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邑】信念映红土——武邑县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印记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

有这么一个地方——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衡水市东北部,辖7镇2乡1区、524个行政村,夏朝时称“武罗国”,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至今已2225年,它就是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武邑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还有着光荣革命传统,从武邑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芦口村党支部正式成立开始,满腔热血、不屈不挠的武邑儿女便加入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热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武邑顽强抗日的辉煌历史,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烽火印记。

冀南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发祥地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投降主义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广大爱国志士积极投身革命。1938年8月1日,信锡华、信孟博、刘洪范等干部在武邑县城西街组建冀鲁豫边区第五特区委员会(简称冀鲁豫五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指示,19日改为中共冀南区第五地方委员会(简称五地委)。同月20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行政督查专员公署建立(简称三专署),刘建章任专署专员,辖区与五地委相同(1940年8月,三专署改为五专署)。当日,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成立大会在武邑县城召开,大会任命葛桂斋为军分区司令员,赵义京、邵北武为军分区副司令员,辖衡水、故城、景县、枣强、武邑、阜城6县和东光河西特区的抗日武装,机关驻武邑县城南关。会后,特委机关和第五军分区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举办培训班,培养农民积极分子,着手进行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工作局面迅速打开,各县党组织也有了新的发展。从此,武邑县成为五地委领导人民进行抗战的中心地区和冀南区北部的抗日根据地。

2023年5月17日,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范龙海一行到武邑县调研时指出,武邑县是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发祥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了许多红色文物资源,这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抗战堡垒机关驻地

1939年2月,日军侵入武邑县,地委和专署机关由县城西街转到武邑、衡水、枣强、景县四县交界的偏僻农村活动。其中,五地委转移到县城北王政村,第五军分区党政机关由县城南关转移到清凉店镇南白庄村,并将办事处设在村内。南白庄村民风淳朴,群众基础好,村有三条东西大街、东西近千米、南北八条胡同均呈死弯型,便利于人员隐蔽。在八路军领导下,全村抗日骨干齐动员挖交通沟和地道,挖通了南通清凉江、西通大王庄、北通南良寨、东通东良寨深一米,宽近两米的10多里长交通沟。村内还挖有纵横交错、内外相连的地道网络数千米,八路军游击队可在地道内栖身,极大方便了各种军事行动。

据党史爱好者白兰景讲述,村内还有抗日秘密交通站,村民白六顺和白银夫利用货郎的身份做幌子向八路军传递情报。在村西南临街肉铺白同春家,成立了秘密党支部、武委会、妇救会等组织。该村并配有八路军后方医院,长期住有伤员,伤员多时达六十余人,在各户分散救治,养伤。南白庄村在抗日时期先后有21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其中6人英勇牺牲,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八二七会议”和“八三零突围”就发生于此,南白庄村既是机关驻地,也是冀南抗日红色堡垒村。

1986年9月1日,李尔重书记在给原五分区铁工委副书记杜道周同志的信中提到:“八卅合围”前,分区驻地是路(石德路)南小白庄,不是大白庄。

李尔重阅读杜道周回忆录后的书信回复内容图片

武邑县审坡镇花园村是冀南五军分区驻地之一。1941年,由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武委会主任沈铁民牵头,在该村创建了五军分区兵工厂,赵藏珍任厂长。该村群众基础好,党员人数多,村民的抗日热情高,还有比较完备的地道,是当时的抗战堡垒村。冀南区党政军领导都曾在花园村隐蔽过,包括徐向前同志的夫人黄杰同志就曾在赵东朝(赵藏珍之子)家住过,冀南五地委的党政军主要领导李尔重、刘建章、陈登昆、刘格平等也经常在该村驻守。宋任穷、陈再道、刘志坚等也带部队驻在该村。

2015年8月27日,采访该村85岁马海忠时,老人不仅对当时八路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练兵场景记忆犹新,还能完整地把八路军出操时唱的军歌完整地唱下来:“冲冲冲,向前冲,不怕大炮鬼子兵。拼刺刀,要见红,把鬼子汉奸消灭净!”据赵藏珍之子、老党员赵东朝讲述,兵工厂主要生产“独撅枪”,又叫“单打一”“撅把子”,是一种土造手枪,每次只能打一发步枪子弹,没有膛线,威力巨大但精准度稍差,主要供敌后武工队、民兵等二线部队使用,原料是破击德石路时拆下的钢轨。兵工厂还能用空弹壳翻新子弹,把旧底火去掉,安上新底火,装上火药和弹头,再有就是翻砂铸造手榴弹和地雷。兵工厂的工人除少数技术人员外,多数都是花园村和附近村的党员。敌情紧急时,兵工厂会转移到地道中隐蔽,有时也会在地道中生产。当时兵工厂的工人们发挥聪明才智,用简陋的工具制造出武器武装自己,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日军罪行昭昭、革命烈士浴血奋战见证地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武邑县遭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疯狂掠夺和肆意屠杀,日军制造了审坡惨案(八一八惨案)、花园惨案等数不清的骇人惨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粉碎日寇的侵略阴谋,1942年5月20日晚,冀南第五军分区基干团(原二十七团)一连、五连和九连一个排共300多名指战员,在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俊峰带领下,由衡水县(今桃城区)、枣强县、武邑县转移到武邑县的何家村、任角一带,打算在武邑县、武强县、深县(今深州市)三县交界处与日军周旋。21日拂晓,日伪军从何家村、任角以东围上来,二十七团战士在何家村、任角村一带与日伪军展开激战。战士们边打边顺交通沟由何家村向任角方向撤退。为摧毁交通沟东北面的日伪军火力点,张俊峰率二十几名战士跳出交通沟,向日军的火力点攻击,不幸头部中弹牺牲。战士们随即与日伪军展开肉搏战,战斗从凌晨一直打到晚上,终因寡众悬殊,除极少数突出重围外,300多名抗日将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将抗日战士遗体掩埋在任角村东北交通沟内,筑起1500多米长的烈士岗。为了永远缅怀300名英烈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建立的不朽功绩,武邑县人民政府于1955年修建了烈士亭,立了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和5月21日当地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都会到这里为烈士扫墓,以革命的名义回忆过去,继烈士精神创造未来。

赵义京司令员传奇战役和悲壮殉难地

【河北武邑】信念映红土——武邑县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印记

赵义京(1914年—1943年)是湖北省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政部公布第一批着名抗日英烈。1938年8月,第129师东进纵队在衡水、武邑、景县一带,收编了以华北人民抗日联军3个支队为骨干的群众自发组成的抗日武装,建立了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并任命其中最大的一个支队首领葛贵斋为司令员。1939年12月14日,悍匪出身的葛贵斋革命意志不坚定发生叛变,赵义京接替担任司令员一职,领导第五军分区巩固并打开抗战局面,并改造好这支武装力量。

1940年始,日军为“蚕食”抗日根据地,扑灭平原游击战争的火焰,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之后又进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妄图一举摧毁抗日根据地。在这种严重的局势面前,赵义京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冀南军区开展反“蚕食”斗争的指示,派若干小分队深入敌后,对敌伪人员采取岗楼训话,记黑、红点的办法进行分化、瓦解;对死心塌地为侵略者卖命、干尽坏事的汉奸坚决予以镇压;拔掉敌人的薄弱据点,到处袭扰日军,对德石铁路及冀县(今冀州区)、枣强、故城等县的主要公路进行大破击,其中较大规模的有5次,给敌人造成很大的震动。

1940年6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前夕,日伪军加紧修筑德(州)石(家庄)铁路,企图以此切断冀中与冀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7月初,抗日军民在7日之内,将景县南部青兰附近的路基全部破坏,同时还破坏了5条公路。敌人为保护修路,并报复抗日军民的破路行动,出动了大量兵力进行“扫荡”。赵义京接到内线的相关情报后,于7月25日夜,率分区武装会同军区第25团,埋伏于武邑、衡水间的苏正、苏义地区。次日凌晨,驻衡水日军川井大队100余人来犯。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遭到劈头盖脸的猛烈打击,没等醒悟过来,即全部被歼。战斗中,赵义京与25团团长李林,身先士卒,挥舞着战刀冲到马拉的火炮前,连连砍倒敌人,夺得大炮。战斗仅用9分钟便告结束,此次战斗毙伤日伪军100余人,缴获八八野炮1门、机枪2挺,步枪百余支、战马9匹。一二九师刘邓首长评价这次战斗“是创造了平原地区迅速、干脆消灭敌人的伏击战的范例”,并受到八路军总部通令嘉奖。

“八二七会议”和“八三零突围”事件。1943年8月末,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和减轻群众负担的指示,五地委、五分区从27日开始,在武邑律寨村召开了一次全区武装科长、县大队队长及教导员会议(即八二七会议),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李尔重、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副司令员陈耀元、副政委刘福胜、参谋长陈明义、武委会主任牟海秀等都参加了会议,与会及保卫人员共200余人。29日中午,一股伪军窜来袭扰,警卫连给予还击,伪军未能进村。由于目标已经暴露,与会人员黄昏后转移到南白庄继续开会。30日拂晓,与会人员向南转移时在南白庄村西南清凉江内遭埋伏,被在江南岸2000余日伪军伏击包围,被困江底,赵义京安排副政委刘福胜、参谋长陈明义、武委会主任牟海秀率众突围,赵义京自己两进包围圈救援被围战友,爆发惨烈的“八三零突围战”。在激战中赵义京遭日军骑兵机枪扫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9岁),副司令陈耀元,武邑县大队副大队长范振熙、教导员曹仕襄等三十余人壮烈牺牲,地委书记李尔重腿部中弹负伤,警卫员牺牲。此次事件是我八路军抗战中华北敌后仅有的一次军分区机关、区县干部整体被围事件,面对从辛集、龙华、故城、枣强等地纠集的2000余名日军,赵义京司令员不畏强敌,身先士卒,充分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抗战史上壮丽篇章,值得我们后人永久的怀念、纪念。

军民鱼水情深凝聚地

【河北武邑】信念映红土——武邑县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印记

武邑人民在险恶的环境中经历了巨大的考验,但党群军民之间却形成了密不可分、牢不可破的战斗情谊和鱼水关系。抗战期间涌现出了大批舍生忘死掩护抗战人员的群众英雄,侯文祥、王素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侯文祥是北石村第一个党支部的宣传委员,他立场坚定,对党忠诚,带领全村穷苦百姓对日寇、汉奸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房子被烧,良田荒芜,儿子在区游击队里为打日本牺牲了,儿媳、孙女也在灾荒年中相继离开人世。敌人的摧残,家破人亡的痛苦,未能使侯大爷动摇抗日的决心,他在困难面前意志更加坚定了,他每天冒着危险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政策,给群众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积极动员村中的青年参军参战打日本。在他的宣传教育下,北石村在抗日时期就有十几名青年参了军,为革命输送了新的力量。侯文祥具有超人的胆量,遇到敌情时,经常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舍生忘死掩护革命干部,挖了一个地下室,掩藏过冀南银行的钞票,后来这个地下室就成了干部们研究问题,决定抗日工作的地方,成了区、县领导干部的指挥部。由于侯大爷的精心照顾和掩护,在他家的地县区抗日干部从未出过差错。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陈再道,五地委书记陈登昆,地委组织部长孙健,专署干部刘汉英,县干部牟海秀、李松霄等十几名干部都曾在侯大爷家中住过。

【河北武邑】信念映红土——武邑县抗日根据地的红色印记

王素贞是武邑县大紫塔乡周顺子村人。在抗日战争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组织地下交通员,经常冒险掩护抗日干部、战士,救护伤员,散发抗日传单,传送文件、情报。王素贞具有坚定的党性,公而忘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尽心尽力。王素贞有4个儿子,为了减少拖累,专心致志地为抗日工作,把第三个儿子送了人,二儿子周广文在抗日战争时期入党,1947年南下支援新解放区,牺牲在湖北省,为革命烈士。王素贞家里经常住着伤病员,她熬药喂饭,端屎端尿,从不嫌脏怕累,对待伤病员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少伤病员就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养好伤病重返战场的,被抗日军民誉为“子弟兵的母亲”。

两位老人于1953年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授予“抗日模范堡垒户”的光荣称号。

1945年8月19日,龟缩在武邑县城的伪军,得知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在武邑县军民的猛烈攻击下,仓皇弃城向衡水狼狈逃窜。至此,武邑全境宣告解放。同年12月16日,冀南五地委、五专署、第五军分区进驻衡水县城。至此,衡水辖区全部解放。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武邑县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及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部队,先后作战56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600余名,缴获炮2门,枪支1900余支和大批军用物资,营救抗日军民及普通群众1760人次,拔除日军据点11处,破坏日军铁路20余公里,公路200余公里、电话线160公里。在抗日战争中,全县有5500余名青壮年参军,有近千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

抗战期间,宋任穷、陈再道、王任重、任仲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刘建章、李尔重、张海峰、赵义京、陈耀元等领导同志在武邑大地上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更有邓永耀、张俊峰、李松霄、张萍、张庆丰、王培贤、谢振华等大批革命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英勇行动彰显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也为武邑县锤炼出了一代又一代无私无畏的精神。

使命重在担当,奋进铸就未来。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武邑县将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留住武邑记忆,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切实把这些历史遗迹和人物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结合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筑牢绝对忠诚的信仰根基,激发团结奋斗的政治热情,全力打造红色教育的高地,奋力谱写武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

来源:衡水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中共武邑县委办公室

供稿:陈达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聂安琪"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kU0R0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