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随着去年年底*央、*务*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的出台,以及今年3月印发的《*务*机构改*方案》明确提出要组建国家数据局,各省对于数据交易的重视程度直线上升,地方进行数据要素市场建立的抓手——大数据交易所也正在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以下简称“贵数所”)在近期的2023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披露了一系列业绩数据和未来业务计划,也让市场看到靠前代大数据交易所克难发展的历程。
贵数所总经理叶玉婷在近期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就透露,贵数所已经提前半年完成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年度交易额力争突破10亿元”的任务。
在她看来,数据交易所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可持续发展。其中关键,在于数据交易所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如何实现盈利发展。数据交易所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推动数据交易市场的建设,既需要交易所的引领,也需要供方、需方、数据商、数据中介等各方的积极有效协作。
发展目标:手中有货、市场有需、交易有量、值得信任
《中国经营报》:今年5月底,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景亚萍在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披露贵数所的成绩单——累计集聚市场主体589家,上架交易产品1025个,累计完成交易777笔,累计交易额达13.98亿元。这一成绩在国内处于什么水平?这些交易主要是分布在哪些领域?
叶玉婷: 根据目前国内数据交易场所公开披露的数据,贵数所属于靠前梯队。贵数所的交易主要分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科技创新、生活服务、财税金融等领域,逐步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目前,贵数所已经提前半年完成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年度交易额力争突破10亿元”的任务。
《中国经营报》:在目前进行的交易中,大数据交易所主要扮演什么角色?能否以一笔典型交易为例,详述贵数所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叶玉婷: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致力于打造国家数据生产要素流通核心枢纽,围绕安全可信流通交易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商和数据中介等市场主体培育,积极探索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改*路径,努力构建产权制度完善、流通交易规范、数据供给有序、市场主体活跃、激励政策有效、安全治理有力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打造数据流通交易产业生态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扮演数据流通交易全流程服务的角色。近期,我们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由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牵头,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及国内产融大数据服务商数库科技达成深度合作,此次案例为全国推荐通过数据交易场所实现“产业+电力”数据赋能金融科技的合作。贵数所在数据融合、撮合对接、交互模式及授权模式指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电网电力数据产品与产业数据大模型融合,形成新产品为金融机构开展企业贷前精准审批场景赋能。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各地大数据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贵数所面对一线城市的同业,如何定位自身,找到差异化路线?在各地交易所都在争夺数据源的情况下,目前行业的竞争与合作现状如何?
叶玉婷:作为全国首家数据流通交易场所,贵数所以建设*家级数据交易所为目标,以合规监管和公共属性为定位,以行业和产业数据为抓手,以创新运营和构建商业模式为突破,努力构建“手中有货、市场有需、交易有量、值得信任”的服务型*家级数据交易平台。
全国那么多家数据交易机构,在我看来,现阶段合作要大于竞争,应该基于地域产业优势不同错位发展,积极推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统一大市场建设。
今年4月25日,贵数所和上海、福建、北京、深圳等近20家全国数据交易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发起《关于共建数据要素多层次市场交易体系的倡议》。5月底,我们联合开放群岛开源社区、深圳数据交易所联合邀请了全国35个城市代表,探讨了助力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同期我们与深圳数据交易所共同发布了“深黔数据产品互联互通合作成果”;并与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广州数据交易所、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海南省数据产品超市签署全国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合作协议。
贵数所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多元化数据要素发展路径,打造数据流通交易商业新模式,今年1月,我们牵头发起、组建了数据交易商业模式组并发布了“首席地推官”计划,招募了来自科技、金融、数据安全、人社、医疗等领域的40名国内知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成为首席地推官,通过深度研讨和精准对接行业领域,整合各方资源共挖数据钻石矿。通过各行业首席地推官,目前已经完成了交易额超3亿元。
我们希望与全国数据交易机构共同探索数据交易应用场景的创新,推动区域性数据流通使用,数据交易生态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数据要素市场跨区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要素作用和价值的最大化。
《中国经营报》:贵数所在去年上线了气象数据专区,为什么选择这一领域做突破口?
叶玉婷: 气象数据类型多、体量大、更新快、质量高,经脱敏脱密和产品化后,可以高效合规赋能更多应用场景。
去年以来,我们探索构建气象数据“供给—中介—需求—流通交易”产业生态体系,推动气象数据价值释放的制度及理论基础建设。通过建立“气象数据专区”,挖掘气象数据应用场景,在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气象数据专区”已上架产品数36个,涉及农业生产、传统电力、交通运输等易受极端气候条件影响的行业,为气象数据更好服务国计民生提供了平台路径;共完成交易56笔,交易额总计3585万元。
此外,我们已经联合第三方机构发布全国首部《气象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白皮书》,推动气象数据价值释放的制度及理论基础建设。2023年年初,中国气象局预报司印发《2023年气象信息化工作要点》,明确在贵州探索开展气象数据流通交易试点。
数据入场交易意愿低亟须绿色
《中国经营报》:与大数据交易所遍地开花形成对比,当前“场内”数据交易活动还不热络。主要呈现出供给多、需求少的特征。从源头看,确权、定价难、商业模式不清晰是市场公认影响交易热情的主要障碍,目前大数据交易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哪里?贵数所是如何解决的?
叶玉婷: 数据交易所当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可持续发展。其中,关键在于数据交易所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如何实现盈利发展。当前,从我们的实践看,入场交易意愿较低、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是亟须绿色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数据交易所毕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每走一步都是历史,每走一步也都是挑战。数据交易所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在确权上,我们发布了全国首套数据交易规则体系,率先探索解决“数据确权难”“数据定价难”“数据监管难”,从交易主体登记、交易标的上架、交易场所运营、交易流程实施、监督管理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规范,突出“数据供给有序、产业生态丰富、交易场所规范、安全保障有力”。在落实“数据二十条”过程中,突出交易场所合规监管和基础服务功能,强化公共服务属性和公益定位;通过开展统一登记备案和合规认证等一系列服务,明确“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确保参与各方权益得到保障。
2023年1月,贵数所获得国家OID(对象标识符)注册中心正式授权,成为全国推荐数据要素登记OID行业节点。我们将借助这个平台,面向全国提供数据产品登记、数据资产登记、数据交易登记等服务,积极为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登记体系建设探索路径。
在定价模式上,今年2月,在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指导帮助下,我们开发了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探寻标准化产品和定制化产品的定价路径。今年4月,完成了全国首笔基于数交所“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估价的场内交易——“企业用电行为分析”数据产品交易。此外,在个人用户充分知情且明确授权、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前提下,我们联合数据商和中介机构律所完成了全国首笔个人数据合规流转交易,个人用户通过平台获得其个人简历数据产品交易的收益分成,首次实现让求职者边找工作边挣钱。
《中国经营报》:当前市场环境下,交易所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如果在场外可以更低成本交易,机构入场的动力在哪里?
叶玉婷: 在我看来,交易所核心价值应该是提供一系列增值配套服务。以贵数所为例,一方面向市场提供公信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数据合规认证、数据公证、数据保险、资产评估、争议仲裁等覆盖数据要素流通全环节的相关服务,保证数据产品交易的安全、合规。
在数据资产评估方面,下一步,我们将联合金融机构及数据商、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数据登记确权、数据安全合规评估、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为推动数据资产入表贡献“贵州经验”,这也是数据交易所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在交易撮合方面,一方面我们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结合贵数所有效数据供给及生态,推动更多新增交易落地,另一方面我们准备发起数据采购“团购”和“数据+算力”组合销售模式,提供灵活多元化的数据业务合作模式,解决中小企业入场难、定价难、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引导中小企业向贵数所汇聚,将场外交易向场内转移。
此外,今年4月,贵数所发布了全国推荐“交易激励计划”,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池,激励符合相应条件的市场主体,进一步解决数据交易入场难的问题。
数据交易是一首协奏曲,而不是独奏曲。推动数据交易市场的建设,既需要交易所的引领,也需要供方、需方、数据商、数据中介等各方的积极有效协作。接下来,贵数所将携手各合作伙伴,相互协作赋能,共同规划数据流通交易新功能,推动数据流通交易多层次市场建设,促进数据资产化及数字经济发展,为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交易方面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坚实基础。
(编辑: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