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
朱红梅正在为困难退役军人精心准备慰问品。王琳锋摄
许昌市开展“情系六一关爱军娃”观影活动,200余名“军娃”受邀参加。
漯河市举行2023年慰问边海防官兵物资启运仪式。
洛阳市“拥军八姐妹”志愿服务队慰问训练部队官兵。
周口市军地领导到一等功臣李明博家中送喜报。
芦
长平带领村干部慰问烈属李栓夫妇。韩春光古国凡摄
鹤壁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开展义诊活动。
编者按
今年是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倡导的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80年来,双拥光荣传统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迁而弥坚,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本报推出“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特刊,宣传我省双拥亮点、经验,宣扬先进典型人物,激发广大军民投身新时代双拥工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凝聚强大力量。
军民一家亲拥军情谊长
□本报记者 徐东坡 本报通讯员 薛召升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河南是兵源大省、驻军大省,也是著名的**老区,双拥工作传统深厚,“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的口号就是从河南叫响全国。
近年来,我省不断传承弘扬双拥工作优良传统,着力构建新时代双拥工作新格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爱国拥军行动,让广大军人军属、退役军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拥军支前提升战斗力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洛阳正骨医院走进驻洛某部,开展“拥军支前送健康暖心义诊进军营”大型义诊活动。10余名专家团队为驻洛部队官兵提供了颈椎腰椎错位、关节运动损伤等项目检查,并根据官兵个人身体情况给予精准诊治,受到了官兵们的一致好评。
部队练打仗,地方忙支前。我省全面落实拥军支前应急应战响应机制,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保障的主动性、实效性。
省双拥办负责人介绍,去年,全省投入7亿元,完成446个驻豫部队营区改造、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部队战备、训练和生活条件。加强全省14家军供站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成1900余次保障任务,保障官兵20余万人次。
特别是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的实施,一批难题得到解决,有力支持了部队建设。
有的地方为了支持国防军队建设,作了很大的牺牲。如内乡县政府经与企业沟通协调,由政府出资拆除了产值2亿元,税收近5000万元的泰隆水泥厂,有力保障了驻军执行任务安全和驻军营区净空环境。
据悉,“双清单”机制实施两年来,全省共完成400多件“双清单”项目。截至6月底,2022年河南省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事项中,已完成6项,4项已取得部分进展。
铺好“后路”解兵忧
“孩子已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你在部队好好干,家里交给我!”7月28日,接到爱人打来的电话,解放军某部太康籍军士张腾飞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在新学年到来前,太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沟通,排查现役军人子女入学需求及困难,并协调教育部门,想方设法就近就便解决军人子女入学入托问题。近年来已优先解决了20余名现役军人子女入学转学事宜。
家门连着营门,我省以绿色后路、后院、后代问题为突破口,办实事、解难题,全力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
铺好“后路”,全面推行阳光安置,去年接收符合政府安置工作退役士兵3988人,培训退役军人2.6万人次,培训技能人才1.8万人。帮好“后院”,去年全省帮助246名随军家属实现就业,对未就业的按照标准发放生活补助,为5.1万余名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解困。育好“后代”,去年全省妥善解决4976名军人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官兵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不断提升。
扩大拥军“朋友圈”
近年来,全省各地以双拥创建为载体,群众性双拥活动蓬勃开展,双拥热情空前高涨。
各地持续开展“千业万店”爱国拥军活动,拥军单位遍地开花。交通、住宿、旅游等各行业都有优待军人的举措,拥军商城、拥军商业街、拥军建材市场等不断涌现,为军人军属带来满满的获得感。
今年上半年,我省还开展了“双拥共建示范单位”评选活动,250个“河南省双拥共建示范单位”脱颖而出,各地纷纷组织命名挂牌活动,掀起社会化拥军的新热潮。
在新乡市红旗区的弘润新悦城,17家店面加入拥军店行列,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来到这里,可以在餐饮、电影、首饰等消费购物方面享受优惠。
拥军热潮后面,是一个个拥军人。多年来,“兵妈妈”乔文娟、“最美军嫂”吴新芬、太康籍女兵赵莉莉、漯河“五朵金花”……一个个河南双拥模范人物叫响全国。今年,省双拥办开展了首届河南省十佳拥军人物评选,27年拥军不懈的王利云、收入不高却省吃俭用购买慰问品的贾红伟、一家四代拥军的赵中福……一个个拥军人薪火相传,奔走在拥军路上。
拥军情,深藏在一个个河南人的心中,他们将这片真情,汇聚成为爱国拥军的洪流,将关心厚爱送到军人军属和退役军人的心坎上。
二十七年拥军情
□本报记者 徐东坡 本报通讯员 薛召升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7月27日下午,在鹤壁市淇滨区双拥志愿者协会,王利云正和志愿者们一起准备慰问部队官兵的物资。像这样的拥军活动,她已经坚持了27年。今年,她被评为首届“河南省十佳双拥人物”。
63岁的王利云生长在一个军旅之家,对军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95年,王利云从陶瓷厂下岗后靠摆摊维持生活。一位大娘主动热心地帮助她,王利云得知这位老人是“拥军模范”王秀英。
1996年,在王秀英的带领下,王利云前往驻军部队参与拥军活动,她把卖童装好几天才攒下的150元钱拿出55元钱,买来一批背心送到军营,看着战士们欣喜的笑脸,王利云很是欣慰,从此开启了她长达27年的拥军路。
不幸的是,王秀英身患重病,临终前她嘱咐王利云:“我已经不行了,但拥军可是没有终点呀,以后就全靠你了……”王利云含着泪说:“大娘,您就放心吧,我不会辜负您的希望,不管将来遇到多大困难,拥军这条路我一定走下去!”
从此,王利云足迹走遍驻地部队的军营、哨所,为战士拆洗被褥,做鞋垫,向部队赠送电视机、饮水机、毛巾被、凉席、水果、猪肉等慰问品不计其数。为了向老一辈拥军模范学习,王利云还主动到淇县向全国拥军模范靳月英求教。
淇县黄洞乡残疾老军人李保军,无儿无女。王利云自1997年知道这件事后主动赡养老人。老人病重时,她不顾家中反对,把生病卧床的丈夫交给女儿,义无反顾来到李保军老人身边,给他端屎端尿,直至2013年老人去世。王利云还连续8年照顾八路军老战士张灿灿。老人临终之际,将毕生积蓄5000元的存折交到王利云手中,王利云却转手交给了**门。
在多年的拥军实践中,王利云深有感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让更多的人参与拥军,效果会更不同。
2002年,王利云进入山城区红旗商场工作,她召集下岗职工26人,集资建立了“红旗商场拥军优属一条街”,为军人、军属提供了便利。去年8月,王利云还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组建起“淇滨区双拥志愿者协会”,现有会员50多人,另有经常参与活动的150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王利云的女儿、侄子等亲属也参与其中。
27年里,绿色军营里青涩的面孔不断往复,而“拥军大姐”王利云始终坚守在这里,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不变的是那片拥军情。
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李梦茹
又到一年拥军时,军民鱼水情谊深。7月28日,“焦作市巾帼拥军先进个人”朱红梅像往年一样,又带着食用油、牛奶、水果等慰问品来到武陟县詹店镇陈庄村退役老兵吴长林家里,与老人拉家常,详细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状况。
“这么热的天,麻烦你们跑这么远的路来看我们。”73岁的吴长林告诉记者,没想到自己退役几十年了,朱红梅还是多年如一日地关心退役老兵,不光送生活用品,还帮他们打扫卫生、收拾屋子,作为一名老兵,他是既自豪又感动。
今年53岁的朱红梅在武陟县城以经营水果店为生。1990年经人介绍,朱红梅与退役军人冯爱民喜结连理。“我儿时的军人梦,虽然没有实现,但是我和军人却有着不解之缘。能够尽自己一份心意拥军,我倍感幸福。”朱红梅笑着说,“俺公爹、丈夫、儿子都是退役军人,现在俺家里挂了三块不同时期‘军属光荣’的牌子。”
朱红梅的公爹冯仁忠1946年参军入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世时逢年过节就去慰问困难老兵。2010年,朱红梅年满18岁的儿子冯康年参军入伍。朱红梅接过公爹的拥军接力棒,让这个家庭的拥军情结传承延续。
2017年,朱红梅在县城开了一家水果店,因为物美价廉,小店生意很红火。经济条件好了,朱红梅拥军优属的底气更足了。2019年的建军节,她带着水果等物品来到县人武部慰问部队官兵,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现役、退役军人本人及家属,在她开的水果店购物直接享受会员价;每逢八一建军节,对进店的现役、退役军人本人及家属,均送一份礼物;每年挑选1至3名**功臣或生活困难的老复退军人上门慰问。
朱红梅把拥军优属工作当成责任。在她的“拥军日记”里,详细记录着老家村里和镇上现役军人的详细情况。
朱红梅平时生活节俭,但在优待军烈属方面却很大方。2022年7月,在得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发起“武陟县拥军联盟”的消息后,她靠前时间积极响应并成为首批会员单位,还利用自家的3家鲜果连锁店,帮助3名退役军人顺利创业。
朱红梅十余年如一日拥军优属,得到社会普遍赞誉。今年3月份,朱红梅被评为“焦作市巾帼拥军先进个人”。
在拥军的路上,朱红梅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她经常说,没有人民子弟兵,哪来的国泰民安,拥军没有尽头,她一定会把这个接力棒接好,把拥军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干下去。
退役老兵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汤传稷 本报通讯员 聂建武 陈海
7月27日,记者走进兰花溢香的新县新集镇代咀村,看到手持剪刀的王利正在产业园大棚内熟练地修剪兰花根叶。
“我的兰文化产业园现在是集兰花优培、旅游观光、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帮扶就业于一体的产业基地。”新县兰文化产业园负责人王利自豪地说道。
2005年,王利从部队退役,他放弃政府安置工作,选择自己创业。2011年初,王利通过新县涉外劳务培训,出国进行兰花研修。回国后,他瞅准兰花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开启了“兰花创业”之旅。
2014年,兰花种植基地面临产业升级和厂址搬迁,这让兰花种植发展蒸蒸日上的王利皱起了眉头。新县政府得知退役军人王利的创业事迹后,主动联系王利,拿出专项扶持政策,帮助他渡过难关。
2016年,在新县新集镇党委、政府支持下,王利累计投资1000万元,在新集镇代咀居委会流转土地200余亩,新建了新县兰文化产业园。
王利还注册了新县鸿升惠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壮大了集体经济,也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和退役军人致富。截至目前,通过入股的形式,已经有1256户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其中退役军人就达119人。
退役军人陈德武,1989年因伤退役,被认定为八级伤残军人。但陈德武自立自强,不靠不等,坚持奋战在创业一线。
2015年秋,陈德武开始发展油茶产业,他流转、托管油茶园15670亩,并注册成立了新县新集镇供销社裕德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每年收购油茶籽100余万斤,生产加工山茶油1万余斤。
“靠前批茶油采摘、生产和销售的运作过程,都是在政府专项资金的帮助下完成的。”回忆起创业最困难的时候,陈德武直言感谢政府的政策支持。
2018年,在县里的帮助下,陈德武又投资100余万元,兴建新县大别山油茶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并举办了新县大别山区第二届山茶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周边的农副产品、民宿和农家乐的发展。“这条‘创业致富路’就是政府给修成的!”陈德武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据了解,新县“双拥”传统由来已久。2022年8月,新县再次获评河南省“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成功实现“九连冠”。近年来,新县落实“双拥”优待政策,依次开展安置退役士兵工作,累计开办5批次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班。按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要求,举办退役士兵培训专班,先后有132名退役军人顺利取得职业技能证书。
要让子弟兵安心服役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古国凡 朱江淼
他有着强烈的拥军情结,他是平顶山市卫东区鸿鹰街道办事处大营村党委书记,还兼任村民兵连党支部书记。
他叫芦长平,今年66岁。为迎接八一建军节的到来,7月28日上午,他领着村干部,带着营养品和慰问金,顶着烈日来到烈属李栓家。74岁的李栓感动地说:“逢年过节,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来看望俺。”
“解除军属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子弟兵安心在部队服役,保家卫国。”芦长平说。为此,他经常走村串户,了解村里失地军烈属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组织村民兵连,成立军烈属义务帮工队、送温暖小组,帮助解决军烈属就业及子女入学等问题。
现役军人张伟丽,在部队荣立三等功,村里建设安置房时,芦长平让她家优先挑号、选房。张伟丽的母亲逢人便说:“当兵好!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今年4月,村里的军属王翠丽,想做生意又没有门路。正当她犯愁时,芦长平来到她家:“村里给你找个热闹地段的门面房,你不妨做个烧烤生意!”王翠丽喜笑颜开:“芦书记可真是雪中送炭。孩子可以在部队安心工作了!”一周后,王翠丽的烧烤店开张了。
春夏秋冬无闲时,酸甜苦辣唯自知。一年四季,芦长平不是到军属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到退役军人家了解生活情况。难怪80多岁的伤残军人魏留德感激地说:“俺生活困难,身体不好,芦书记很快为俺办理了大病救助,他真是军人和军人家属的贴心人!”
去年春天,退役军人王建斌家的电路老化突然着火,火光冲天。刚做过心脏支架手术,才回到家的芦长平立刻从床上起来,一边打电话通知村干部拨打消防电话119,一边赶到现场指挥救火。半个小时后,火被扑灭了,芦长平也累倒了。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来到王建斌家里,送上1000元慰问金和生活用品。面对此情此景,王建斌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62岁的退役军人张彦成,创办一家排烟管道企业,芦长平多次协调、帮助他架电送水。如今,张彦成不仅住上了楼房,而且开上了小轿车。
据统计,近年来,依托村贸易市场、物业公司等,大营村累计安排退役军人、伤残军人及军烈属300多人就业。芦长平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平顶山市优秀*产*员。村里的干部群众,都热情地称呼他为“拥军书记”。
本栏未署名图片均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
本文来自【大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