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评论员陈君乐,是国内网球圈里最让人耳熟能详的媒体人之一。他专业而又不失趣味的解说评述、比赛分析,长期以来受到网球迷们的欢迎。作为一名“电视人”,陈君乐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传统媒体,在微博这样的新媒体阵地上,他也在用好玩、好看的内容传达网球的魅力,并时常分享一些个人感悟和生活点滴。
因为温网的氛围喜欢上网球的陈君乐,从进入复旦大学就开始了职业规划。虽然他就读的旅游管理专业与网球、媒体都没有太大联系,但大学里宽松的校园环境,让他有了足够的课余时间投入到网球社团和网球训练当中。陈君乐也笑称:“其实我一直说我是网球系的”。
也正是在打理网球社团的过程中,陈君乐逐渐发现,他有机会将自己的这项兴趣爱好发展一项事业。尤其让陈君乐难忘的是2002年上海举办的ATP大师杯,作为校网球社的骨干,他承接了那届大赛的志愿者选拔工作,并前往大师杯现场亲身体验。见识了大场面的他当时就有预感,网球日后会在中国腾飞起来。
带着这样的想法,陈君乐在临近毕业时前往SMG五星体育实习并留任,至今已有22年。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行业深耕多年的经历,见证了他从见习生到前线记者、编导,再到解说员、主持人的“华丽转身”。
做记者、编导时期的笔记与录像带
熟悉陈君乐解说的观众,一定会为他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风格所折服,而这和他多年来的专业沉淀密不可分。陈君乐介绍:“作为网球解说员,你的工作是要靠日积月累的,一年 365天,每天可能要至少要花上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尤其是在完成原始积累的时候,你要查海量的资料,要去看很多你出生之前的比赛,然后你要跟进实时的比赛,还要去刷每天的消息。”
十几年前的工作笔记
外出采访携带的便携式对编机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陈君乐当年从幕后转向台前还曾走过一道坎,那就是需要考取主持人上岗证,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吐字发声。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但对于陈君乐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上海本地人来说并不轻松。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战胜了口腔开合度、前后鼻音和卷舌翘舌等南方人的“噩梦”,成功过关。
在澳网前线采访
多年的解说生涯中,最让陈君乐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澳网的“费纳决”。他动情地回忆道:“看到第五盘一上来费德勒被破发以后,觉得又是09年的翻版了,费德勒又一次要在纳达尔面前被打得非常郁闷。(我)甚至都想起09年颁奖仪式上他哭鼻子的那个场景,结果竟然能扳得回来。而且那一次是(费德勒)12年温网以后靠前个大满贯,(已经有)将近五年的时间。所以看着他能够拿到胜利,当时在解说席上面,突然之间,解说那么多年比赛,我靠前次感觉鼻子发酸了。”
陈君乐坦言,在那次的解说途中出现情绪起伏,播出质量上说是其实是不过关的,但那样的时刻对他来说反而更值得纪念:“虽然我可能并不以此感到骄傲,但是我愿意去直面它,并且珍藏它。”
有时,陈君乐会走出传统媒体的“一亩三分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解说。但陈君乐并不会因为平台的转换而降低对自身的要求,他始终是按照电视台的解说标准,尽可能地展现自己作为一名职业解说员的风范。
新媒体的崛起,也给陈君乐这位“老电视人”带来了一重新的身份。最初,他只是应同行张奔斗的邀请开始写博客,后来博客时代落幕,他又将阵地转移到微博。曾经滋养过他解说事业的一线记者、编导经历,让他在新媒体的时代也能够有高质量的产出,甚至还长期出品自制视频节目,网罗网坛的大小事。这些网球迷喜闻乐见的内容,让他俘获了大量的粉丝。
谈起在新媒体平台取得成功的秘诀,陈君乐说:“做这个东西就是可能得做得早,而且要带着一种压根不知道这个是一个能来钱的东西的初心。我们现在流行说不忘初心,就是得带着这种初心,(带着)玩的心态可能才能玩得好,所以我也是挺庆幸的。”
摄影/李建艺
陈君乐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大多与网球相关,但又不止于网球。推荐电影的“每日一片”,也是他微博上的一个常驻栏目。陈君乐解释说,会看那么多电影,和当编导时期对画面叙事的研究有关。随着电影越看越深、越看越精,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如今,陈君乐一年的“阅片量”高达四五百部。对他而言,能够横跨体育和影视两界是一种乐趣,他也会将“每日一片”持续发布下去。
回望多年在网球行业从业的经历,陈君乐说:“这么多年做网球有很多的遗憾,但更多的其实是一种庆幸。我一直是一个非常任性的人,由着性子来,喜欢什么做什么。所以我最初喜欢的是网球,它支撑着我那么多年走下来,我对它只有感谢。”
(文/于米,图片/陈君乐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