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飞行棺材,当年险些引进,如今庆幸未下单

一场战争,一款战机,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实战洗礼。俄乌战争如同一场硝烟弥漫的实战考验,揭示了军事装备的真实面貌。其中,苏-34战斗轰炸机的表现,尤为引人瞩目。曾经被誉为“空战明星”的苏-34,在实战中却频频受挫,几乎从高峰跌入低谷。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苏-34的辉煌过往。作为一款诞生于冷战末期的重型战斗轰炸机,苏-34继承了苏霍伊公司丰富的设计经验,汲取了苏-27、苏-30等多用途战机的优良基因。其技术参数堪称亮眼:最大飞行速度1.8马赫,航程达4000公里,作战半径高达1100公里。而且,苏-34不仅可以携带多种现代化空战武器,还具备优秀的多任务能力,外挂点多达12个。再加上舱外17毫米钛合金装甲、驾驶舱内设的简易冰箱、微波炉等人性化设计,使其备受军方赞誉和期待。

不愧是飞行棺材,当年险些引进,如今庆幸未下单

然而,现实往往残酷。在俄乌战争的硝烟弥漫中,苏-34的表现却远不如人们期待。从开战至今,苏-34频频成为敌方导弹的目标,先后有多架飞机在战斗中遭受击落,甚至造成了飞行员的伤亡和损失。这种频繁的折翼,不仅引发了军方的担忧和反思,也让苏-34的“飞行棺材”之称不胫而走。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苏-34在实战中的屡战屡败呢?一方面,航电设备的落后,使得苏-34在战斗中难以及时发现和规避敌方导弹的攻击,增加了其被击落的风险。另一方面,缺乏精确制导武器也是其在战场上频频受挫的原因之一。在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作用日益凸显,而苏-34的不足恰恰暴露了其在这方面的弱点。此外,高风险任务的分配也可能是导致苏-34频繁遭受袭击的原因之一。相比于其他战机,苏-34的成本较高,执行低空轰炸任务可能并不经济,但在战场上却成为了易被击落的靶子。种种原因交织在一起,让这款曾经耀眼的明星战机失去了光芒,成为了战场上的“软肋”。

不愧是飞行棺材,当年险些引进,如今庆幸未下单

值得注意的是,苏-34的频繁折翼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原因,还有决策上的失败。俄罗斯空天军似乎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作战能力,导致苏-34经常“单打独斗”,缺乏与电子战飞机、预警机的有效配合,使其在战场上显得孤军奋战。再加上情报支持的不足,使得苏-34往往被敌方预测和拦截,增加了其被击落的概率。这种种原因的叠加,使得苏-34在实战中频繁失利,成为了俄罗斯空军的心病。

不愧是飞行棺材,当年险些引进,如今庆幸未下单

苏-34的失败,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战机进口选择的思考。回顾当年,中国空军面临两个选择:苏-34和苏-35。最终,中国选择了苏-35,而苏-34则被搁置了。如果当年选择了苏-34,再结合如今它在实战中的表现,未免会让人产生“上当受骗”的观感。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国情和军事需求的装备,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决策。

不愧是飞行棺材,当年险些引进,如今庆幸未下单

综上所述,苏-34战斗轰炸机在俄乌战争中的表现可谓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其频繁的失利不仅暴露了其自身的技术和装备上的不足,更反映了决策层在战略规划和军事布局上的一些问题。对于俄罗斯而言,苏-34的失败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是一次深刻的反思。而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在军事建设和国防战略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不愧是飞行棺材,当年险些引进,如今庆幸未下单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心如东旭"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qevR7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