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真的太尴尬了。
微博@明言明语bot
谁能想到,第二季周日晚上刚开播,第二天就直接“称霸”热搜:
从“王传君拒绝提议”,到“宋丹丹让人窒息”,一个比一个让人难受,一个比一个修罗场。
光看文字描述就让人浑身难受的词条,都指向节目里的同一段内容:
篝火晚会。
不理解?没关系,换个说法就懂了:
领导想带着年轻人们,搞个团建。
这谁顶得住啊?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团建开玩笑
真不怪这个场面能唤起大家被团建支配的恐惧,实在是“职场窒息”要素过于齐全:
注重团结的领导非常坚持,一定要搞,甚至想多搞几场,运动会晚会两开花。
“卷王”同事直接开卷,先是表示运动会晚会都想参加,后来又坚定站在“领导”一边:
“我建议大家每个人最起码有一个节目。”
李雪琴无奈质问“你怎么这么卷”,她回答说:“这是为了大家好。”
有人说综艺都有台本,辣目洋子也的确是为了节目效果或出镜率考虑,但这番言论还是让无数打工人血压飙升,想起了自己身边那个“会做人”的同事。
李雪琴像极了被迫营业的社恐打工人,绝望到两眼无光、欲哭无泪,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
遇上团建,明星也发憷。
当然,宋丹丹的提议并没有恶意,就像节目里王鹤棣说的:
“老一辈观念里面,唱歌跳舞联欢会,是一个很开心的氛围,她想把这种开心分享给大家。”
但是这届年轻人,真的太不喜欢职场里的团建了。
什么成功率100%,让我也看看
“团建有多令人崩溃”“团建真的有意义吗”“为什么感觉每次团建过后都有很多人离职”……
只要“团建”两个字输进搜索框,弹出的词条每一个都充满着辛酸和无奈。
这些话题之下,是一个个被团建狠狠毒打过的打工人。
入职前,HR告诉你,公司福利优厚。
然而实际上的福利,大概率就是 团建,聚餐、唱K、户外拓展 三件套,一般都选在了周末。
大家看似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吹彩虹屁,实际连彼此的名字都叫不上来。
同事间面面相觑,话憋不出来几句,面前的水倒是喝了一杯又一杯。
一个公司搞团建,老板是必不可少的中心人物,老板玩得开心,似乎是不少团建唯一的目的。
拿唱K来说,老板手握话筒高歌一曲之后,表演的压力就来到了观众这边:
鼓掌的时机、力度、速度都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鼓掌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一定得掐准大家一起鼓掌的时机才会不显得突兀。
力度、速度也得控制好,不能过于轻描淡写,有糊弄敷衍之嫌;也不能用力过猛,让手掌接触时发出太过震耳欲聋的声响。
一旦吸引了领导的注意,搞不好就是一场尴尬到足以让你连夜离开这座城市的才艺表演。
换句话说,团建就是加班,外加职场社交艺术冲刺强化训练营。
所以也不难理解,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个个都是团建退堂鼓一级表演艺术家。
平日写策划案时,一晚上编不出几行字。
一遇上团建,用来请假的瞎话张口就来。
没请下来假的也不放弃,直接在出发那天关机失联;或者,直接辞职也不是不可以。
对这届年轻人来讲,根本不需要被各种累到趴下的活动劝退。
光是想想要和一群工作以外压根没有交集的人聊天打趣,没准还要住上两天一夜,这座城就多了一群伤心的人。
有时候,让年轻人离职速度加快的原因或许不是工作压力大,很有可能是团建。
只是没有底气的职场小白就比较惨了,只能继续轮回在团建里重复修炼。
每个参加团建的人,都对这项名为“福利”、实则“受刑”的活动深恶痛绝。
在整个过程里真正开心的,可能只有全心全意享受团建的老板吧。
团建,有够难顶
选工作如同开盲盒,你永远都不知道前方有个什么样的团建在等待。
但只要是职场人,都多多少少受过团建的苦。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常规级公司团建活动——年会,一般配备有才艺表演、领导发言等基础环节。
尴尬到我没办法看第二遍
会唱歌的不会唱歌的一起被薅上台开始表演,还得再配上几首上世纪的老年迪斯科舞曲。
表演好不好是次要的,欢呼和掌声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尬笑、尬吹、尬聊、尬唱、尬舞……
如果不是团建,我还真不知道尴尬能有这么多种形式。
然而,室内团建至多还只是精神污染,户外团建才是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
在这个世上,要用团建搞垮成年人,只需三招—— 野外全自助烧烤、徒步、运动会。
没有人能从一场“野外全自助烧烤”里幸免。
团建前一天,非自愿采购小组出发逛超市买食材,买来的东西,则由有车一族充当配送员,负责搬运配送。
第二天,所有人起得比工作日还早,坐上3小时起的长途车,去往连地图导航都停顿了好几秒才找得到的、某个城市边缘的团建地点。
运气好的话一条平路开过去大家欢欢喜喜,运气不好就是九曲十八弯。
开车的人心惊胆战,坐车的人吐得七荤八素,感觉五脏六腑都移了位,一看导航,还有6公里。
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下了车,本届团建大会才正式开始。
苦力组迅速拉好横幅,立好红旗和背景板。
食材组在烈日和烈火的双重炙烤下,眼角流下的不知道是汗还是泪。
没事可干的最惨,要被发配去参加“趣味运动会”。
拔河、爬墙、“二人三足”,是永恒的经典三项。
气氛组一边吃着要么半生不熟,要么焦黑如炭的烧烤,一边有一声没一声地给参赛选手加油呐喊,时不时用手里的拍手器和小旗子炒热气氛。
和拍手器一起劈里啪啦作响的,还有竞赛选手的骨头和关节。
等火辣的太阳从头顶滑到地平线,一天的“折磨”终于接近尾声。
这时所有的团建参加者,十个有九个已被晒脱了皮,胃里装满了各种自己也分不出来原食材的烤串。
回程途中,车里鸦雀无声,打破寂静的第一句是:“有人要止泻药吗?我带了点。”
随着团建散场一起散架的,还有年轻人一把疲惫的老骨头。
带着一身伤痛躺在床上,刚给领导团建朋友圈点完赞,群里又多了一条新消息:
“团建复盘,下周一下班前交。”
周末在家平躺两天,周一硬着头皮返工上班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同事那声亲切的问候:
“你要药膏吗?治晒伤的,我这有,给你用。”
当你往火烧火燎的胳膊上涂抹同事递来的灵丹妙药时,才猛然醒悟:
原来,团建是真的能拉近同事距离啊。
拉得很好,下次别拉了。
团建为什么这么招人恨
事实上大家明白,团建本不是洪水猛兽。
所谓团建(Team Building),专业解释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的行为”。
说人话就是,搞个活动增进增进感情,回头让大家好好工作。
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也的确能够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但现实中的团建并非如此。
表面上,是所有参与员工的群策群力,但操作起来,却成了老板或领导的单向自嗨。
自费我真的栓Q
有的领导热爱冒险,于是每次组织团建都成了群体野外生存挑战。
有的公司崇尚“狼性精神”,于是团建干脆被直接安排成军训。
甚至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团建,完全就是为了迎合少数高层的恶趣味而组织的。
微博@中新经纬
在领导们看来是帮员工“释放工作的紧张情绪”“放松身心”“增强团结”的团建,在年轻人眼中,早已站在了“放松”的对立面。
更割裂的是,团建的名义是“团队建设”“为了工作”,但在领导心中,这又属于不能占用工作时间的“吃喝玩乐”。
占用个人休息时间“玩游戏”、在领导面前强颜欢笑、和根本不熟的人吃饭尬聊……
件件都在年轻人的雷区极限蹦迪。
讨厌团建之外,他们还会在意“下班后该不该秒回工作信息”“休息日要不要把工作群免打扰”——
年轻人越来越反感工作对生活的无底线侵占了。
团建,不仅让好不容易获得的个人时间再次被挤压,还要打着“为你好”“你肯定也很开心”的旗号,这就更难让人对它产生任何好感。
更何况,许多工作,本就不需要掺杂太多个人感情。
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和同事最舒服的关系,是能保证工作顺利对接,让彼此省时省力。
真正让他们“合作愉快”的,是各自的工作能力和效率,不是微妙的社交关系。
而能让员工好好工作的秘诀,不是和他们亲如一家,而是给他们合理的待遇。
《武林外传》
虚假社交带来的,极有可能不是更好的工作氛围,而是加在年轻人身上的又一层精神枷锁。
王勉在《脱口秀大会》吐槽同事关系
许多公司想办法更新团建形式,迎合年轻人需求,办狼人杀、剧本杀、露营、飞盘,甚至去寺庙烧香拜佛。
但重要的根本不在于团建形式,而在于团建的参与者,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各自的爱好和性格特点,是独立的成年人。
在名为“工作”的流水线上,每个打工人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小齿轮,但小齿轮也有各自的品牌、型号、编码。
有人愿意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快乐,就有人只愿意宅在家里,独自一人过过悠闲的小日子。
惹人烦的,从来不是团建本身。
是没有选择权利的“被迫快乐”,和无视个性的“被动团结”,已经把团建演化成了投名状一般的服从性训练。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想有个坦言“我不想表演”的王传君同事,但很少有人敢亲自当王传君。
将喜欢独处定义为“不合群”,性格内向划定为“不热爱集体”。对团队活动不感兴趣,被曲解为对领导和同事“有情绪”。
为什么我只是不想大热天去徒步旅行,就要收获负面评价,被贴上工作能力差的标签?
这不是“团队建设”,是“团队毁灭”。
在一个单位共同工作的同事,不必非得是“你的家人”。团建,也不应该是一场面向全体职场人的道德和情绪绑架。
请领导们学会远离我的私人生活,多关注我的工作吧。
作者:槽值小妹,来源:槽值,网易原创栏目。情感、教育、职场、百科、生活,有温度又有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