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微博,社会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隐忧》

《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研究》

作者:陈世华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随心微博,社会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隐忧》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社会工作质量与效率,而且还有效拓展了信息的传播路径。微博作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与载体,对于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社会治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该书对于微博的传播特性、治理理论依据、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以及实施路径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同时也结合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书以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该书描述了微博的传播特性和治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将微博特性与公共治理理念相结合,建构了政府、公众、民间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运用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模型和具体路径,总结了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特征,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炼了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

  1. 从传播内容上来讲,微博对内容长度进行限制,微博在降低传播者门槛,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导致了碎片化、浅阅读的问题。
  2.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认为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传播行业的变革,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和行为类型。
  3. 微博起源于美国。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伊凡·威廉姆斯(EvanWilliams)创建的Abvious公司推出了Twitter服务。Twitter的英文意思是形容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也可以用来形容人说话议论时的声音。Twitter的意义也契合人们在网络上随时传播自己所思所想、发布只言片语的特征。
  4. 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奥巴马的Twitter账户就在获取选民支持、资金募集、形象塑造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奥巴马也被称为“网络总统”。
  5. 国内最早的微博可追溯到2007年的饭否网,以及稍晚的随心微博、叽歪、腾讯的淘淘,但这些早期微博并未受到网民的普遍认可。虽然这些运营商急剧增多,但各自为战,服务缺乏创新,未能形成资金链和盈利模式,更多是玩票性质,所占的市场份额都不大,关注度偏低,影响力不大,微博的价值未被发现。
  6. 在身份认证、信息接收和发布上都体现了强烈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在身份认证上,微博用户自己决定是否实名,对自己的身份是否隐匿有决定权,管理者、微博平台无权干涉。用户可以自主决定微博的使用方式,他人无权干涉。
  7. 网络时代信息获取和发布的高速便捷,导致了我们信息生产的迷你化和信息消费习惯的碎片化,这种习惯又加剧了网络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碎片化,微博就是这种趋势的产物。微博是传播领域的碎片化、阅读的碎片化、表达的碎片化的典型体现。
  8. 由于微博没有把关人,没人设置议程,微博的话题纷繁多样,松散破碎,既可以是严肃的公共事务话题,也可以是轻松的私人情感表达,每一条信息都可以自成主题,使得微博话题很难形成一个持久性和深度的讨论。
  9. 由于微博特殊的关注机制,微博页面上只显示关注的博主的微博内容,因此微博信息在圈子内进行传播。用户往往会关注熟悉的人,形成朋友圈;用户也会关注不认识的专业人士,但往往是跟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相关的人,导致微博内容的专业化和狭窄化。
  10. 微博便捷、交互、低廉和易得,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自由传播,大大降低了公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成本,打破了知识垄断,通过点滴知识的渗透和积累,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提升公众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微博开启了“人人都是参政者”的新阶段。微博降低了政治参与门槛,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多主体之一。
  11. 以微博为代表的“弱关系”的地位不断提高,传统亲戚、朋友、同事的封闭的“强关系”有所式微。在微博的“弱关系”中信息来源多元、内容异质,可以吸纳群体智慧微博,“弱关系”成为人际拓展和关系传递的基础。微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广阔的“弱关系”网络,发挥社会资本的最大效用。
  12. 由于民间组织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独立性、自愿性,其微博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更容易获得公民的信任和认同。民间组织应该利用微博培养和发展自身,通过微博提供专业领域内的权威声音,消除公众疑虑,同时以专业视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参与和监督社会治理决策和实施过程。
  13. 民间组织不仅可以成为政府的帮手、公益事业的补充,而且可以充当有效的社会控制中介,在国家与社会间、国家与个人间扮演缓冲的角色。
  14. 在微博舆论引导中,政府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一时冲动,图一时口快,妄下结论。
  15. 公民要将微博当作意见交换的自由市场和公共领域,积极使用微博,发表评论,积极转发,与粉丝和博主进行积极互动,提升公共精神和责任感。在公共事件发生时,将公共事件与自身联系起来,积极利用微博关注和了解事态进展,提供信息或转发微博,让更多的人知晓。
  16. 微博舆论领袖粉丝众多,其微博被大量转载和评论,影响力大,在微博参与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微博虽然是自由传播网络,但每个节点信息传播的力度和产生的能量是不一样的,微博舆论领袖就是这样一个无中心的中心,即“话语权力中心”。政府要积极培育自己的微博领袖。
  17. 治理需要权威。在传统社会,社会管理的权威来自帝王和政府,政府垄断了治理权力,除统治阶层外,其他人无法分享治理权力。在传统社会,治理权力集中于金字塔形状的官僚体系中,权力自下而上逐渐集中,上层发号施令,下级依令而行,治理的运作方式则是从权威主体由上到下的单向式统治。
  18. 在微博舆论引导中,及时辟谣非常关键。微博的交叉传播特性使微博成为谣言传播的集散地,这就要求政府利用微博的积极效应,使微博成为辟谣的有效工具。在危机事件中,公众由于存在不确定性而产生信息饥渴,也更容易传播谣言。
  19. 微博准人的随意化、微博语言的碎片化、把关人的缺失使微博的议程设置显得更加困难,但微博的议程设置功能不能弱化而应该因势利导。微博上信息多元庞杂,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引起其他社会成员的兴趣。在微博议程设置中,找准网络事件本源和价值,提纲挈领,不能让政府微博淹没于微博的大海之中。
  20. 在微博参与社会治理中,各主体相互依赖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应对环境的变化,共同发现、分析、参与、管理、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在治理运作的过程中,多元治理主体借助于微博进行信息共享、流通,通过合作、协调及其对共同目标的确定等手段来达到对社会事物的治理。
  21. 微博信息的影响通过交叉网络传播的层层转发被无限放大”,在流转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变异,产生谣言和添油加醋的成分,甚至掩盖了许多更准确、更客观、更全面的有价值的理性声音。由于微博缺乏有效的审核和制约机制,非理性和虚假的信息经过不明真相的公众的转发,往往会导致沉默的螺旋。
  22. 媒介诞生后,媒体成为政府检测社会环境、了解社会舆情的重要工具,正如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媒介的首要职能就是监测环境。
  23. 微博上充斥着虚假、色情、暴力、违法、违规等有害的信息和错误的观点,也流传着各种奇谈怪论和不健康的观点,裹挟着欺骗、偏执和罪恶,影响到公众对微博舆情的判断,进而影响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质量,威胁网络社会的秩序和稳定,甚至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24. 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的口头传播和文字书写中,表现为日常的街谈巷议和文学创作。传统监测环境的方式是专门从事收集民意的职官深入民间走街串巷收集信息。
  25. 大量用户都会关注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微博舆论领袖,微博舆论领袖往往有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他们所发出的一些微博会引起成千上万的转发,这样导致了信息的重复,即刷屏,尤其在一些热点事件中。如果舆论领袖本身的意见有问题,那么经过大量的转发,错误的信息就会传播得更广更远。
  26. 微博舆情来自民间公众的意见,反映的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由于微博的低门槛、零准人、简便快捷的传播特性,微博的用户群巨大,分布在社会各个角落、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环境的基本情况和公众的基本观念。
  27. 有一些微博大V专门发布一些趣味微博、笑话、心灵鸡汤,经过粉丝大量转发,也是一种信息重复和冗余。这种重复的无价值的信息严重影响了微博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价值和功能。
  28.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着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认为人类借助于媒体的报道形成对客观环境的认知,而我们人类主要依赖头脑中形成的信息环境来认识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世界。
  29. 微博上的自由表达和众声喧哗让不同的意见得以呈现,但微博用户素质良莠不齐,所发出声音的质量和价值也有高下之分。有些言论缺乏理性,不合常识和逻辑,经不起推敲,尤其是对违法犯罪事件的评论看法有失偏颇,而这种人并不是少数,这就容易导致微博审判。汹涌的伪民意干扰了司法审判,影响了司法公正。
  30.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微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利用微博及时发布客观、准确、权威的信息。在社会危机中,政府要通过微博普及常识,揭示真相,澄清流言,引导微博舆论,掌握舆论主导权。微博的公开、快速使其成为反腐倡廉的新手段,政府要自觉把工作置于公众的视野之内,接受公众监督。
  31. 在微博参与社会治理中,微博的接触和使用的程度多少是决定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在目前的情况下,互联网的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特定群体在参与机会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势必会影响网民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代表性和普及度,进而影响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效果。
  32. 政府日益重视网络舆情,也让微博参与社会治理成为可能。世界和当代的历史带给我们启示:欲长治久安,实现善治良治,民意支持是第一要义。而要获得民意支持,执政者必须真正尊重民意、倾听民意,建立与民众有效的沟通渠道,化解彼此心中的不信任感。
  33. 虽然有着平等的微博接近和使用权力,微博用户也在积极使用微博,但是话语权力的差异导致微博参与社会治理不均衡。微博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沟通平台,但是交流不一定是平等的,因为任何话语背后都有权力关系的制约。
  34. 在中国传统的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诸权于一身。出于管理秩序的考虑,信息的流动完全是由上级控制的,上级发号施令,下级被动执行。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民意搜集机制,传统社会治理主要目的是政治统治和社会管制,力图限制信息的流动,搞信息封锁。
  35. 在微博用户群体中,普通微博用户的民意容易被“意见领袖”所代表。微博舆论领袖在微博舆论中扮演引领角色,普通网民大多处于一种跟风从众状态,甚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成为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和扩散者,成为网络炒作者利用的道具。
  36.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失衡、社会的贫富差距,极易造成民众相对的被剥夺感,引发情绪淤积。此时尤其需要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而当社会矛盾和危机发生时,便捷有效的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途径却严重不足。
  37. 善治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管理,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是两者关系的最佳状态。善治与协同治理、合作治理、多中心治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善治是治理的最佳状态,也是治理的终极目标。由治理走向善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8. 有些人独立性强,发布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和点评;有些人独立性弱,自主性程度不高、人云亦云,发布的信息和点评质量不高。这种人际间的不平衡也会影响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水平。人与人之间的话语权力差异导致了参与不足。
  39. 在治理中,治理权威是多样化的。治理不再局限于政府的统治权力,专业领域里的权威在社会治理中同样发挥作用,比如信息权、知识权威、伦理道德约束等,同样能够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协调社会的有序发展。
  40. 微博参与社会治理重在参与,关键在互动;不互动,参与就无意义。缺乏交流互动,微博参与社会治理容易流于“走过场”,单向的信息流通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缺乏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政务微博就成为公告板。
  41. 说大话、空话,甚至没话,针对网友的问题,一句“无可奉告”打发群众。有些微博官腔十足,以领导者自居,回复网民要么不痛不痒,要么大道理满天飞;对待网民反映的具体问题,动辄“严肃查处”,要么轻描淡写“正确对待”。
  42. 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微博上的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超越了法律的界限,严重地侵犯了个人隐私。微博网络上人肉搜索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部分公民窥私、猎奇心理的刺激之下,披着声讨社会正义的外衣,超越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践踏了公民的隐私权,体现了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侵占。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那位张同学啊"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kW7f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