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楠,1962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摄影师。也是最早被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相中的中国摄影师。
他也是美国《光圈》杂志作为专题刊登过的唯一一位中国当代摄影家。他如苦行僧一般生活、工作和学习,他坚信“好东西是在沉默中完成的”。
在《民族画报》工作5年后,辞去公职,成为自由摄影师。1989~1990年 拍摄中国**人生存状况,《被遗忘的人:**人生存状况》。
1993 年,吕楠加入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他也成为该社在中国唯一的摄影师。 马格南图片社一直都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它基于对人格的尊重,摄影师摒弃以往“为拍照而拍照”的极其受限的工作方式,转而对人们深层次精神内涵进行研究。因此,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记录性质,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影响、促进着世界纪实摄影业的发展。 吕楠加入马格南图片社,意味着他选择了一条看似与大部分人格格不入的摄影之路,而他却在这条路上坚持了下来。
1992~1996年 拍摄中国乡村的天主教,《在路上:中国的天主教》。 1996~2004年 拍摄西*农民的日常生活,《四季:西*农民的日常生活》
“风的旅人”
这是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节“吕楠幻灯专场”海报中的照片。后来,很多人把这个神父的形象当成了吕楠的象征。在他最重要的15年的摄影生涯中,他就像一个影像的布道者,一个神奇的传说,但却来无影去无踪……
相对于摄影界,他在艺术圈中的名气似乎更大。他早期的摄影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经典的照片之一。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从3500多个胶卷、126000多张底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109幅纯净的黑白照片,组成了《四季——西*农民的日常生活》,作品以季节为顺序,从春播到到秋收,从温暖的夏天到寒冷的冬季,几乎包含了西*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结构完整,画面质璞,洋溢着劳动与亲情的诗意和美感,像一幅幅伟大的“影像版”的古典主义绘画,让观者深深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神医”
从1989年开始,吕楠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他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中国**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和《四季——西*农民的日常生活》等三个系列作品。这三部作品“仿佛象征了人类今天的精神状况,象征了吕楠期望的人类伟大精神的复归”(栗宪庭语)。
只有饱含着人文关怀的摄影作品才会迸发出最震慑人心的精神力量。 一直低调的吕楠很少参加开幕式和研讨会,甚至不允许别人给他拍照片,他将别人追名逐利的时间都花在潜心研究上。因此,中国摄影业才产生了许多散发着人性光辉的艺术作品。 他真正成为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摄心者”。作为中国纪实摄影的领军人物之一,吕楠是国内首先将视角聚焦于边缘群体的纪实摄影师。
一、**人内心世界的反光镜
1989 年起,吕楠用了近 3 年时间,走访了全国 36 家**院、1 万多名**人,拍下了以《被遗忘的人:中国**人生存状况》为题的系列照片。
吕楠将自己的眼睛和心都融于手中的镜头,他客观记录了中国的边缘群体,将那些特殊人群的生存状态剥开、揉碎摆在观众面前,用一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来呈现, 引起了整个社会对农村**人的关注
二、记录藏区人民的淳朴生活
《四季:西*农民的日常生活》是吕楠耗时 7 年拍摄的一组以西*风土人情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在拍摄期间,吕楠一直在海拔 4000 多米的藏区,与藏民同吃同住,感受他们生活的点滴。吕楠坚持用淳朴的真实影像来诠释藏民生
活的现状,照片中的无数场景如同电影的快切镜头一般, 一幕幕地展现在观者眼前,让人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平静、自然、天人合一。与大多数摄影家不一样, 吕楠拍摄的不是西*雄伟壮阔的风景,也不是神圣的庙宇和喇嘛,而是真真实实的人的生活。
这种健康质朴的生活方式在大部分城市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吕楠想尽可能将它还原在观众面前, 让生活在纸醉金迷中的都市人感受到一丝静谧与温馨。
三、还原吸毒罪犯挣扎的心理状态
《缅北监狱》是吕楠的又一部力作。 位于毒品中心地带的缅甸公开宣布禁种**, 缅甸这一举动激发了吕楠想要拍摄一组吸毒罪犯照片的想法, 于是他毅然拿起相机走进缅甸果敢的杨龙寨监狱。此图片记录的是妻子带着儿子目送回牢房的丈夫。照片中没有人物的正脸,只是 3 个孤寂的背影,却引起观者无尽联想
吕楠的作品大部分是表现人性的,在他眼中,无论是犯罪者还是审查者, 他们的生命都是平等且有价值的存在, 这种施虐与被虐的关系原本就是病态的。 因此,他总是冷静而客观地用作品来诉说有关人性的故事。
虽然吕楠的摄影作品在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中国纪实摄影师中的独行者和苦行僧, 更是中国摄影界兼具技术与口碑的标杆人物。