩会从医学相关APP中搜罗最新资讯分享给学生。他还常邀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教授来医院介绍国际前沿技术方法和研究内容,将学生送去国外顶尖实验室、顶尖医院学习先进理念。

在周文浩的带领下,团队对新生儿脑病开展一系列临床精准医疗临床实践,首次报道了新生儿惊厥中国人群最常见的12个致病基因,设计出基于可改变临床决策的致病基因检测包,通过快速筛查和诊断真正实现精准医疗。

李斯嘉的微博,我希望留予后人标志性成果

自律、高效:他严厉不失温情

30年前,周文浩是一名奋斗在基层的普通医生,数年的工作让他看到了儿科领域的医疗局限,亟待突破技术壁垒、不断创新治疗方案。这份自驱的使命感促使他重返校园。

作为靠前位儿科医院从校外招收的临床博士,周文浩面临着的是紧凑的培养计划,他的导师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白天读书、晚上安排门诊夜班,最大程度利用起一天的时间,将临床、研究、培训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我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导师的帮助下,最后都做到了。”周文浩感慨道。

毕业后的十年,他的导师提供各种机会支持他,对他的生活也关怀备至。

李斯嘉的微博,我希望留予后人标志性成果

周文浩延续了导师的培养风范。“未雨绸缪,方可决胜千里之外。”他从每位学生的擅长点和薄弱点出发,为其制定研究生阶段的整体规划,包括各个时期的任务、课题的方向、转博以及出国留学。“他指导我完成了很多我原来认为做不到的事情,这直接改变了我原有的拖延症和不自信”,梅红芳说。

已是硕士生导师的胡黎园记得,在她陷入困境决定延期毕业时,是周文浩在冲刺阶段拉了她一把。他默默挤出一整天,一字一句认真帮她修改论文细节。

“这些都是后来从师姐的口中才知道的。那时我想,即使再累再苦,都不能辜负导师的殷切期望。”在成为导师后,她默默下决心:“我将在自己的导师生涯中,将此传承发扬光大。”

杨琳回忆自己在念研究生时,会“暗搓搓吐槽”导师布置的惊人工作量和逆天的高要求,被批评时也常私下模仿导师发脾气的样子。“但当我开始培养学生时,我才深刻领悟了周老师的当年恨铁不成钢的心。”

“全力以赴,不能懈怠。这是我对学生们的要求,结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个拼搏的过程。这样他们在摆脱了我的‘魔爪’后也能很茁壮地成长,很优秀地发展……”周文浩调侃道。

特殊时期“连轴转”

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间,周文浩带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疗队出征仁济南院,负责儿科病区500张床位医疗救治工作,收治有基础疾病的重症新冠患儿,每天穿梭在指挥部与病区之间协调,日行2万多步是家常便饭。

谈起这段经历,他笑称,“那是段无比纯粹的日子”。和外界的纷扰暂别,他专注于“医生”的救死扶伤,静心钻研临床和科研。在仁济南院,他率先采用“家庭、亲子”收治模式,针对年幼儿童这一特定群体,更细致地关注治疗过程中必要的陪伴与关怀。他还带领学生活学活用,基于临床经验,探索在新冠疫情命题下公共卫生管理、政策扶持、护理治疗等方面的改进方案,在短短的两个月合作发表了不少相关论文。

李斯嘉的微博,我希望留予后人标志性成果

尽管奔波在医院,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状态,仍是周文浩每日牵挂的重点。

面对突如其来的封控,他靠前时间将备用的睡袋、床垫全搬给了要继续完成科研的学生们,让他们集体住进实验室,自己则在办公室打地铺。“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是最安全的地方,有人管吃管喝。他们保证自己良好的生活状态,心无旁骛地完成实验。”

五月末的一个夜晚,正面临毕业答辩的刘凯伊忙碌到凌晨3点,他把最终版论文赶完发给周文浩审阅,没想到对话框中迅速弹出导师的“收到”,一段时间后还返还了修改意见。“那时我意识到,疫情期间他根本没法安心睡觉,时刻准备着院里有突发情况他能及时解决……”

“神采奕奕、雷厉风行、速战速决、有条不紊……”在学生们的眼中,周文浩是这样个性鲜明的好老师。拼搏是他的学术底色,以身作则是他时刻对自己的要求。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项天鸽

摄 影

受访者提供

责 编

李斯嘉

编 辑

苏佳怡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爱听故事的流浪汉"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mo/fresh/8qk1R1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