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讲座哲学与人生——理解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傅佩荣讲座哲学与人生——理解生命的深度与广度

“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人应该如何度过一生?” 无论身处何年龄段,所处何行业,人不免问这些问题,并因之而困扰。《哲学与人生》,汇集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哲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实践。读此书,跟着傅佩荣先生窥见哲人的思考,和智者一起思考,探究人生智慧。内容博采众长,条理清晰,文字通俗易懂,来自身边生活的案例俯拾皆是,平凡的事例引人思考。这也是傅先生在台*大学开设的一门通识课,无怪乎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

哲学是什么? 哲学即“爱智”, 旨在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呢?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这是提升哲学素养的基本方法。爱智是人的天性,了解中外哲人的思考,增长自己的智慧。

什么是人性?从西方来看,靠前阶段,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能够=应该=必然,以能力决定一切,这使人们得到许多惨痛的教训。第二阶段,如戴尔菲神庙上的刻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与孔子 “不为已甚者”不谋而合。 人类进入自我节制的阶段。 第三阶段,到了哲学出现之后的思想,西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他说,“人是理性的动物。” 但是,理性的人为什么往往做出许多非理性的事情? 可见,人类并不能排除动物性,有复杂的结构。

就人的起源,基督教相信“上帝造人”, 人一出生,就带着神的形象,同时带着原罪。一个人如果要得救,必须通过信、望、爱三种德行。近代西方科学发展,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从以“神为主”,**为“以人为主”,真正去观察人类生命的特色。

跨越两三千年,从西方背景看人性的真相,从野蛮逐渐走向理性。稍微了解了人性,就会进一步问,“人类应该往哪里去?” 存在、理解,最后达到快乐,是基本的原则,在这原则上,继续向前 发展。 傅先生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基本思想:

古希腊时期:

  • 苏格拉底 —— 雅典人,常被称为西方的孔子。他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一切知识,所有他之前的哲学思想都变成他的学习及了解的材料。他以对话的方式,告诉人们,他们所知道的知识其实都是假的知识。真的知识必须由内而发,由主体觉悟而生。 他主张,知识就是德行,与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谋而合。临刑前,他对学生说:“ “你们所埋葬的知识我的躯体,今后你们当一如往昔,按照你们所知最善的方式去生活。” 总结苏格拉底的生命内涵,就是追求真理、肯定传统、听从内心之声。

书中重点介绍了存在主义思想

  •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人生有三绝望: 1. 不知道有自我:在世界上奋斗了许久,却不知道自己在求什么;2. 不愿意有自我:因为有了自我,就意味着人必须开始为自己负责,而为自己负责的压力是非常沉重的; 3. 不能够有自我:坚持走自己的道路,非常孤独,而坚持下去是否会有好的结果,更是未知数。相信这也是现代人常有的困扰。

他继而指出,人生有感性、理性、宗教三大阶段。靠前阶段,感性阶段,心态偏享乐主义,但需要注意享乐的层次,同时考虑人生的性向和人生的意义。第二阶段,伦理阶段,特色是“向内要求自己”,把过去、现在、未来连贯起来,如此一来,生命才能完整。第三阶段,宗教阶段, 经过实在的反省,会发现生命脆弱,接受这个事实,并且认识宇宙中有更大的力量。 我们或许不看重宗教,但仍须敬畏宇宙,让人保持谦卑。

  • 尼采 —— 着名的无神论者。“上帝死了”, 是他的名言。但这句话并不只是批判基督教,而有着“重新评估一切价值” 的涵义。 他提出权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 ,这不是指*治权力,而是一种广义的权力。 宇宙里任何生命,只要存在,就会表现自己本身的生命力,权力意志指的就是这种生命力扩张的状态。 这种哲学放在人的身上,就是“超人” (Overman)。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要把生命潜能完全实现出来。

生命潜能包括“有形的身体”和“无形的精神“两方面。他提出人的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和婴儿。骆驼阶段,吃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时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狮子阶段,自己做决定,对自己负责,“我要如何”。 婴儿 阶段,这是完美的开始,当一个人抵达婴儿阶段,代表心灵重归原点,回归纯真阶段,可以重新再出发。象老子所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 马赛尔 —— 法国哲学家。他提出“是不等于有”,“奥秘不等于问题”,以及“我与你”不等于“我与他”,引发正面而积极的人世情怀。 “是不等于有”,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拥有就是被拥有(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 ”。细想想,这句存在主义的名言,多么贴切。过简朴的生活,要把握两个原则:一、 东西用到坏; 二、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 断离舍,不就这样吗?做到这两点,不也是对地球环保的贡献吗? ”奥秘不等于问题“ , 凡是与人有关的都不能称为问题,因为问题就预设了解决的方法 。那么,还有什么可以烦恼的呢?

他认为,人生等于旅行的过程。人活在世界上都只是旅客或过客,而不是归人。既然是旅客,何必在意自己“有”什么呢?应该在意的是,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舍得”,并且在当下去珍惜及感受相处的缘分。此点和老子的思想颇为相通。

存在主义强调人类当下的“自我抉择”,但是从不忘记“超越界”,也就是人类生命最后的基础。个人由于经验有限,会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然后,我们不能因此以为,自己的人生只能如此而已,还必须保持开放的心胸,去面对“人”的生命。

中国古代属于“早熟的文明”,与其他文明相较之下,显示出高度的礼乐以及合理的人文精神。追述中国哲学的源头,书中介绍了《尚书·洪范》和《周易》。

其中“洪范九畴”的核心理念构成了所谓的“永恒哲学‘。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 五行:水、火、木、金、土。五行学说对中国哲学、科学、文学、生活来说,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 敬用五事:指人的五种本能,如”容貌要恭敬、言语要有条理、视察要清楚、听受邀聪敏、思虑要通达”。
    • 农用八政:八政是国家施政的八大领域:管理粮食、管理财物、管理祭祀、管理住行,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
    • 协用五纪:调和阴阳,用五纪。
    • 建用黄极:黄极即是大中,亦即*高正义或绝对正义的原则。这是整篇《洪范》的精神所在。
    • 乂用三德:治民要靠三德,三德=刚正不阿,以刚制胜,以柔制胜,正直是首要原则,接着就妥善运用刚与柔。
    • 明用稽疑:指一国之君要明辨疑惑,必须使用各种方法。
    • 念用庶征:人的思虑必须根据外界各种现象,比如四季变化。
    • 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用五种辛福引导人行善,六种困苦警戒人为恶。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亲近有德),考终命(长命善终);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丑陋)、弱(懦弱)。

从自然到人类,从政务规划到天象规律,最后推出至高理想“皇极”,亦即人群组成的国家是为了体现绝对正义。从三德到五福六极,作为个人具体的报应参考。由此目标,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失望与落空。在先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便有如此成熟完备的理念,确实是早熟的文明。

与《洪范》的永恒哲学相呼应的,是代表变化哲学的《周易》。《周易》的基本原则,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自然规律是变化中有其不变,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六十四卦各“传”,在标吉凶时,总留一线生机,亦即,不可安于小成,也不必为小祸而失去上进的意志。变化是一直在进行的,只有把握主体自觉的行善要求,以日新又新的德行走向君子的目标,才是逢凶化吉的上策。

对于中国哲学思想,书中重点介绍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儒家与道家演变而为中国古代两大学派,从此一路左右并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基本心态。

儒家提倡“人性向善” (注意,非人性本善)。 善,即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仁“,从字义上解,“从人,从二”,亦即人与人的关系。“我欲仁,斯仁至矣” ,想要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就此可见孔子自由意志之强大,足可为后世师表。

  • 仁字有三义: 一, 仁为人之性,只要真诚,就会觉察内在向善的力量是源源不绝的;二,仁为 人之道,“择善而固执之”,选择善的途径并坚持保守,正是人生之正途;三,仁为人之成,即人生目的之完成。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篇》。“ 这样的生死观,显示了孔子对”天“(超越界)的信仰。
  • 要择善,就要分辨善恶。分辨善恶,方法有二:一为先天的,为“良知”; 二是后天的,为“习知”。择善还要考虑三项因素,一, 内心感受;二,对方期望; 三,社会规范; 当发香三者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呢?靠前,社会规范是最低的限度的道德要求,不能违背;第二,若一味满足对方期望,结果会搞得自己疲于奔命;第三,真正不可避免的是内心感受,“求其心安”。若不能忠于自己的良知,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是基本的原则,如何择善,又有两个要求。一,经常反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善恶不在行动本身,而在于行动者的动机。每个人都须学习及反省,以便找到自己尽忠、尽孝、尽义、尽礼的途径。
  • 择善后要固执,即坚持原则,但又谈到通权达变,是否矛盾呢?答案是,固执所坚持的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择善是针对具体表现方式而言,固执是针对内心感受而言,两者相辅相成,不矛盾。
  • 儒家的价值观,分为三个阶段:靠前阶段,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第二阶段,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谊; 第三阶段,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只要人的内心充满自信,俯仰无愧,坦荡荡无所求于外,自然觉得有一股力量支持自己,源源不绝,生生不息。

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天下之乐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不愧为千百年来滋养中国人精神的精神之源。

儒家强调伦理学,重视道德修养,引发人的责任意识。道家强调智慧与解脱,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由之获得智慧的启发。道家思想超越人类本位,强调人必须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

老子所处时代,人间秩序瓦解,百姓无以维生,所以老子希望大家自我约束,学习简朴的生活。主张不争、无为、顺其自然,让一切保持“自己如此”的状态。道家思想以知为区分,处理好人对万物的关系;以知为避难,处理好人与万物的关系;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道家思想的重点最后回归内在自我,强调减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耳目的干扰。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便是教我们约束自我,降低欲望,不做妄为之事,希望我们全身保真,活尽天年。学习道家思想,让我们在人生旅途困顿颠沛时多一份自在与洒脱。

无论儒家、道家,还是别家中国哲学,无不抱持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将存在与价值统合于超越界。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哲学,不仅借重古人思想的完整架构,兼顾永恒与变化的双重要求,使自己既可因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为变化之理而勇于创新。双轨并行,人生方可动静得宜,收放自如,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人之福。

除中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外,书中还介绍了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教育与自我等议题。 博采众长、旁征博引,语言简明生动,展示了傅先生深厚的中西方哲学修养。读此书,人生的很多疑问不免开朗,跟着先生的真知灼见走上爱智慧的人生之路。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小橙子耶"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kVf77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