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日报社的微博,传承清凉山精神,记录时代新篇章

延安日报社的微博,传承清凉山精神,记录时代新篇章

《解放日报》2024年5月28日特刊版面。

初夏时节的延安,延河之滨的清凉山山壁上,“万众瞩目清凉山”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沿着清凉山曲折的山路,“解放之路”寻访报道小组拾级而上,来到解放日报社旧址,寻访先辈红色足迹,重温党报初心。这既是一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初心之路”,也是一条读懂党报“精神密码”、续写光荣历史的奋进之路。

83年前的5月16日,党中央在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份大型日报——延安《解放日报》就诞生在清凉山半山坡几孔窑洞里,在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发刊词》开宗明义:“本报之使命为何?团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本报的使命。”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都在清凉山办公,党的声音从这里传播到全中国、全世界。

延安日报社的微博,传承清凉山精神,记录时代新篇章

延安解放日报创刊情况。(延安新闻纪念馆资料)

新的党报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有一幅大型油画引人注目。画中毛泽东主席站在中央,正在向围坐一圈的同志们讲演。桌面上摊开的报纸露出《解放日报》的报头,写有“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的横幅挂在墙上。

这是1942年3月31日,在杨家岭山沟里一座三层石砌小楼里发生的一幕。

当天,延安各部门党内外负责同志、作家、报社人员共70多人出席了这一今天看来是历史性的会议。座谈会上,社长博古首先对《解放日报》创刊10个月来的工作作了自我批评,请求大家给予指教帮助。大家针对改版工作纷纷热烈发言。座谈会最后,毛泽东在总结发言中提出了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作风的要求。

延安新闻纪念馆内,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油画。 李楚悦 摄

毛泽东同志对《解放日报》的工作一直非常关心,倾注了大量心血。作为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放日报》的改版始终是在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座谈会次日,4月1日的《解放日报》刊发改版社论《致读者》。这篇载入我党新闻史的社论对新的办报方针作了系统论述,明确提出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强调了党报所必须的品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办好党报的第一准则是“贯彻坚强的党性”,并指出“党报绝不能是一个有闻必录的消极的记载者,而应该是各种运动的积极的提倡者组织者”。

某种意义上,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可以称为当时的“新媒体”。这种“新”并非靠技术发展驱动,而是在思想理念层面的一次革新。

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刊出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明确“我们的重要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全党办报’四个字”。至此,《解放日报》从一张“不完全的党报”成为“完全的党报”。同年,毛泽东在博古的陪同下来到清凉山,同解放日报和新华社以及印刷厂的工作人员见面并叮嘱大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

整风、改版解决的不仅是党报本身的问题,同时通过回答“怎样为人民服务”等问题,党报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受到深刻教育和启迪,逐步树立起无产阶级新闻观。

新型记者

当时,解放日报编辑部的记者编辑朝气蓬勃,年龄大的30岁上下,小的只有18岁。除了在原《新中华报》《今日新闻》《解放》周刊的工作人员外,还有一部分是中央组织部从文协、青委、鲁艺、马列学院等单位陆续抽调来的。

为了增强党性,树立无产阶级新闻观,报社不断教育大家,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公仆。整风改版为党报贯彻坚强的党性、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1945年时任延安《解放日报》国际版主任杨永直曾在回忆文章中感慨:“我怀念解放日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经过六七年的实践与锻炼,我学到很多三十年代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时所学不到的东西。”

延安《解放日报》记者田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延安整风给所有参与者留下的印象是永生不灭的……作为当时青年一代新闻工作者,就是在整风教育中,开始走上联系实际,深入群众,和工农兵相结合之路的。”

延安日报社的微博,传承清凉山精神,记录时代新篇章

延安清凉山上,“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石雕。 李楚悦 摄

在1942年9月22日发表的《党与党报》社论中,提出“报纸是党的喉舌”,党报“不但要求忠实于党的总路线、总方向,而且要与党的领导机关的意志呼吸相关、息息相通,要与整个党的集体呼吸相关、息息相通”。

1943年3月31日,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陆定一,向编辑部讲政治同技术的关系:我们办的是党报,要把政治贯穿一切,政治掌握稳了,技术才有进步。写通讯,不必从托尔斯泰作品里去找形容词,而是要按照党的政策,到基层去作调查研究,自然会有新鲜题材。同年6月,《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政治与技术》提出,记者要做“新型记者”,新型记者要对于抗日和民主事业,对于中国的解放事业抱有伟大的献身精神;对于工农兵应有热爱,要有当他们小学生的态度,要有当他们“理发师”的志愿。

清凉山脚下,解放日报社门楼。 李楚悦 摄

新的范式

1941年9月,《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调查报告《鲁忠才长征记》。文章写的是鄜县城关区副区长鲁忠才等人的第一次运盐经过。作者高克林通过在一个晚上开了一场三个人的调查会后写成。

调查会当晚,高克林根据记录整理运盐者的沿途经过、困难、经验教训等,写成一篇调查报告。全文虽然不足3000字,却谈了七大方面内容。

毛泽东对这份调查报告给予高度评价。在亲自撰写的编者按中,毛泽东指出:“现在必须把那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作风扫掉,把那些‘夸夸其谈’扫掉,把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扫掉……我们需要的是这类东西,而不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夸夸其谈’,而不是那些党八股。”

“《鲁中才长征记》发表的时间是改版之前,高克林同志深入一线调查,文章写得好。毛主席亲自为他写按语,这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实际上,当时毛主席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的苗头,主要是存在的作风问题。”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郭小良教授分析。

这篇调查报告成为当时延安整风学习的参考材料之一。整风改版转变了“关门办报”的思路,确立了面向全党“开门办报”的方针,将通讯工作提升为党报的重要业务,努力搭建通讯网。

1942年,解放日报一批主力记者被派往常驻通讯处。1942年9月20日,在清凉山办公室窑洞前的院子里,编辑部为即将出发的特派记者送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细节——社长博古在发言中生动比喻:作为一个党报记者到地方工作,千万不要像公鸡那样跳到墙头上,喔喔喔高啼几声,就拍拍翅膀跑掉了,而要像母鸡那样,每到一个地方就要下蛋孵小鸡。

1944年,《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幅“本报边区通讯员分布图”,显示当时通讯员总数为1020人。报社除通过所发社论和文章进行思想指导外,还和青年记者学会延安分会合编了《新闻通讯》专刊,以加强通讯员业务能力。

“延安时期党领导的以《解放日报》改版为重要标志的新闻宣传工作发展过程,事实上就是推动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实践。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郭小良说。

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党的新闻队伍在战争的炮火中坚定前行。

延安日报社的微博,传承清凉山精神,记录时代新篇章

(子长县史家畔,1947年3月27日《解放日报》在这里编完地2130期后停刊。 延安新闻纪念馆供图)

1947年3月13日,蒋介石令胡宗南率25万军队,从南、西、北三面进攻陕北解放区。当日,《解放日报》在延安照常按时出版,14日开始,报社与新华社从延安转移。15日起,《解放日报》在子长县(今陕西省子长市)史家畔一带坚持出版到27日最后一期。

…………

2024年5月,上海,街道车水马龙,初夏的阳光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照进延安中路816号解放日报社小院。在那间以清凉山海拔高度命名的“1050会议室”里,编前会正在进行。赓续红色血脉,带着来自延安的使命,带着来自延安的报头,上海《解放日报》走过了75个春秋。

栏目主编:秦红

来源:作者:李楚悦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贰箂箂叁"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hk/fresh/8jW06C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