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宣晶
作为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板块之一,“第七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昨天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办两场演出。43个小节目、近6个小时的集中展演,当下舞蹈新人新作的特质——思路不拘一格、题材丰富多样、团队充满锐气,如春风扑面,展露无遗。
群舞《苏醒的大地》。 记者 叶辰亮摄
随着近年来舞剧创作日益花团锦簇,专业舞团纷纷“上马”大舞剧;而专家指出,也要对小节目有足够重视。“小节目映照着文艺创作的大风景。”文艺评论家方家骏说,“小节目是舞蹈创作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许多好作品都是从‘小’处开始起步,很多好苗子也是靠‘小’作品崭露头角。”
从“小”起步,展现青年对艺术的新思考
舞蹈小节目等作品因其演出短小灵活,内容丰富多样,场地不论大小,与观众零距离接触,广受欢迎。据执行导演黄洁荔透露,“第七届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吸引超过80个作品报名,经过层层遴选后,43个舞蹈小节目登上了申城舞台。参演作品均为上海舞蹈院团、院校编创的新作,其中既有中国舞传统底色上的守正创新,也有颇具艺术胆识的当代化诠释;既有抒情婉转的江南画卷,也有澎湃昂扬的足尖舞步。▼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在青春涌动的舞台上,诗词歌赋、文人风骨、经典器物等成为创作者信手拈来化之为舞的灵感素材。《碧水漪漪》从我国最早的翻译诗《越人歌》中汲取创作灵感,铺展合理的艺术想象,用肢体动作叙述诗词之中的真挚情感;《汝窑赋》以宋代汝瓷形象为依托,将动作与服饰艺术化融合,表现清净典雅的东方审美;《若欲飞翔》全新编创传统古典舞语汇,表现当代人对古人风骨、气节的追忆……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为舞蹈创作赋能,吸引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群体。
小节目的背后有着大学问,其中一个重要特质就是捕捉生活的瞬间,从中找到舞蹈的因素。在此次展演中,青年舞者不仅倾情描摹天地苍茫的“远景”,还充分展现个体内心的“特写”。《信号》借由动作信息传递的思考展开创作,传达支撑、分离、发生、消亡的人生轨迹,比拟人与人之间微妙关系;《蒲公英》以动作拟物,赞颂蒲公英被风暴裹挟后仍能生根发芽的顽强精神;《跋》在匆匆来去的步履之中,表现了一次次跌倒又负重前行的人生。这些现代舞蹈作品蕴蓄着编导们对于动作肢体开发的丰富想象力。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年轻创作者把民族民间舞的素材揉碎、重组,刻画现代人的生命情态,为舞台注入新元素。《境》将傣族传统“鱼舞”的舞蹈语汇与现代舞结合,舞者被层层叠叠的塑料气泡纸包裹缠绕,化作顽强求生的“人鱼”形象。当女演员上半身模拟生灵的折转轻盈时,下半身则呈现愈发沉重的包裹感,让观众在强烈对比中感悟生命与自然联结共生的关系。《乐不可言》对安徽“花鼓灯”的传统舞蹈元素进行了改编,将原有程式化动作与形式拆分,融入现代舞创作中,表现出当代青年在挫折中乐观向上、自我成长的心路历程。
以“小”见大,有无穷新鲜感和创作冲动
“在同一个舞台上,可以看到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戚冰雪、许靖昆,上海歌舞团的演员方文、毕然,还有那么多来自舞蹈院校的‘明日之星’,太值了!”00后观众李亦染兴奋地说。近年来,“上海之春”持续举办“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汇聚优秀的舞蹈小节目,吸引了很多忠实观众。昨天的两场展演从下午2点持续到晚上10点,有些资深舞迷特意请假前来,在剧场泡了大半天。
43个节目集中演出让人大呼过瘾,也有观众发现部分展演作品有“似曾相识”之感。其实,上海文艺院团和学校一直着力孵化新作,比如上海芭蕾舞团力推《起点》系列现代芭蕾专场,上海歌舞团打造“元舞际”品牌,为青年舞者提供展示真实自我的机会。而“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优中选优,并邀请全国舞蹈名家担当评审,为新作品的进一步提升铺设阶梯。“去年10月‘元舞际’原创舞蹈专场,我曾表演过独舞《境》,但心里仍有小遗憾、不满足。”上海歌舞团独舞演员董涵告诉记者,“这次,我和编导老师又重新打磨了作品,以全新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展演舞台上,创作者也尝试了小节目与大作品之间的转换。“很多作品的灵感起初就是一个小念头,然后从简单的舞蹈小节目渐渐发展起来。”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吴虎生透露,此次参演的两个节目——《月光》《苏醒的大地》都选自原创芭蕾舞剧《大地之光》。“在舞剧里,舞段表演与情感表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一种水到渠成的顺畅感。考虑到展演舞台的特殊性,我们将作品做了全新改编,让时长几分钟的小节目能迅速调动观众的情绪。在新人新作展演中,我完成了从演员到编导的身份转变。这个舞台,始终给我无穷的新鲜感和创作冲动。”
“我相信,脚下的舞台就是未来的平台。”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如是说。专业院团、院校孵化新作、打造品牌,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节展扩建创新成果的展示平台。一系列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有效机制,催生高质量新人新作,生机勃勃的年轻力、原创力正奔涌在申城舞台。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