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龙凤办公杯,古韵双龙戏珠三件套(1/3)

汝窑又称汝官窑,是宋代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窑场之一。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它与官、哥、定、钧并称为宋五大名窑。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有这样的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由此可见汝窑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造贡瓷的窑场,在宋代青瓷中位居首位,但是由于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的瓷器时间很短,传世极少,到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

明代人曹昭在《格古再论》中就这样讲:“有蟹爪纹者真,无蟹爪纹尤好”。但汝窑瓷器绝大多数都有开片,无开片者极少。汝窑瓷器的另一个特征是满釉支烧,因采用荡釉工艺,施釉过底足,改变了唐代以前施釉不及底的传统工艺。满釉工艺固然是一种进步但却是给支烧带来了困难。以往的垫饼或垫圈的支烧方式已不再通用。汝窑工匠充份发挥自己的知慧,发明了小支钉支烧技术,即以三个或五个像芝麻一般大少的砂粒等距离的放置于器底,支撑着器物使之不会粘在一起,然后入炉烧造。因此,在传世汝窑瓷器底部都可以看到这种支钉痕迹。

汝窑瓷器的釉色主要有天青、卵白、淡青等。天青是一种与蓝天的色调相近的釉色,有深、浅之分,釉面较透亮。这种色泽在传世的汝窑器物中较为常见。“卵白”又称“卵青”,是一种与鸭蛋壳相接近的釉色,釉面大多呈失透状。“淡青”又称“粉青”,是一种以青色为主要基调的釉色,与天青釉不同之处,是淡青中微闪绿色,釉面多透亮,釉色也有浓淡之分。传世汝窑瓷器中有半数以上为淡青色。

此对“宋汝窑浮雕海水双龙戏珠纹杯”,杯体宛若小碗形状,器型小巧精致,胎体轻薄,形体古朴敦厚,全器内外施淡青色釉,釉色莹润,迎光侧视显七彩蛤蜊光环,自然而美丽,这种由矿物质磨成的釉料,历经八百年的老化而显露出来的光环,现代是没办法去模仿出来的,这些都被视为无法仿造汝窑器的成功之诀。

整器开无数蟹爪纹布满全身,器身高度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5厘米,微撇口,鼔腹,敛底,矮圈足,内有三颗芝麻大少的支钉痕迹,支钉露香灰色胎。杯身口沿雕刻一圈循环往复的“回字纹”,作上层的装饰,鼔起的腹部则精雕细刻,两条在滔天海浪的大海中遨游的蚊龙,相互嬉戏争夺火焰珠的宏伟场景。

双龙张口翘舌,双眼圆睁,鬃髦飞扬,背鳍整齐,前腿五爪肆张奋力向前,后腿使劲划动,表现的刚劲有力,矫健生动,龙身曲腹扭动上下起伏,向着火焰珠靠拢,相互争抢。场面蔚为壮观。

双龙在一个狭小的杯面上,被刻划的出神入化,赋予生命感强烈的效果,而且使用高浮雕打造纹饰的手法,在施釉高温烧成后,聚釉处显示出玉质般莹润,图景给人以立体的视觉感受,十分的生动传神。

“龙”,鳞虫之长,在史前文化时期,龙已成为原始社会人们祟拜的对象,到后来“龙”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跨越了绵延的历史长河,在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中留下了许多神秘而威严的形象,给人以向往、尊严和荣耀,人们把无穷的力量赋予了龙,又把希望和憧憬寄托给龙。

“龙”,究竟产生在何时,它是如何演变的?长久以来都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时至今日,由于考古工作的许多重大发现,这些问题已有了解决的可能。

龙凤艺术魅力无处不在,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传统装饰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画龙画凤已有专门的技巧和理论。正是龙凤题材的永久不衰,给我们能正确辨别各个时期龙的特点有了一个不错的契机。

如唐代之前的龙,多为龙首兽身,宋龙蛇身,颈至尾部大小差不多一致,无肘毛,鼻长两鬚如八字撇开,头隆起,腿爪有力接近元龙的表现。元龙头上昂,张口翘舌,细颈疏鬣,双角向后延伸,龙鳞细密,肘毛细长,腿爪前伸作腾飞游动之状。明龙早期有元龙遗风,宣德以后龙作合嘴如猪嘴状,俗称“猪嘴龙”,身驱、四肢粗壮,腿爪刚劲有力,十分霸气,身边有“壬”字纹伴随。明代中晚期,龙身瘦弱如蛇,披头散发,开始走向衰落。清三代時期,龙纹威风生猛,形象灵动,龙头有八字撇开长鬚,下腭长上腭短,龙头苍劲,龙角如牛角左右叉开,龙爪回归写实没有明代时的风车状。如此种种龙在各个时期的特色,在此件“宋汝窑浮雕海水双龙戏珠纹杯”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宋龙在这里的时代特色和精湛的雕刻艺术。

它是一对不可多得的宋代汝窑杯,虽历经八百多年,还能完整如初,实属难得。

王瑞球

July 27th 2022

汝窑龙凤办公杯,古韵双龙戏珠三件套(1/3)
汝窑龙凤办公杯,古韵双龙戏珠三件套(1/3)
汝窑龙凤办公杯,古韵双龙戏珠三件套(1/3)

于东莞厚街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Raintou"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qWRC6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