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17年修订)》规定:
第十七条 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验收,编制验收报告。
根据以上规定,通常情况下,做了环评就要验收。不过,也不是没有例外。那么,逻辑如何理顺?手续怎么正当办理?
01什么是环评
环境影响评价 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02为什么要办理环评
根据《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条的规定 ,在中华人民**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照本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03不办理环评手续的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 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处分。建设单位未依法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备案,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04该编制什么类型的环评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统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 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 建设单位可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查看项目环评的编制类别。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依法依规取得环评。
05审编制什么类型的环评需要找中介机构
根据《中华人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九条的规定 ,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技术单位、个人(取得国家注册环评师资质的个人)对其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单位具备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能力的,可以自行对其建设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
建设单位应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的规定,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 在委托技术单位编制环评文件时,可参考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 (http://114.251.10.92:8080/XYPT/)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相关考核结果,选用信用良好、技术能力强的环评单位、个人(取得国家注册环评师资质的个人),并在合同中明确环评文件质量要求。
慎重选择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名单(个人)”以及存在单位失信记分较多、环评工程师失信记分较多、无注册环评工程师、环评文件数量与编制人员数量明显不对应等异常问题的环评编制单位(个人);避开选择列入“限期整改名单”且在限期整改期限内的环评编制单位(个人);不要选择列入“黑名单”的环评编制单位(个人)。
06审批流程
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依法依规取得环评批复或备案,并对环评文件内容和结论负责。 在环评编制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如实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掌握环评工作进展,并对环评文件的内容和结论进行审核。建设单位应与环评编制单位(个人)共同研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要求开展环评公众参与工作的,对公众参与的真实性和环评结果负责。
环评编制单位(个人)对环评文件内容和结论承担相应的责任,确保环评文件内容真实、客观、全面和规范。 应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制度,形成可追溯的编制工作完整档案;对有关单位提供的技术报告、数据资料等进行审核;如实向建设单位反映环评结论。编制主持人应组织现场踏勘,全过程组织参与环评文件编制工作,并加强统筹协调等。
07材料清单
- 企业申请报批项目环评文件的申请书原件1份;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原件3份;
- 电子光盘(环评文件电子版)1套;
-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3份;
- 按规定进行环评文件全本公开的说明材料(含项目的环评文件公开稿,建设项目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事项的说明)原件1份。
(来源:肇庆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图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